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噁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此三人,秦民莫爱。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注:刓(wán):磨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 断:判断
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臣服
C.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 附:依从,依附
D.民无不恨者     恨:痛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刘邦采用滕公、萧何的意见,提拔韩信,拜韩信为上将军,并放下架子,虚心请教韩信,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
B.当刘邦问计于韩信时,韩信为感谢刘邦知遇之恩,把自己在项羽军营里了解的情况和项羽犯的错误都告诉了汉王刘邦。
C.韩信认为,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扎营彭城、放逐义帝、任人唯亲、任用降将、失去民心,已使他到了不攻自破的地步了。
D.汉王深为韩信推心置腹的谋划而高兴,并采纳其计策,马上部署将领落实韩信的谋划,最终有了“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的局面。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2)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9 02:3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都:大
B.京师李者咸怪其无征 征:征兆
C.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D.视事主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B.课文中提到的“征” “辟”“举”反映了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中“举” 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征” 是皇帝征聘人才到朝廷任职,“辟”是高级官府征召人才任属官。
C.“时国王骄奢”中的“国王”指的是汉代实行封国制下的河间王刘政。这种封国的国王是刘姓宗室成员,封国的行政地位与郡同级,历史上亦称为“郡国制”。
D.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 ,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侯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薛宝钗咏

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手瓮:可提携的盛水的陶器。②白帝:即西方白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主管秋事。③月窟:月宫。④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首联皆不写花而先写种花之人,但两诗中种花人的风韵却截然不同:林诗中人将湘帘与门半开半掩,体现少女的率真开朗;薛诗中人“珍重芳姿”,白天也要“掩门”可见其端凝庄重。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恰成对比。
B.林诗中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足以体现白海棠之清雅,进一步体现出种花人之高洁。
C.薛诗颔联,用“洗出胭脂影”写出海棠色白,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颈联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实写自我身份,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
D.林诗颈联写岀白海棠的寂寞、幽怨、悲愁,也写岀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寂寞、孤独、哀怨。
(2)林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偷来”“借得”二词。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B.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C.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D.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群牧判官,是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群牧司的判官。
C.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嫔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在担任群牧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皇帝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

②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③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④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晏子食 (2)终再拜而辞曰   (3)以百姓    (4)是臣代君民也
【小题2】文中两句划线句子的主语分别是     
【小题3】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木之性日以离矣/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B.分食食之/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C.非有能硕茂之也/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D.传其事以为官戒/殚其地之出
【小题4】(小题4)翻译句子:
①使者反,言之公。
②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5】上文表现了晏婴怎样的思想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