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泗州先春亭记

欧阳修

景祐二年秋,清河张侯以殿中丞来守泗土。既至,问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于淮”。越明年春,作城之外堤,因其旧而广之。度为万有九千二百尺,用人之力八万五千。泗之民曰:“此吾利也,而大役焉。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相与出米一千三百石以食役。堤成,高三十五尺,土实石坚,捍暴备灾,可久而不坏。

既,曰:“泗,四达之州也,宾客之至者有礼。”于是,因前蒋侯堂之亭新之,为劳饯之所,曰“思邵亭”。且推其美于前人,而志后人之思也。又曰:“泗,天下之水会也,岁漕必廪于此。”于是治常丰仓西门二夹室,一以视出纳,曰某亭;一以为舟者之寓舍,曰“通漕亭”。然后曰:“吾亦有所休乎!”乃筑州署之东城上,为先春亭,以临淮水,而望西山。

是岁秋,予贬彝陵,过泗上,于是知张侯之善政也。昔周单子聘楚而过陈,见其道秽而川泽不陂梁,梁客至不授馆,羁旅无所寓,遂知其必亡。盖城郭、道路、宾客寄寓,皆三代为政之法,而《周官》尤谨著之,以为御备。今张侯之作守也,先民之备灾,而及于宾客入来,然后私自休焉。故曰知为政也。

先时,岁大水,州几溺。前司员外郎张夏守是州,筑堤以御之。今所谓因其旧者是也,是役也,堤为大。予记其大者详焉。

(注)①侯:旧时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②陂梁:防水的小堤、小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人出于州 / 兵而石出于南山 / 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 /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 / 不可
B.然人出于州 / 兵而石出于南山 / 作大役而己不知 / 是为政者之私我也 /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 / 不可
C.然人出于州兵 / 而石出于南山 / 作大役而己不知 / 是为政者之私我也 /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 / 不可
D.然人出于州兵 / 而石出于南山 / 作大役而己不知是 / 为政者之私我也 /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 / 不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祐二年,是用年号纪年。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
B.宾客,即门客。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招收的人才,又称门下客、食客。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之治被儒家当作理想社会模式的典范。
D.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先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为各司之次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侯是清河人,他以殿中丞身份来泗州做太守。他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把治理淮河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B.张侯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堤防加固拓展。工程浩大,耗费众多,但质量优良,可以长期发挥效用。
C.先春亭是泗州官署,位于泗州东城,是州官办公休憩之所。邻水望山,风景秀丽,透露出张侯的胸襟不俗。
D.泗州曾遭遇洪水灾害,差点儿全城淹没。张夏主管该州时,筑堤防护,未雨绸缪,实在是三代以来的善政。
【小题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至,问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于淮”。
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⑶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7 06:3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故农者,天下之本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吏者不然,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夫三代之为国,公卿士庶之禄廪,兵甲车牛之材用,山川宗庙鬼神之供给,未尝阙也,是皆出于农,而民之所耕,不过今九州之地也。今固有向时之地,而制度无过于三代者。昔知务农又知节用,今以不勤之农赡无节之用。非徒不勤农,又为众弊以耗之。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禁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古者计口而受田,家给而人足。井田既坏,而兼并乃兴。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夫此数十家者,素非富而积之家也,其春秋神社、婚姻死葬之具,又不幸遇凶荒与公家之事,当乏时,尝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息不两倍则三倍。尽其成也,出种与税而后分之,偿三倍之息,尽其所得或不能足。

民有幸而不役于人,能有田而自耕者,下自二顷至一顷,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多者为大役,少者为小役,至不,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夫井田什一之法,不可复用于今。为计者莫若就民而为之制,要在下者尽力而无耗弊,上量民而用有节,则民与国庶几乎俱富矣!

