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噁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此三人,秦民莫爱。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注:刓(wán):磨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 断:判断
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臣服
C.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 附:依从,依附
D.民无不恨者     恨:痛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刘邦采用滕公、萧何的意见,提拔韩信,拜韩信为上将军,并放下架子,虚心请教韩信,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
B.当刘邦问计于韩信时,韩信为感谢刘邦知遇之恩,把自己在项羽军营里了解的情况和项羽犯的错误都告诉了汉王刘邦。
C.韩信认为,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扎营彭城、放逐义帝、任人唯亲、任用降将、失去民心,已使他到了不攻自破的地步了。
D.汉王深为韩信推心置腹的谋划而高兴,并采纳其计策,马上部署将领落实韩信的谋划,最终有了“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的局面。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2)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9 02:3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胜,于燕。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朱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定服其能,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及周文讨悦,宁与李弼来归。孝武西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从周文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及梁仚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十六年,拜大将军。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武成初,出为同州刺史。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会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薨于同州。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绩。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绩嗣。时以此多之。及宁薨,绩袭爵。

(节选自《北史·豆卢宁传》) 

(注)周文:北周文皇帝字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莫基者,字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矩为帝,是为西魏。其子建北周,追尊其为文帝。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朱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朱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朱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朱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父亲生前德高望重被当时的人们所称颂,死后凭借自己的功勋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B.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重用。豆卢宁和李弼率领众人归顺宇文泰后因恭迎孝武帝西迁,被连续加封,后又因征战平叛之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C.豆卢宁功勋卓著,朝廷褒奖优厚。朝廷封他做大司寇,进爵楚国公,邑万户,但他实际拥有一万一千户食邑,并收取其租税。
D.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他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车随大军出征,并在同州去世。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
(2)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3)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绩嗣。时以此多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乞者王翁传

明末清初徐芳

洒口王氏,樵郡大姓也。其先世某翁,尝行乞至拏口陈长者家。有顷户启,一小鬟捧盆水,向外倾洒去。有声铿然,视之,金钏也。翁大喜,复念此钏必主妇洗妆置盆中,而鬟不知,倘主妇索钏不得,而疑鬟盗,或挞之急。吾贫人,得重资,未必能享,而贻鬟累,以至不测,大不祥。遂留以待。久,微闻户内喧声,似有所诃责。斯须,前鬟出,流血被面,望溪便掷。翁急前,持抱问故。鬟掷愈力,曰:“主妇失钏,而枉予盗。予何处得钏?挞死,宁溺死!”翁曰:“然钏在,毋恐。”乃出诸袖中,俾持入,且曰:“待子于此久矣。”鬟入报,主妇以为谩,遣童出问翁,具以实对。

事闻长者,长者曰:“世安得有此人?”亟召入,居然壮男子也。因问:“若能为我任奔走乎?”对曰:“幸甚!”于是使司门户稽察,辄胜任。则又使出入市贾,征责租,又辄称。长者益喜,遂以前鬟妻之,而使庄佃某所。翁益殚竭心力以谨恪报。长者知翁可任,益亲爱,待以家人礼,诸钱谷会计之重要者,悉以寄之。

翁任事既久,橐渐裕,而所娶鬟生数子。既长,使之分道商贩,遂大富,致产巨万。翁乃谢陈氏事,携鬟与子归洒口,为素封注家。享年耄耋,孙曾辈读书为诸生者十余人,今门第人文之盛,与陈颉云。

噫!一乞人得金钏值数十金,可以饱矣,返之奚为哉?愚山子曰:翁非特廉也,仁且智也:其不取非有,廉也;计主妇之重责鬟,鬟急死,而候其出救之,以白其枉而脱其祸,仁也;救鬟得鬟,而免于乞,智也;为主人用,则尽心竭力,智也。或曰:王氏,大姓也,而其祖贫至于乞。此子孙之所深讳,而子暴之,无乃不可乎?曰:不然,人唯其行之可传而名,亦唯其品之可尊而贵。名与贵不关其所遭,关其人之贤不肖也。若翁之所行,是古之大贤。王氏子孙当世世师之,又奚讳乎?彼行之不道,虽荣显贵势,若操、桧之流,真乞人之所不为,而其子孙所羞以为祖父者!

