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园小梅·其一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①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②暄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形容梅花。③霜禽:羽毛白色的禽鸟。④檀板:檀木拍板,歌唱或演奏音乐时用以打拍子。这里泛指乐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极目聘怀,写百花凋谢时,只有梅花开得热烈而美丽。一个“独”字,突出梅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孤傲的品格等。
B.颈联,诗人实写眼前“霜禽”、“粉蝶”对梅的反应,客观上渲染出梅的与众不同,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事物的细致观察。
C.尾联,诗人赏梅时低声吟诗,在山林里自得其乐,别具风情,无须热闹的俗情来凑趣,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由此可见一斑。
D.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而这神韵也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小题2】本诗的颔联与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27 07:47: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谏垣存稿序

宋·韩琦

夫善谏者,无讽也,无显也,主于理胜而己矣。故主于讽者,必优柔微婉,广引譬喻,冀吾说可行,而不知事不明辨,忽而不听也。主于显者,必暴扬激讦,恐以危亡,谓吾言之能动,而不知论或过当,则怒而不信也。夫欲说而必听,言而必信,苟不以理胜之为主,难矣哉!琦景祐中任三司度支判官,以族贫,求外补,得舒州。将行,而上以谏官缺,擢授右司谏而留之。窃惟言责之重,非面折廷争之难,盖知体得宜为难。夫得通明端朴、高识博学之士,则动必中理,日益君听,而使愚不肖者而处之,固不胜其任矣。遂两上章辞,不喟然自谓曰:“上之知汝任汝之意,厚矣!汝之所言,当顾体酌宜,主于理胜,而以至诚将之。兹所以报陛下而知任之意。若知时之不可行,而徒为高论,以卖直取名,汝罪不容诛矣!”在职越三载,凡明得失、正纪纲、辨忠良、击权幸,时人所不敢言,必昧死论列之。上宽而可其奏者十八九,卒免重戮,进登掖垣,实前日为诫之力也。其所存稿,欲敛而焚之,以效古人谨密之义。然念《诗》、《书》所载,从谏而圣君之德也,衮阙而补臣之忠也。前代谏诤之臣嘉言谠议布在方册使览之者知人主从善之美致治之原若皆削而燔之则后世何法焉?于是存而录之,为上、中、下三卷,命曰《谏垣存稿》,以藏于家。窃志夫上之聪仁大度,自三代汉唐以来虚怀纳谏、甚盛德之主,皆不及。复子孙传而阅之,知直道之无咎,忠教之有迹云。时庆历二年三月十五日,秦亭西斋序。

(注)①掖垣:中央部门。②谠议:公正的议论。③燔:烧。④秦亭西斋:作者自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两上章辞,不 报:报告
B.为上、中、下三卷 厘:整理
C.而使愚不肖者而处之     冒:不顾
D.复子孙传而阅之 俾: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忽而不听也    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B.喟然自谓曰    使人复葺南阁子
C.皆不及 吾妻死之年手植也
D.冀吾说可行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始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善于进谏的,既不能太委婉,也不能把话说得太直露,而要旁征博引,以理服人。
B.作者本想当个地方官,多挣点钱,可朝廷因为谏官缺员,所以不顾他的意愿而提拔他任谏官。
C.作者不满意谏官这个职位,因为担任这个官职,说话要得体,不能沽名钓誉,有时还要冒死进谏。
D.作者本想把自己的奏章都烧了,后来又觉得把他们编辑成书,像《诗经》一样留传后世更有价值。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惟言责之重,非面折廷争之难,盖知体得宜为难。
(2)上宽而可其奏者十八九,卒免重戮,进登掖垣,实前日为诫之力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前代谏诤之臣嘉言谠议布在方册使览之者知人主从善之美致治之原若皆削而燔之则后世何法焉?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宋)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释)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E. 此词是咏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小题2】(小题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