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父光赞,贝、冀观察判官。若拙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时符彦卿在镇,光赞居幕下,若拙得以就养。俄又举进士,王祐典贡举,擢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敏赡,改著作佐郎。故事,制策中选者除拾遗、补阙。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迁太子左赞善大夫,以官称与父名同,辞,不许。太平兴国二年,知乾州,会李飞雄诈乘驿称诏使,事败伏法。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愚同宗,通家非亲,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岁余,起授卫尉寺丞、知陇州。四年,复旧官。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时诸王出阁,若拙献颂称旨,召见,赐绯鱼,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尝诣阙言边事,太宗嘉之。又同掌水陆发运司。雍熙三年,假秘 书监使交州。先是,黎桓制度逾僭。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礼,繇是桓听命,拜诏尽恭
燕飨日,以奇货异物列于前,若拙一不留眄。取先陷蛮使邓君辩以归,礼币外,不受其私觌。使还,上谓其不辱命。迁起居舍人,充盐铁判官。淳化二年,出为两浙转运使。契丹寇边,改职方员外郎,徙河北路,赐金紫。五年,直昭文馆,迁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若拙质状魁伟,尚气有干才,然临事太缓。宰相以为言,罢使知泾州。至道二年,黎桓复侵南鄙,又诏若拙充使,至,则桓复禀命。使还,真宗嗣位,召见慰问,进秩金部郎中。咸平初,同知贡举,被疾,改右谏议大夫。车驾北巡,判留司御史台。明年,使河朔按边事,知升、贝二州。四年,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宋史•李若拙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
B.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
C.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
D.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昆,兄也”所以“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也可以比喻亲密友好,文中是后一种意思。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若拙机敏渊博,深受众人赞赏。他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王祐将他列在上等,并任命他为密州防御推官,后来他又因科考成绩优异而得到皇帝称赞。
B.李若拙谨遵孝道,非常敬重父亲。在父亲做符彦卿幕府时,他在身边侍养;后来他被升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但因官名与父名相同而推辞,但未被允许。
C.李若拙廉洁守正,奉诏不辱使命。他曾出使平息边患,黎桓在宴会上将奇货异物陈列于前,他连一眼都不看,礼币之外,不接受私自赠品。
D.李若拙才干非凡,政绩十分突出。他先后被提拔担任过监察御史、起居舍人、主客郎中和江南转运使等职务,这与他的尽职尽责和工作绩效是分不开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
(2)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礼,繇是桓听命,拜诏尽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9 05:0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午,字伯可,歙县人。嘉定四年进士,授乌程主簿,郡守致之幕下,事一决于午。守张忠恕,丞相浚之孙,荐午犹力。
调当涂县丞。守吴柔胜谓午有操守,俾其子渊、潜定交焉。会司理摄芜湖县,庐州遣两兵会公事,司理遂以庐兵夺县民为言。柔胜怒,悉置狱,属午问之。午谓“庐州有公牍,不可谓夺民”。柔胜愈怒,再以属午。明日,午入谒,柔胜先令左右问若何,午执前说。柔胜益加怒,谓“我不忍庐兵夺吾百姓”。不出迎午,午坐客位不退,不食。柔胜勉为出,怒不息,欲黥二兵。午徐曰:“庐州初无公牍则可,有则县不为处置而反罪庐兵,恐不可。”久之,卒从午请,由是柔胜益知午。
陈贵谊守太平属午安集淮南流民江东提举徐侨知午在郡惊喜辟为幕属。午欲尽决遣郡事而后行,帖趣行至十八而不以白贵谊,侨贻书贵谊,午始行。既而侨行部,以田事迕丞相史
弥远,以言罢。午还当涂。监温州天富北监盐场,改知余杭县,亦以言罢,公论大不平,然午自此名益重。浙东提举章良朋留之幕,旋兼沿海制置司事。海寇未平,良朋问策安在。午廉知调军出海,粮尽即还,军获寇物,官尽拘收。乃与制置司干官施一飞议,粮尽再给,不许擅还,贼舟所有,悉以给军,海道遂清。差监三省枢密院门兼监提辖封桩上库。丁父忧,免丧,迁大府寺簿。拜监察御史,帝亲擢也。
提举崇禧观,再移浙东提刑。复为监察御史,入见,帝曰:“卿向来议论甚明切。”兼崇政殿说书。史嵩之雅不欲午在经筵,时殿中侍御史项容孙子娶午从子,嵩之俾容孙上疏避午,欲撼之去,而于法无避。嵩之乃与言路密谋,以为午尝劾王瓒姻家史洽,遂以瓒为右正言,午即治装去,上手诏趣留之,午力辞,不允,由是再留,而议论愈不合。迁起居郎兼史院官,官至中奉大夫,间居一纪卒,年七十有七,累赠至华文阁学士、通奉大夫。
(节选自《宋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贵谊守太平属午安/集淮南流民江东/提举徐侨知午在/郡惊喜辟/为幕属。
B.陈贵谊守太平属午/安集淮南流民江东提举/徐侨知午在郡惊喜/辟为幕属。
C.陈贵谊守太平/属午安集淮南流民/江东提举徐侨知午在郡/惊喜/辟为幕属。
D.陈贵谊守太平属/午安集淮南/流民江东提举徐侨知午在郡/惊喜/辟为幕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弱。
B.流民,是指因故被流放的人,因为是宋朝,不必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所以直接用了“民”字。
C.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后来也用于刺在士兵脸上以防备其逃跑。
D.一纪,因为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约需十二年,因此古代称十二年为一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午的能力受到地方官的看重。他任乌程主簿时,郡守张忠恕将事情交由吕午决定,调任当涂县丞时,守臣吴柔胜让儿子们与他交往。
B.吕午能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不屈服于上司。在对待所谓庐州兵侵扰芜湖县百姓的事件上,他以自己的坚持,改变了吴柔胜的不当做法。
C.吕午做事认真。江东提举徐侨要聘他为幕僚,他因事务缠身,就没有把这件事告诉陈贵谊,直到徐侨写信给陈贵谊,吕午才成行。
D.吕午在朝内为官受到排挤。他兼任崇政殿说书时,史嵩之不愿让吕午在经学讲席上,就依法规让项容孙上书使吕午进行了回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午人谒,柔胜先令左右问若何,午执前说。
(2)丁父忧,免丧,迁大府寺簿。拜监察御史,帝亲擢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祖,乌古迺,辽太平元年辛酉岁生。景祖稍役属诸部,自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论之属,以至五国之长,皆听命。是时,辽之边民有逃而归者。及辽以兵徙铁勒、乌惹之民,铁勒、乌惹多不肯徙,亦逃而来归。辽使曷鲁林牙将兵来索逋逃之民。景祖恐辽兵深入,尽得山川道路险易,或将图之,乃以计止之曰:“兵若深入,诸部必惊扰,变生不测,逋户亦不可得,非计也。”曷鲁以为然,遂止其军。

