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诈为卒,侍王稽。王稽问:“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郑安平曰:“臣里中有张禄先生,欲见君,言天下事。” 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语未究,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删改)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处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B.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C.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D.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昭王”是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味的称号。
B.“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C.“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D.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黥刑又名墨刑、黵刑,上古的五刑之一,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说文解字》:“黥,墨刑在面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曾周游列国,回到魏国打算给魏王任职服务,可是家境贫寒又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就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
B.范雎与须贾使齐时,齐襄王慕其名而赐范雎金十斤、牛肉和酒。须贾回国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之后派人打断他的肋骨与牙齿。
C.秦昭王派出使臣王稽来到魏国。郑安平设法让范雎暗同王稽会面。经交谈,王稽发现范雎是个贤才,便设法带他到秦国。
D.范雎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逃过一劫。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4 09:3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管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B.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C.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D.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小题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维”是指礼、义、廉、耻四种纲纪。 “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
B.屈原与楚国王族的同姓,是因为屈原的先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邑,所以子孙以屈为姓。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记、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个部分,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三绝唱,无韵之离骚。”
D.汉代以前的史书侧重于议论,记言,至司马迁著《史记》,中国的史书中才出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史记》中人物形象刻画的艺术,不仅前无古人,而且成为后世史书、散文、小说、戏剧塑造人物的典范。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句子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慎权衡:权,秤秆;衡,秤锤。指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贵轻重:指重视经济的发展
B.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因而信之:信,相信。
C.鲍叔不以我为不肖:肖,不孝顺。
尝与鲍叔贾:贾,(gǔ)经商,做买卖
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将,将要;匡:纠正。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及高祖起为沛公,付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以上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汉五年,既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汉十二年秋,黔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回:“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日/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B.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C.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D.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至清,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图书,文中指地理图册、文书档案,“律令”和“图书”是秦治理国家的重要资料。
C.关中,指嘉峪关以西地区,四面为天然地形屏障,战国后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D.昆弟,指哥哥和弟弟,后比喻亲密友好。“昆仲”“昆玉”,均为称人兄弟的敬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善于识人,情趣不凡。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沛公进咸阳,唯独萧何不求取金帛财物,表现出与诸将不同的情趣。
B.萧何推荐贤才,外不避仇。萧何曾经举荐韩信:萧何素来与曹参不和,汉惠帝询问萧何在萧何百年之后能否让曹参行相国之权,萧何认为人选合适。
C.萧何忠心耿耿,不重私产。汉二年,萧何守关中,转运粮饷,补充兵员,成为汉王坚实的大后方;购罝田宅居处偏僻,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D.萧何纳谏解危,终得保全。采纳鲍生意见,派亲人到汉王营中效力且作人质;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示自己无政治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
(2)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平阳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胡治奋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 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ɡ):明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B.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C.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D.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古爵位名,为五等爵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史记·项羽本纪》:“未有封候之赏。”
B.惠帝,是西汉刘盈的庙号。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C.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位在丞相上,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公,写出了纪传体通史《史记》。
D.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体,主要记叙世袭封国的诸侯事迹。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如留侯世家、绛侯周勃世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当初地位卑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曹参做了将军、萧何做了相国后,他们的友情才有了间隙。但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后,做的事情都没有什么变更,全都遵循萧何制定的制度,而且整天痛饮美酒。许多官员见曹参不做事情,他们都一起来他家劝说他。
C.汉惠帝对相国不理政事感到奇怪,怀疑他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问他的父亲。结果,他儿子被曹参狠狠地教训了一番,既挨打又挨骂。
D.司马迁认为曹参清静无为的治国策略符合当时的情况,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所以受到天下人的赞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2)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奋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