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访诸蹇叔。蹇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节选自《左传·蹇叔哭师》)
(注释)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指七十岁:④脯资饩牵:脯,肉干;资,财物;饩牵,牲畜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潜师:秘密派兵B.蹇叔之子师 与:和
C.文王之所风雨也 辟:通“避”,躲避D.秦师而无礼,必败。 轻:轻狂
【小题2】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陵(墓),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根据大行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开国皇帝之陵一般称“长陵”,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公,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一种。如虢文公、宋襄公。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是功劳大爵位就高。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叔,是兄弟姐妹排行的次序,一般称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D.免胄,指脱下头盔,这是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如“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也指战车上的左右卫士脱胄卷甲,以示对天子的尊敬;还指决死。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搞从者/不胰散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B.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C.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膜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D.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胰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描写,特征鲜明。如文中人物蹇叔的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王孙满和弦高的机智聪明等。
B.弦高犒师,机智巧妙。弦高对秦师远道而来的热情慰问,句句是欢迎之词,处处是弦外之音,巧妙的用了缓兵之计。
C.王孙满年幼,眼光独到。他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皇武子言辞,柔中带刚。他在表示抱款的客气话语中则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秦国阴谋,其实是下达了逐客令。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9 12:0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我以为,完成下面小题。

赵简子,名鞅,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晋定公时,赵简子为执政大夫。

王孙圉,楚国大夫,为人机敏,善言辩,每出使诸侯,不辱使命。

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十九年,王孙圉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见,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①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为宝也,几何矣?”

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②。能作训辞③,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④倚相,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⑤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楚国。又有薮⑥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者也。所以共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⑦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节选自《国语》,有删改)

(注)①白珩(héng):楚国著名的佩玉。②观射(yì)父:楚国大夫。③训辞:教导之言,这里指外交辞令。④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⑤上下:指天地。⑥薮:大泽。⑦宪:表明。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孙圉于晋 聘:访问、出使
B.所以共帛 币:财物
C.以戒不者也 虞:欺骗
D.龟足以宪否 臧:善,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还也 ②为宝也,几何矣
B.①乃设九宾礼庭  ②使神无有怨痛楚国
C.①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②若诸侯好币具
D.①私见张良,具告事 ②而导之训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李”一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文中的“行李”指使者;现通常指人们出行时所带的衣物等生活日用品。
B.王孙圉认为观射父是楚国之宝,因为观射父能发表上乘的外交辞令,以使者的身份在诸侯间周旋,不会使对方的君主难堪。
C.赵简子把玉弄得叮当作响来接见王孙圉,王孙圉不卑不亢地说,楚国真正的宝贝不是白珩,而是人才和物产。
D.王孙圉提出了六宝之说,详细地阐释了六宝的作用,生动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委婉地批评了赵简子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
(2)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①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②文赢:秦穆公的女儿,晋襄公的嫡母。

【小题1】用“/”给文中面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侯、伯、子、男,是白从周朝就开始沿袭的古代爵位,天子以下,公爵最大。
B.寡君:寡,古代君王的谦称。寡君在此处是臣子对别国称自己国君的谦称。
C.崤,崤山,古代地名,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司马迁《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秦国老臣蹇叔谏阻、哭师、哭子为线索,复以秦穆公拒谏、诅咒相间其中,情节曲折多变,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
B.第二段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弦高爱国、机警的形象,照应了蹇叔“远主备之”“郑必知之”的论断,为秦国战败做了铺垫。
C.秦穆公听信杞子谗言,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劳师以袭远”,导致失败,这种结果早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D.文章写的是战争,却不是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着重写论战,凸显矛盾,揭示“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必胜”的规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
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掌天地之祭礼,考百官之政事。诸侯昼考其国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卿大夫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治其家事。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纮、,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
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取材于《国语·鲁语下》)
注释:①歜(chù),即公父文伯。穆伯之子,季氏族人,鲁国大夫。②季孙:季康子,季氏宗主,鲁国权臣。③辟:惩罚。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惧干季孙之怒也 干:触犯
B.择瘠土而处之 处:惩处
C.男女效绩   效:献出
D.弟子志之   志:记
【小题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居,吾语女 语:告诉
B.故长王天下 王:帝王
C.淫则忘善 淫:过分,无节制
D.愆则有辟 愆:过失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鲁其亡乎   皆衣其夫
B.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 吾冀而朝夕修我
C.沃土之民不材 仲尼闻之曰
D.先王之训也 今我,寡也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
他会认为我不能好好侍奉您呢
B.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没有人不趋向道义,是由于勤劳
C.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晴天劳动,雨天休息,没有一天懈怠
D.社而赋事,烝而献功
春季祭祀土地后就开始耕种,冬季祭祀时就献上谷物等祭品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公父文伯认为母亲绩麻会让季康子误以为自己不孝。
B.文伯之母认为贪图安逸会让儿子断送前程甚至丧命。
C.各个阶层的男人女人都要劳作,既须劳心又须劳力。
D.孔子认为文伯之母不逾越礼法是对的,值得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