(取材于欧阳修《原弊》)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 鄙:轻视
B.上下相移用以 济:帮助
C.素非富而积之家也 畜:同“蓄”,积聚、储藏
D.至不,则贱卖其田 胜:能承担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今之吏者不然 招之去禁兵
B.督之必其所任 今固有向时之地
C.皆出间而常有余        当乏时
D.昔知务农又知节用 上量民而用有节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天的用度,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来节制花销
B.耕者不复督其力
种田的人不再用完他全部的力量
C.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
其余的(因租种土地)需交付租金且从外地迁移来的人叫浮客
D.皆以等书于籍
都按等级登记在官府的簿籍中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②农隙则教之以战。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粮仓充实才能顾及礼节,由此可见农业为立国之本。
B.古时候每年的耕种均有盈余,三年就能够积存出一年的储备。
C.土地和各项制度不变却费用短缺,由于为政者治理方法不当。
D.作者肯定井田制的作用,认为解决现今多种问题唯有恢复它。
【小题6】文中“为众弊以耗之”意思是农民被多种弊端所害,请概括说明后文写到了哪些害农之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思复,字绍出,京兆长安人。少孤,年十岁,母为语父亡状,感咽几绝。家富有,金玉、车马、玩好未尝省。笃学,举秀才高第,袭祖封。永淳中,家益窭,岁饥,京兆杜瑾者,以百绫饷思复,思复方并日食,而绫完封不发。

调梁府仓曹参军,会大旱,辄开仓赈民,州劾责,对曰:“人穷则滥,不如因而活之,无趣为盗贼。”州不能诎。转汴州司户,仁恕,不行鞭罚。以亲丧去官,鬻薪自给。姚崇为夏官侍郎,识之,擢司礼博士。五迁礼部郎中。迁滁州刺史,州有铜官,人铲凿尤苦,思复为贾他鄙,费省获多。

入拜给事中。帝作景龙观,思复谏曰:“祸难初弭,土木遽兴,非忧物恤人所急。”不见省。严善思坐谯王重福事,捕送诏狱,有司劾善思“匿反罔上,宜伏诛”。思复曰:“往韦氏擅内,谋危社稷,善思诣相府,白陛下必即位。今诏追善思,书发即至,使有逆节者,肯遽奔命哉?请集百官议。”议多同,善思得免死,流静州。迁中书舍人,数指言得失,颇见纳用。

开元初,为谏议大夫。山东大蝗,宰相姚崇遣使分道捕瘗。思复上言:“夹河州县,飞蝗所至,苗辄尽,今游食至洛。使者往来不敢显言且天灾流行庸可尽瘗望陛下悔过责躬损不急之务任至公之人持此诚实以答谴咎其驱蝗使一切宜罢。”玄宗然之,出其疏付崇,崇建遣思复使山东按所损,还,以实言。崇又遣监察御史刘沼覆视,沼希宰相意,悉易故牒以闻,故河南数州赋不得蠲。崇恶之,出为德州刺史。为襄州刺史,治行名天下。卒,年七十四,谥日文。天子亲题其碑日“有唐忠孝韩长山之墓”。

(选自《新唐书·韩思复传》,有删改)

注瘗(yì):掩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往来/不敢显言/且天灾流行/庸可尽瘗/望陛下悔过/责躬损不急之务/任至公之人/持此诚实以答谴咎/其驱蝗使一切宜罢
B.使者往来/不敢显言/且天灾流行/庸可尽瘗/望陛下悔过责躬/损不急之务/任至公之人/持此诚实以答谴咎/其驱蝗使一切宜罢
C.使者往来/不敢显言/且天灾流行/庸可尽瘗/望陛下悔过/责躬损不急之务/任至公之/人持此诚实以答谴咎/其驱蝗使一切宜罢
D.使者往来/不敢显言/且天灾流行/庸可尽瘗/望陛下悔过责躬/损不急之务/任至公之/人持此诚实以答谴咎/其驱蝗使一切宜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文中指唐代科举设置的秀才科,后代渐渐废去,仅作为一般应举者的称呼。
B.诏狱,文中指关押钦犯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C.社稷,土神和谷神,文中指祭祀。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D.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太行山以东地区也可称为山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思复不爱钱财,为官清廉。他家里日益贫困,但是别人送他的一百绫却始终未开封;他的母亲去世,他离职守丧,生活困难,砍柴卖了自给。
B.韩思复施政务实,体恤百姓。他在梁府任职,碰上大旱,开仓救济百姓;他为政宽恕,不用鞭刑;他在滁州任职时,采取措施,减轻百姓负担。
C.韩思复敢于进谏,为人正直。皇帝要建景龙观,韩思复曾大力劝谏;严善思被捕下狱,韩思复极力为其辩解申冤;他指出为政得失,大多被采纳。
D.韩思复为政公平,不会逢迎。对韩思复曾有知遇之恩的姚崇救灾做法有错误,韩思复上奏皇帝加以制止,刘沼也没有迎合姚崇的意思,都被贬到德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人穷则滥,不如因而活之,无趣为盗贼。
(2)祸难初弭,土木遽兴,非忧物恤人所急。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承庆字延休。性谨畏,事继母为笃孝。擢进士第,补雍王府参军,府中文翰悉委之。王为太子,迁司议郎。

