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不忧,字仁仲,嗣濮王宗晖曾孙也。初补保义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调金华丞。治县豪何汝翼,械请于郡,编隶他州,邑人慑服。除永州通判。郡岁输米,倍收其赢,民病之,不忧言于守,损其数。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除知开州。开州俗鄙陋,不忧为兴学,俾民知孝义。民绝斗争,夜户不闭。诸司交荐,以比古循吏。转夔州转运判官,开人数千遮城门,不得行。改成都路转运判官。适岁饥,不忧行抵泸南,贷官钱五万缗,遣吏分籴。比至,下令曰:“米至矣。”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唯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忧给饷。依故事,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不忧曰:“民饥,不可扰也。”以籴余米发卒运之。朝廷命不忧摄制司。初,官兵败,前制使遣人赂奴儿结以和。不忧曰:“奴儿结,吐蕃小族也,今且和,若大族何?”不听。居官所至有声,立朝好言天下事。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帝可之。既嘉其忠谅,每宴禁中,帝与之饮酒,顾谓皇太子曰:“此贤臣也。”不忧性笃孝,生七岁,遭父北迁,每思慕涕泣。不忧以文行训勉族属,荐其秀杰者,奏新学宫,增广弟子员。置自讼斋,使有过者读书其中,人人感励。淳熙十四年卒,年六十七。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

(节选自《宋史·赵不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
B.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
C.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
D.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年号,即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后世常以年号作为对皇帝的称呼。
B.登第,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因科举考试分等次录取而得名,又称“登科”。
C.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D.赠,又叫“追赠”,朝廷为表彰大臣,在大臣退休或死后授予大臣官职或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忧不畏豪强,执法公正。他任金华丞时,惩处土豪何汝翼,让当地人畏惧折服;他奉命审查靖州案件时,查出数十百人受冤枉者,当地人都感激他。
B.不忧治政有方,政绩不凡。他人开州知州期间,办学校,让百姓知孝义,改变了当地风俗;他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期间,平抑粮价,安定了当地百姓。
C.不忧明辨是非,思虑深远。起初官兵战败,前制使派人贿赂奴儿结求和,他认为这种做法有失大国尊严,且不利于处理国家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坚决反对。
D.不忧关心族人,注重文行教化。他训勉族人,推荐优秀杰出者,上奏开办新学宫,设立自讼斋,让路过的人在那里读书,很多人因此受教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岁输米,倍收其赢,民病之,不忧言于守,损其数。
(2)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8:4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尚书。
B.“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我们古代南部各民族,字面上并没有贬义。
C.“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杲,字子昕,邵武人。福建提点刑狱陈彭寿檄摄闽尉。江、淮制置使李珏罗致幕下。滁州受兵,檄杲往援,甫至,民蔽野求入避,滁守固拒,杲启钥纳之。金人围城数重,杲登陴中矢,益自奋厉,卒全其城。淮西制置曾式中辟庐州节度推官。浮光兵变,杲单骑往诛其渠魁,守将争饷金币,悉封贮一室。将行,属通判反之。安丰守告戍将扇摇军情,且为变,帅欲讨之,杲曰:“是激使叛也。”请与两卒往,呼将谕之曰:“而果无他,可持吾书诣制府。”将即日行,一军帖然。知定远县,会李全犯边,季衍时为淮帅,辟通判濠州,朝廷以杲久习边事,擢知濠州。制置大使赵善湘谋复盱眙,密访杲,杲曰:“贼恃外援,当断盱眙桥梁以困之。”卒用其策成功。召奏事,差主管官告院,知安丰军。善湘与赵范、范弟葵出师,迁淮西转运判官。诏问守御策,杲上封曰:“沿淮旱蝗,不任征役;中原赤立,无粮可因;若虚内事外,移南实北,腹心之地,必有可虑。”时在外谏出师者,惟杲一人。及兵败洛阳,人始服其先见。大元兵围城,与杲大战。明年,大兵复大至,又大战。擢将作监,御书慰谕之。丞相李宗勉、参知政事徐荣叟曰:“帅淮西无逾杜杲者。”以安抚兼庐州。累疏请老,不许。俄擢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杲罢杨林堡,以其费备历阳,淮民寓沙上者护以师。进敷文阁学士,迁刑部尚书。请老,升宝文阁致仕。帝思前功,进龙图阁而杲卒,遗表上,开府。
(节选自《宋史•杜杲传》,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守拒,杲启钥纳之(坚固的)B.贼外援(凭仗)
C.杲单骑往其渠魁   (诛杀)D.移南北(充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皇帝的命令,常以文书形式发布,谕作为诏令的一种,也必须是正规的文书。
B.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以提前。
C.赠,即追赠,追封,是指皇帝为对国家有贡献的死者加封官爵或赠予荣誉称号。
D.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刑部,受理全国刑事案件,主管刑罚及监狱等政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杲爱护百姓,为民救难解危。敌人攻打滁州,杜杲受命率领部队前往支援,刚到滁州,老百姓请求进城躲避,滁州知州坚决不答应,杜杲开城接纳他们。
B.杜杲有胆有识,沉着化解危机。有报告说守将将发动叛乱,统帅想讨伐他们,杜杲反对,便请求同两名士兵前往核实,安抚军心,军队得以稳定。
C.杜杲熟知军事,得到朝廷赏识。当李全侵犯边境时,由于杜杲久习边事,被提升为濠州知州;他和入侵的元兵接连大战,被提升为将作监,皇帝亲笔写信慰勉。
D.杜杲精于谋划,善抓关键问题。赵善湘为收复盱眙问计杜杲,杜杲针对敌军依仗援军的特点,提议破坏桥梁以断其外援,但赵善湘采用这个计策并没有获得成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围城数重,杲登陴中矢,益自奋厉,卒全其城。
