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翻译,最正确的是(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A.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B.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他的道理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C.贫穷的人与低贱的人是大家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他们,就不会摆脱的。
D.贫穷的人与低贱的人是大家都厌恶的,但不用他的道理去摆脱他们,就不会摆脱的。
【小题2】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孔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主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0-08-28 02:09: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2)不习乎?”(1.4)

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 17)

司马牛(3)问君子。子日:“君子不忧不惧。”日:“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2.4)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en) 字子與,生于公元前505年,普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传不习:传,chuán, 旧注日:“受之于师谓之传。”
(3)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大桓魁的弟弟。桓魈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远。司马牛透到普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魈不是他的哥哥。
【小题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
B.曾子认为,作为君子每天应该反省自己是否尽力为他人谋事,对朋友是否诚实守信,是否温习名家著作。
C.孔子认为,见到资者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不足。
D.孔子对心怀“忧”“惧”的司马牛说,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就可以成为一个君子。
【小题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选段中强调的个人修养是“自省”,你认为这种方法对于现代人有何启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不可不慎也!夫子不可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之何其可也?”

 (《论语·子张》)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尼岂贤子乎   于:介词,比。
B.夫子不可及也   之:结构助词,的。
C.夫子莞尔笑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D.如之其可及也   如:与“何”连用,解释为“怎么”。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一以为知    ②不可不慎也 
③夫子之不可也    ④如之何其可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对上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说: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
B.子禽认为,言语是不可以不慎重的!人们不可能赶得上夫子,就像他们不可能踩着梯子爬到天上去一样。
C.孔子到鲁国小城邑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杀鸡怎么用得着宰牛刀!”
D.在那里做地方长官的言偃对孔子说:“地位高的人学习了道就会爱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唤。”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2)小人学道则易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