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B.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C.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D.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棺椁,棺材和外棺。棺即盛放死者的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可以显示死者的地位。
B.《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C.左右,文中指君王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D.太牢,是古代祭祀等级的一种,古代祭祀宴会时,若牛、羊、豕三牲具备则为太牢,若少一牲,则为少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孟有辩才,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优孟投其所好,建议庄王以人君之礼葬马,使楚庄王认识错误,最终收回成命。
B.优孟识礼,他主张用六畜的礼仪来安葬楚庄王的爱马,先把马埋进土中,再用粮食稻谷来祭祀它,最后火化。
C.优孟重情重义,孙步敖生前善待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果然帮助了他。
D.优孟智勇双全,他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去见楚庄王,以假乱真,后又凭自己"优"的身份以歌辞唱出为官的无奈,使楚庄王醒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2)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8 08:5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B.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C.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D.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是我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主要指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B.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社会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一般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社会上层文化的创造者。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等义务。
D.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达官贵人作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对用兵之道很是了解,但他为人自大轻浮,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的父亲并不看好他。
B.赵括的母亲看事物有远见,知道赵括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当赵王要赵括带兵打仗时,她是持反对的意见。
C.廉颇因为在燕赵之战中有功,赵王赐给了他信平君的封号,但赵王并不真正相信他,只让他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
D.廉颇失势时,他的门客离开他,得势后又回来归附他,从这可以看出,当时门客与主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亚父。会怒,不敢献。公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出,未也。辞:告辞。
B.闻大王有意督之。过:责备。
C.从郦山下,芷阳间行。道:取道。
D.沛公则车骑。置:安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令张良留谢②度我至军中,公
B.①会怒,不敢献②吾令人望
C.①公我献之②君我呼入
D.①玉斗一双,欲亚父②唉!竖子不足
【小题3】下列对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而此时刘邦在樊哙的鼓动下已经逃离项羽的军营。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登其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藏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路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由、光,即许由、务光,远古隐逸之士。②木主:木制的灵牌。③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B.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C.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D.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为“仁”“礼乐”“兼爱”等。
B.卒,去世。古代不同阶层人的死须依其不同的身份地位区别,所以有“崩”“薨”“卒”等说法。
C.纣,即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史上有名的暴君。
D.弑君,即指臣子或下属杀死君主。因自然原因致死的则不应归入弑君,如病死、服丹药中毒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有谦让之性。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有忠孝之德。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最终饿死。
C.伯夷、叔齐有师范之资。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伯夷行为引发后人感慨。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感慨颇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2)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同类题4

阅读《项羽之死》,完成小题。
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 设营驻守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 随从
C.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绐: 回答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此天之亡我  项主镇日而叱之
C.若非吾故人乎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畏廉将军哉
【小题3】以下句子,全部体现项王“英勇豪迈”的一组是(  )
A.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B.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现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C.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哉,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D.项王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他。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B.项羽垓下被围,他的土兵唱起楚歌,项习感慨万分,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话现,有形有神。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之死》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惮高、国、鲍、晏    惮:害怕
B.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 过:错,犯错误
C.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置
D.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  卒:同“猝”,仓促,突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君愚而不仁 蟹六跪而二螯
B.窃为王危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君因以兵迎之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乃使子贡之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B.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C.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D.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B.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C.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