(2)累疏请老,不许。俄擢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行宫留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通判泗州。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日未入,辄闭门不出。转运使檄抃摄治之,抃至,从容如平时,州以无事。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扑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吴充等相继被逐。扑言其故,悉召还。吕溱等既出守,欧阳修等求郡。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紛纷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修等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妨也。”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召见,劳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为朕行乎?”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
既至蜀,治益尚宽。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 抃不畀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薨,年七十七,谥曰清献。
(选自《宋史·赵扑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事务的文书。是古代官府文书的名称之一。
B.皇后:指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于是称为“皇后”。
C.臣子向皇帝进言时,皇帝必须站在宫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所以尊称皇帝为“陛下”。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谥号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
【小题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B.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C.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 归为室家计可也
D.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弹劾权贵,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他竭力保护君子,召回被贬的吴充等人,保护了欧阳修等名臣。
B.赵抃以身作则,弘场正气。蜀地地处偏远,官场风气不好,他以身作则,改变了蜀地官场风气;他单枪匹马人蜀,随身携带的仅有一把琴和一只鹤。
C.赵抃为人仁厚,为政宽容。他采取措施,使在岭南做官的人死后能归归葬故乡;有百姓伪造僧人的度牒,被人以谋反的罪名上告,他予以从宽处理。
D.赵抃深受赏识。忠于皇帝。赵抃回朝任知谏院,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皇帝表示可以任用赵抃。皇帝派赵抃去成都,赵抃不讨价还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虔素难治, 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2)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第进士,为汾州司法参军。郭逵宣抚陕西,辟掌机宜文字。种谔擅纳绥州降人数万,朝廷以其生事,议诛谔,反故地归降人,以解仇释兵。禼上疏曰:“谔无名兴举,死有余责。若将改而还之,彼能听顺而亡绝约之心乎?不若谕以彼众饿莩,投死中国。边臣虽擅纳,实无所利,特以往年俘我苏立、景询辈尔。可遣询等来,与降人交归,各遵纪律,而疆场宁矣。如其蔽而不遣,则我留横山之众,未为失也。”又徙逵帅鄜延,为逵移书执政,请存绥州以张兵势,先规度大理河川,建堡砦,画稼穑之地三十里,以处降者。若弃绥不守,则无以安新附之众。援种世衡招蕃兵部敌屯青涧城故事。朝廷从之,活降人数万,为东路捍蔽。夏人屡欲款塞,每以虚声摇边。诏问方略,禼审计形势,为破敌之策以献。遣裨将曲珍、吕真以兵千人分巡东西路。夏人方以四万众自间道欲取绥,道遇珍,皇骇亟战,真继至,夏众败走。交阯叛,诏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总九将军讨之。禼以郭逵老边事,愿为裨赞,于是以逵为宣抚使,禼副之。逵至,辄与禼异,固争不能得。禼分遣将吏伐木治攻具,设伏击之,斩首数千级,馘其渠酋,遂皆降。元祐初,梁乙埋数扰边,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既而以重兵压境,诸将亟请益戍兵为备,禼因遣人诘夏,夏兵遂去。乙埋终不悛。使间以善意问乙埋:“必欲寇,第数来,恐汝所得不能偿所亡。能改之,吾善遇汝。”遗之战袍、锦彩,自是乙埋不复窥塞。禼乃纵间,国中疑而杀之。五年,拜端明殿学士,迁太中大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赵禼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B.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C.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D.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稼穑是我国对农事的总称,多以春耕为穑,秋收为稼,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B.款塞即叩塞门,指外族前来通好或到边界表示归顺,与“觑边”“窥塞”“寇边”相对。
C.交趾原指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盘腿而坐的行为,后与“安南”都指越南北部地区。
D.学士原指读书人或学者,文中是一种官职名称,现指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学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赵禼一心平叛,不计个人名利。交趾叛乱时,朝廷让赵禼统兵平叛,他推荐自己以前的上级郭逵为主将,自己甘愿任副职,赵禼设伏兵击贼,取得大胜。
B.赵禼精于谋略,为国屡立功勋。他能审时度势,为朝廷献破敌之策;梁乙埋多次侵扰边关,他以武胜之,以文劝之,最后用离间计将其除去。
C.赵禼富有才华,处事很有见地。他考中进士,在郭逵手下任文职;在种谔擅自纳降一事上,他反对诛种谔、返故地归降人,认为双方可交换人员,各守纪律,以保边疆安宁。
D.赵禼深晓边事,治理卓有成效。他向朝廷建言,应做好绥州的规划,建设堡寨,分析了放弃绥州的后果并援引了种世衡治边旧例,得到朝廷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将改而还之,彼能听顺而亡绝约之心乎?不若谕以彼众饿莩,投死中国。
(2)必欲寇,第数来,恐汝所得不能偿所亡。能改之,吾善遇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仲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