(选自《悬榻编》,有删节)

(注)素封: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
【小题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重资,未必能享    横:意外
B.则又使出入市贾,征责租 课:赋税
C.遂以前鬟妻之,而使庄佃某所  主:掌管
D.计主妇之重责鬟 逆:违反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微闻户内喧声 为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挞死,宁溺死  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鬟急死,而候其出救之  然后图南,适南冥也
D.真乞人之所不为 有二十八骑
【小题3】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翁廉仁且智的一组是(  )
①待子于此久矣 ②遣童出问翁,具以实对。
③长者益喜,遂以前鬟妻之 ④翁益殚竭心力以谨恪报
⑤今门第人文之盛,与陈颉云    ⑥若翁之所行,是古之大贤
A.①④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乞者拾到金钏,料想是主人梳洗装扮时放盆里的,担心丫鬟受到怀疑而被责打,于是立即找到丫鬟,把金钏交给了她。
B.乞者是在成为朝中官员后逐渐发达起来的,其门第人文昌盛之气与陈家相当。
C.乞者王翁的后代不愿意别人提起他们家族历史,因为他们的家族是世家大族。
D.作者主张王氏子孙应学习乞者王翁,而且借乞者行迹暗讽行为不合道德的人。
【小题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须,前鬟出,流血被面,望溪便掷。
(2)鬟入报,主妇以为谩,遣童出问翁,具以实对。
(3)此子孙之所深讳,而子暴之,无乃不可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忠,弘农华阴人也。高祖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焉。忠武艺绝伦,识量沉深,有将帅之略。尝从太祖狩于龙门,忠独当一猛兽,左挟其腰,右拔其舌。太祖壮之。邙山之战,先登陷陈。时侯景渡江,梁武丧败。朝廷因之,将经略汉、沔,乃授忠都督十五州诸军事,镇穰城。以伯符为乡导,攻梁齐兴郡及昌州,皆克之。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察虽称藩附,而尚有贰心。忠自樊城观兵于汉滨,易旗递进,实骑二千,察登楼望之,以为三万也,惧而服焉。忠乃进围安陆。仲礼闻之,恐安陆不守,遂驰归赴援。诸将恐仲礼至则安陆难下,请急攻之。忠曰:“攻守势殊,未可卒拔。若引日劳师,表里受敌,非计也。南人多习水军,不闲野战。仲礼回师在近路,吾出其不意,以奇兵袭之,彼怠我奋,一举必克,则安陆不攻自拔,诸城可传檄而定也。”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忠间岁再举,尽定汉东之地。宽以御众,甚得新附之心。齐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以齐主昏虐滋甚,阴为自全之计,曲意抚循所部,请降于周。忠与柱国达奚武援之,从间道驰入齐境五百里。城四面峭绝,但闻击柝声。武惮之,不欲保城,乃多取财帛,以消难及其属先归。忠以三千骑为殿,到洛南,皆解鞍而卧。齐众来追,至于洛北。忠谓将士曰:“但饱食,今在死地,贼必不敢渡水当吾锋。”齐兵阳若渡水,忠驰将击之,齐兵不敢逼,遂徐引而还。武叹曰:“达奚武自是天下健儿,今日服矣!”天和三年,以疾还京。高祖及晋公护屡临视焉。寻薨,年六十二。谥曰桓。
(选白《周书·杨忠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
B.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
C.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
D.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在这里指曾祖父的父亲,高祖也可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如文末的“高祖”。
B.藩,封建王朝分封的属地或属国,唐朝中后期开始设立藩镇,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等。
C.“檄”是古代文书的一种,多指讨伐性的文告,文中指用来讨伐其他城池的文书。
D.柱国,又称上柱圉,战国时设置的官名,当时立消灭敌军杀将有战功者为上柱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忠勇猛异常,打仗身先士卒。打猎时,毫不畏惧凶猛的野兽,得到太祖的赞赏;在邙山一战中,杨忠最先冲入敌阵;攻打安陆时,杨忠亲自冲入敌阵。
B.杨忠见识精深,拥有将帅之才。为了让萧察不再怀有二心,杨忠用两千骑兵迷惑萧察,萧察因为畏惧而降服,安陆之战的进展也和杨忠所谋划的一样。
C.杨忠胆略过人,善于用计攻心。救援司马消难时,杨忠率领将士驱马迎击,以致齐军不敢进逼;治理归附地时,杨忠用宽缓的措施,很合归附者的心意。
D.杨忠战功卓著,颇受器重敬服。杨忠一生多立战功,他生病回到京师后,高祖和晋公宁文护多次亲临看望;被天下认为是勇士的达奚武也对他非常敬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曰:“攻守势殊,未可卒拔。若引日劳师,表里受敌,非计也。”
(2)齐兵阳若渡水,忠驰将击之,齐兵不敢逼,遂徐引而还。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鼎鼐墓志铭
公讳鼎鼐,字说梅,丰采都雅,幼而好学,补邑诸生,名籍甚。值甲申变起,土寇肆掠,势甚张,公委曲周旋,履险途如康庄。公奉母唯谨,虽家计萧然而甘膬(注)罔缺,则益精制艺,诸为举子业者咸逊弗若也。戊戌公诠选,届期遵母命北上,授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令。公念岭南远距天末,太夫人年高,依依不忍远离,太夫人勉以清白勤慎,竭力尽职。
南海承凋敝之余,吏多舞文,兼之骄兵悍将动辄掣肘。公之,弊剔奸,不吐不茹,强御屏迹。粤东重兵云屯,且剿苏利之乱,夫役动以万计。公请当事多所豁免,设方招觅,民得乐业。海寇出没无常,因迁近海居民处内地,未免离乡之悲,公怜而赈之,民视南海如归。盗首白文高,妄扳富户数人共卸罪,富民惧,携重资求免,公严拒,细讯,真伪立辨,富民于以不冤。
公慷慨好义,闻人缓急辄酸鼻蹋足,若将投袂往焉。有东阿刘姓、聊城王姓者,流寓无依,鬻食为奴,公用重资赎回,仍济助回原籍安立;韩讳应恒者,乡贡也,缘事途,公助资回原籍,旋补长兴县令;学宫倾圮,公伤之,捐俸修葺;月课诸生,文风丕振,如阮子解、邝子章、华文、华其较著也。莅事三载,吏治民洽,公惟上报朝廷。内遵慈训,未尝有邀誉心,公诚良吏也哉!当崇尚吏治,黜陟幽明之世,治行如此,超擢易若垂手,乃以越狱挂误,遂赋归来,童叟攀辕,子衿扼腕,即当事诸君子亦莫不为之太息。

