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访诸蹇叔。蹇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节选自《左传·蹇叔哭师》)
(注释)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指七十岁:④脯资饩牵:脯,肉干;资,财物;饩牵,牲畜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潜师:秘密派兵B.蹇叔之子师 与:和
C.文王之所风雨也 辟:通“避”,躲避D.秦师而无礼,必败。 轻:轻狂
【小题2】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陵(墓),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根据大行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开国皇帝之陵一般称“长陵”,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公,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一种。如虢文公、宋襄公。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是功劳大爵位就高。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叔,是兄弟姐妹排行的次序,一般称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D.免胄,指脱下头盔,这是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如“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也指战车上的左右卫士脱胄卷甲,以示对天子的尊敬;还指决死。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搞从者/不胰散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B.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C.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膜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D.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胰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描写,特征鲜明。如文中人物蹇叔的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王孙满和弦高的机智聪明等。
B.弦高犒师,机智巧妙。弦高对秦师远道而来的热情慰问,句句是欢迎之词,处处是弦外之音,巧妙的用了缓兵之计。
C.王孙满年幼,眼光独到。他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皇武子言辞,柔中带刚。他在表示抱款的客气话语中则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秦国阴谋,其实是下达了逐客令。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9 12:0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乙喜犒师

《国语》

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焉,问于展禽。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曰:“寡君不,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许为平而还。

(选自《国语·鲁语上》)

(简注)
①齐孝公:齐桓公之子,名昭。公元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②展禽:即柳下惠,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字禽。③乙喜:即展喜,鲁国大夫。
(阅读指要)
面对来讨伐的齐孝公,乙喜既没有义愤填膺地正面指责对方的侵犯,也没有摆出一副乞怜之态请求对方退兵,而是用一种点化式的暗示方法,含蓄地、间接地对对方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直说得齐孝公同意讲和、退兵而还,从而顺利地完成了“犒师”的使命。文中记事简练而结构完整,对话简洁而个性鲜明。
(阅读训练)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焉,问于展禽(_________)  (2)不闻以(__________)
(3)寡君不(__________) (4)必不其社稷(__________)
【小题2】下列与文中“质之以牺牲”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大王来何操
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甚矣,汝之不惠
【小题3】下列“以”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臧文仲欲辞告B.若为小而崇,怒大国
C.不闻D.赐女土地,质之牺牲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
(2)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小题5】请举一例简要说说乙喜的游说艺术。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左转·楚归晋知罃》)
(文段二):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B.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C.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D.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B.我国古代爵位通常分公、侯、伯、子、男五级,献公、晋侯分别为公爵和侯爵。
C.宗即宗庙,是指为已故祖先建立的灵魂依归之所。庙制规定,诸侯立七庙,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衅鼓,古时的一种祭礼。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后,要杀牛羊猪等,把他们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称作衅。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罃有智谋,善于论辩。把楚共王层层进逼的三个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使楚共王无言以对,于无奈之中不得不罢手。
B.知罃不卑不亢,忠于国家。楚共王问释放知罃回国,知罃将怎样报答自己。知罃回答,如在战场上相遇不敢违礼回避,定当对楚尽为臣之礼节。
C.介之推正气凛然,不求禄赏。认为晋侯(重耳)担任晋国的君主,主持晋国祭祀是上天的安排,不屑争功劳的二三子。
D.介之推意志坚定,不贪富贵。果断拒绝母亲两次,母亲说不要赏赐,也应让国君知道功劳,他认为既然隐居又要何名声。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曰:“然则德我乎?”
(2)王曰:“子归何以报我?”
(3)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注释:
1.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楚国的大臣。
2.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3.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宥;宽恕,原谅。
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5.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同类题3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 军:军队B.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C.唯君之 图:考虑D.秦伯,与郑人盟    说:高兴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
B.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这样
C.若不阙秦,将取之 焉:哪里
D.吾还也  其:还是
【小题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小题4】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选文中的“东道主”是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代生活中,“东道主”的意思是__。选文中的“行李”是指__,现在“行李”的意思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小题5】请结合选文内容和下面的“课文背景形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晋国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__”,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__”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讨厌)
B.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给)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撤走)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 (古代对人的尊称)
B.夜缒而出 (在夜里)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只有)
D.吾其还也   (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小题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
B.微闻鼠有作作索索  (暗暗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略微,稍微)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