仪凤中,诏太子监国。太子稍嗜声色兴土功承庆见造作玩好浮广倡优鼓吹喧哗户奴小人皆得亲左右承颜色恐因是作威福宜加绳察乃上疏极陈其端。又进《谕善箴》,太子颇嘉纳。承庆尝谓人所以扰浊浮躁,本之于心,乃著《灵台赋》,讥揣当世,亦自广其志。太子废,出为乌程令。迁凤阁舍人,掌天官选。属文敏无留思,虽大诏令,未尝著稿。失大臣意,出为沂州刺史。

明堂灾,上疏谏,以“文明、垂拱后,执政者未满岁,率以罪去,大抵皆恶逆不道。夫构大厦,巨川,必择文梓、艅艎。若亟毁而败,则是庇朽木、乘胶船也。臣谓陛下求贤意切,而取人之路宽,故一言有,而付大任。夫以尧举舜,犹历试诸难,况庸庸可超处辅相,以百万机畀小人哉?”书闻不报。未几,复为舍人,掌选。病免,改太子谕德。历豫、虢二州刺史,有善政。转天官侍郎,修国史。凡三掌选,铨授平允,议者公之。

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免冠待罪。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

累犹流岭表。岁余,拜辰州刺史,未行,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诏撰《武后纪圣文》,中宗善之。迁黄门侍郎,未拜,卒。帝悼之,召其弟相州刺史嗣立会葬,拜黄门侍郎继其位。赠礼部尚书,谥曰温。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凤阁舍人 累:多次
B.夫构大厦,巨川    济:渡过
C.故一言有,而付大任 合:符合
D.以百万机畀小人哉  揆:察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谓陛下求贤意切  安能以身察察
B.况庸庸可超处辅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C.然累犹流岭表 其无礼于晋
D.拜黄门侍郎继其位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承庆谨小慎微,为人孝顺,在补任雍王府参军时,府内的文书全委托给他,他文思敏捷,即使写大诏令,也未尝打草稿。
B.韦承庆敢于直谏,认为应该多途径选拔人才,不久再次担任舍人,但是因为他向来依附张易之,所以又被撤销舍人一职。
C.本文记叙了韦承庆的为官经历,他主张选择有能力的人担任宰相,在选拔任命官吏的过程中,公平允当,得到时人的肯定。
D.中宗认为韦承庆有才能,升任他为黄门侍郎,还没等到正式授官承庆就去世了,皇帝任命他的弟弟韦嗣立继承他的官位。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太 子 稍 嗜 声 色 兴 土 功 承 庆 见 造 作 玩 好 浮 广 倡 优 鼓 吹 喧 哗 户 奴 小 人 皆 得 亲 左 右 承 颜 色 恐 因 是 作 威 福 宜 加 绳 察 乃 上 疏 极 陈 其 端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承庆尝谓人所以扰浊浮躁,本之于心,乃著《灵台赋》,讥揣当世,亦自广其志。
(2)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椽发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幽州都督,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亦称“除丧”。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服丧期的长短。“期”为一周年,“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三个月。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后妃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知古才能出众。考中进士后,先后两次编修国史,仕途顺利,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官职。
B.魏知古耿直敢言。唐睿宗为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多次进谏,直言盛暑修观,劳民伤财,唐睿宗认为他言辞恳切,停止了修建道观。
C.魏知古忠君爱国。他秘密揭发窦怀贞等人的乱国阴谋,窦怀贞被杀,玄宗赐封二百户,五百段物。随后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的节操。
D.魏知古正直仁爱。他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赏赐,恩意优渥。开元三年去世,宋璟赞其为正直仁爱的典范。赠其为幽州都督,谥号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2)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狡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畿,舍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B.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左迁表示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让敌将自愧不如。
【小题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2)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