五国蒲聂部节度使拔乙门畔辽,鹰路不通。辽人将讨之。景祖曰:“可以计取”。辽人从之。盖景祖终畏辽兵之入其境也,故自以为功。于是景祖阳与拔乙门为好,而以妻子为质,袭而擒之,献于辽主。辽主召见于寝殿,燕赐加等,以为生女直部族节度使。辽主将刻印与之,景祖不肯系辽籍,辞曰:“请俟他日。”辽主终欲与之,遣使来。景祖诡使部人扬言曰:“主公若受印系籍,部人必杀之!”用是以拒之,辽使乃还。

生女直旧无铁,邻国有以甲胄来鬻者,倾赀厚贾以与贸易,亦令昆弟族人皆售之。得铁既多,因之以修弓矢,备器械,兵势稍振,前后愿附者众。

景祖为人宽恕,能容物。推财与人,分食解衣,无所吝惜。人或忤之,亦不念。先时,有畔去者,遣人谕诱之。叛者曰:“汝主,活罗也。活罗,吾能获之,吾岂能为活罗屈哉!”活罗汉语慈乌也北方有之状如大鸡善啄物见马牛橐驼脊间有疮啄其脊间食之马牛辄死若饥不得食虽砂石亦食之。景祖嗜酒,饮啖过人,时人呼曰活罗,故彼以此讪之,亦不以介意。其后讪者力屈来降,厚赐遣还。曷懒水有率众降者,录其岁月姓名,即遣去,俾复其故。人以此益信服之。卒于家,年五十四。