解组后,与司空公共事慈帏,戏彩一堂。未几,司空公仙游,太夫人亦逝,公哭兄哀母,肝肠摧裂,虽服阙后随同郡亲友结续香山约,而公之精神未尝一日获安也,呜呼!道茂年衰,魂气其归,竟于丙寅岁之七月以脾病告终,悲哉!
(有删改)
(注)甘膬:同“甘脆”,美味,美食。
【小题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益精制艺    暇:空闲
B.弊剔奸 厘:整治
C.仍济助回原籍安立 俾:使,让
D.缘事途 穷:贫穷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申变乱发生以后,朱鼎鼐居住的地方受到贼寇的大肆侵扰,贼寇的气焰极为嚣张,朱鼎鼐屈身折节同他们周旋,巧妙应对。
B.朱鼎鼐在南海县担任县令之初,当地民生凋敝,官吏玩弄法律条文,官兵骄横,他采取措施剔除奸佞,当地豪强也因此隐藏了踪迹。
C.当时粤东重兵云集,并且为剿除苏利的叛乱,经常征用百姓服役,朱鼎鼐请示当权者免除了百姓的苦役,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D.朱鼎鼐重视教育,他因学宫倒塌而感到伤心,并捐出自己的俸禄修葺学宫;他督促生员,使文风大振,培养出了一批名声较为显著的生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免离乡之悲,公怜而赈之,民视南海如归。
(2)内遵慈训,未尝有邀誉心,公诚良吏也哉!
【小题4】请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朱鼎鼐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倜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释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⑦岂独一箸间:意谓不只辍箸不吃这点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影乃益瘦(  )  (2)再进,生为之饱(  )
(3)织纺井臼,佐读勤苦( )  (4)相国遽惊谢日(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独与妪居渡口/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及为吏
C.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时、位之移人也
D.命妪煮芋以进/以污贿不饬罢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2)尚何芋是甘乎?
【小题4】文中老人所言三事说明的道理是:   。(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5】根据文意,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