(选自《金史•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活罗/汉语慈鸟也/北方有之状/如大鸡善啄物/见马牛橐驼脊间有疮/啄其脊间/食之马牛辄死/若饥不得食/虽砂石亦食之
B.活罗/汉语慈鸟也/北方有之状/如大鸡善啄物/见马牛橐驼脊间有疮/啄其脊间食之/马牛辄死/若饥不得食/虽砂石亦食之
C.活罗/汉语慈鸟也/北方有之/状如大鸡/善啄物/见马牛橐驼脊间有疮/啄其脊间/食之马牛/辄死/若饥不得食/虽砂石亦食之
D.活罗/汉语慈鸟也/北方有之/状如大鸡/善啄物/见马牛橐驼脊间有疮/啄其脊间食之/马牛辄死/若饥不得食/虽砂石亦食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时称死去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时称“讳”,乌古迺是景祖的名字,故称“讳”。
B.辛酉,天干名,古代用以纪年。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天干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
C.节度使,我国古代官职名,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以得名。
D.生女直,即生女真,指没有编入辽国户籍的女真人,与熟女真相对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祖善使计谋。因景祖用计擒获了拔乙门,辽主任命他为节度使;他不肯隶属辽籍,就用了苦肉计,让族人来杀他。
B.景祖处事机智。铁勒、乌惹的许多百姓不肯迁移,逃来归顺景祖,辽派人索取,景祖机智应对,最终使辽军停止了搜索。
C.景祖仗义疏财。他把财物分给别人,有饭大家分着吃,衣服也可以脱给他人穿,没有什么舍不得给别人的东西。
D.景祖为人大度。有背叛者嘲笑景祖,景祖不放在心上;后来嘲笑景祖的人走投无路来投降,景祖赏赐他后,将他遣送回原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祖恐辽兵深入,尽得山川道路险易,或将图之。
(2)邻国有以甲胄来鬻者,倾赀厚贾以与贸易,亦令昆弟族人皆售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愚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①和、扁:秦和、扁鹊,都是古代名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B.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C.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D.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京,这里指西安,我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首都、京师;东汉隋唐长安叫西京。
B.移书,亦称“移”“移文”,是种平行文种,多用于晓谕和责备,重在改变对方看法。
C.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之一。
D.丁母忧,指遭逢母亲丧事;朝廷官员因父母去世而居丧期间,必须离职回乡守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襄是非分明。当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遭到贬谪时,他作诗讥讽高若讷;当余靖、欧阳修、王素获得重用时,他却作诗称贺。
B.蔡襄心忧国事。夏竦被罢,韩琦、范仲淹被重用,朝野上下因此同贺,蔡襄却心怀忧虑,他认为贬退一邪人,进用一贤士,并不能使天下太平。
C.蔡襄不畏权贵。吕夷简执政期间,宰相以下的宫员到他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不顾个人安危,上奏请求废止此事。
D.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实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2)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以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格者,与众弃之。

和议将成,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犬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课,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磷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乎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B.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C.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D.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荫”在文中的意思是封建时代字孙因先辈着勋劳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与外国之往来事。
C.“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与天子面对面应对时对天子的敬称。
D.“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以及官吏的任免,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焘在皇帝面前谈及龙大渊、曾觌当权的一些问题,皇帝追问看法的由来,张焘只好如实告知了皇帝,皇帝因此对陆游十分生气,同时也把张焘贬职外调为建康通判。
B.陆游在王炎手下做事时,认为要进取中原必须从长安开始,他建议王炎储备粮草、训练士兵,只要敌人来挑衅就进攻,敌人不来就做好防守工作。
C.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州,临行向皇帝辞行,皇帝告诉他严州山水秀丽,在空暇之时可以以诗文自娱。这表面上看是对陆游的关心,但这实际上表明陆游并未受到皇帝的重用。
D.陆游晚年再度出任,为权相韩侂胄撰写了《南园阅古泉记》,他因此遭到清流名士的非议,而朱熹则早就预见了此事,由此可见朱熹确实有先见之明。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以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格者,与众弃之。
(2)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威,字德远,成州人。策选锋军骑兵也。常被总领裁抑,逃去。帅郭杲使其父招之归,送隆庆府后军效用。吴曦既诛遣将收复李贵复西和州威率众先登败金人战于板桥遂取西和升统制由是威名大振 天水县当金人西入路,乃升县为军,命威为守,屡立奇功,擢充利州副都统制。丁父忧,服除,带御器械。久之,调荆鄂都统制。

嘉定十二年,金人分道入蜀,犯湫池堡,又犯白环堡。威部将石宣、董炤连却之。既而金人犯成州,威自西和退保仙人原。时兴元都统制吴政战死黄牛堡,李贵代政,亟走武休,金人已破武休,遂陷兴元,又陷大安军。先是,利州路安抚使丁焴闻金人深入,亟遣书招威东入救蜀,又檄忠义总管李好古北上捍御。好古出鱼关与统领张彪遇,以彪弃迷竹关故,斩之。彪,威弟也。焴闻之,谓僚佐曰:“金人所惮惟威。今好古擅杀其弟,失威心,奈何?且金人在东,非威地分,今可无好古,不可无威。”遂因好古入见,数其擅杀彪罪,斩之,遣书速威进救蜀。威感激,夜半调发,鼓行而前,破金人于金斗镇。

西夏来约夹攻金人,制置司安丙许之。威谓:“金人尚强,夏人反覆,未可轻动。”丙不听,卒遣威,威黾勉而行,令所部毋得轻发,诸将至城下,无功而还。丙怒,奏罢其兵柄。是岁,卒于利州,终扬州观察使。

威初在行伍,以勇见称,临陈战酣,则精采愈奋,两眼皆赤。每战不操它兵,有木棒号“紫大虫”,挥之掠阵,敌皆靡。荆、鄂多平川广野,威乃意创法,名“撒星陈”,闻鼓则聚,闻金则散。骑兵至则声金,散卒随则又鼓而聚之。以此辄胜。威御军纪律严整,兵行常若衔枚,罕闻其声。每与百姓避路,买食物则贾倍于市,迄无敢喧。张威善于御众,隐然有尊俎折冲之风。故所至立功云。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二),有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曦既诛遣将/收复李贵/复西和州/威率众先登/败金人/战于板桥/遂取西和/升统制/由是威名大振/
B.吴羲既诛/遣将收复/李贵复西和州/威率众先/登败金人/战于板桥/遂取西和/升统制/由是威名大振/
C.吴羲既诛/遣将收复李贵/复西和州/威率众先登/败金人/战于板桥/遂取西和/升统制/由是威名大振/
D.吴羲既诛/遣将收复/李贵复西和州/威率众先登/败金人/战于板桥/遂取西和/升统制/由是威名大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除,指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同家守表,守表期满将表服去除,出来做官。
B.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每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C.声金,即鸣金,指古代打仗时敲击铜钲表示退兵号令,击鼓则是进军号令。
D.尊俎,指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后为宴席代称,尊是置肉之几,俎是盛酒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威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收复西和州失地时,张威率领军队首充登上城楼,打败金人;在戌守天水县时,屡立奇功。
B.张威不计恩怨题,顾全大局。他弟弟丢弃了迷竹关,李好古杀了他的弟弟,张威感激上司处理,没有忘记抗金大业,接受上司命令,在金斗镇打败金兵。
C.张威遇事谨慎,思虑周全。西夏约请宋朝夹击金人,张威认为金人强盛,西夏反复无常,不可轻举妄动,但主帅不听,导致张威无功而被罢兵权。
D.张威智勇双全,善创阵法。他每战亲临战场,战时喝酒壮胆,两眼赤红;他打仗不拿其他兵器,而是拿一根木棒;他创立“撒星阵”,经常以此获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遂因好古入见,数其擅杀彪罪,斩之,遣书速威进救蜀。
(2) 兵行常若衔枚,罕闻其声。每与百姓避路,买食物则贾倍于市,迄无敢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