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复粹,黄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除开封府推官。崇祯元年为御史。廷议移毛文龙内地,复粹言:“海外亿万生灵谁非赤子,倘栖身无所,必各据一岛为盗,后患方深。”又言:“袁崇焕功在全辽,而尚宝卿董懋中诋为逆党所庇,持论狂谬。”懋中遂落职,文龙亦不果移。
巡按江西,请禁有司害民六事。时大厘邮传积弊,减削过甚,反累民,复粹极陈不便。丁艰归。服阕,还朝,出按陕西。陈治标治本之策:以任将、设防、留饷为治标;广屯、蠲赋、招抚为治本。帝褒纳之。廷议有司督赋缺额,兼罪抚按,复粹力言不可。
由大理右寺丞进左少卿。居无何,超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时同命者五人,翰林惟方逢年,余皆外僚,而复粹由少卿,尤属异数。盖帝欲阁臣通知六部事,故每部简一人:首辅刘宇亮由吏部,国祥以户,逢年以礼,嗣昌以兵,国用以工,刑部无人,复粹以大理代之。累加少保,进吏部尚书、武英殿。
十三年六月,国观罢,复粹为首辅。给事中黄云师言“宰相须才识度三者”,复粹恚,因自陈三者无一,请罢,温旨慰留。御史魏景琦劾复粹及张四知学浅才疏,伴食中书,遗讥海内。帝以妄诋下之吏。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建极殿贼陷洛阳复粹等引罪乞罢不允帝御乾清宫左室召对群臣语及福王被害泣下。复粹曰:“此乃天数。”帝曰:“虽气数,亦赖人事挽回。”复粹等不能对。帝疾初愈,大赦天下,命复粹录囚,自尚书傅宗龙以下,多所减免。是年五月致仕。国变后,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范复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建极殿/贼陷洛阳/复粹等引罪/乞罢不允/帝御乾清宫左室/召对廷臣语/及福王被害/泣下/
B.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建极殿/贼陷洛阳/复粹等引罪/乞罢不允/帝御乾清宫/左室召对廷臣/语及福王被害/泣下/
C.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建极殿/贼陷洛阳/复粹等引罪乞罢/不允/帝御乾清宫左室/召对廷臣/语及福王被害/泣下/
D.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建极殿/贼陷洛阳/复粹等引罪乞罢/不允/帝御乾清宫左室/召对廷臣语/及福王被害/泣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议”即廷臣会议,是明代朝廷的议事制度。明制,廷议的结果须上奏皇帝。
B.“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后除去丧服。丧服以血缘关系远近分五种,称为五服。
C.“大理”文中指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核,级别最高的长官是少卿。
D.“吏部”主要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长官为吏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复粹坚持己见,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他担任御史期间,由于他对廷议的异议,毛文龙最终未被调往内地,他的谏言还让董懋中失去官职。
B.范复粹关心时政,积极提出解决办法。在巡视地方时,他能体察百姓疾苦,为民请命。他向皇帝陈述的治标治本策略深受褒奖,还被皇帝采用。
C.范复粹屡被提拔,深受皇帝恩宠。他不是刑部官员,却在大理寺任职代表刑部官员。后来他又被朝廷提拔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D.范复粹学浅才疏,缺乏担任首辅的能力。他在任职期间多次被御史弹劾。面对明朝将灭,他不能给出好的建议,只能以“天数”应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无何,超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时同命者五人,翰林惟方逢年。
(2)复粹恚,因自陈三者无一,请罢,温旨慰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1 09:1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B.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C.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D.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 檄文,古代用于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中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 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少卿为大理寺级别最高的官员。
D.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 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 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 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明成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加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B.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C.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D.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意味可以进授爵位之人。且分为三甲:一甲一人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以后用檄书写的文书也称为檄。
C.“刑部”是三省六部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法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即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给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正直耿介,他反对刘瑾滥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人,向皇帝上奏章请求营救,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善于用兵,足智多谋。在宁王军队偷袭攻下九江、南康,迫近安庆时,他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这一战术与围魏救赵相似。
C.王守仁性格温厚,待人友善。张忠、许泰两人故意放纵京兵冒犯他,他待京兵更加友善宽厚。他虽是个文士,被迫射箭,三次射中靶心,让张忠、许泰对他心生敬佩。
D.王守仁聪敏好学,苦思潜修。他领悟到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求助于自己的内心,创立“阳明学”,弟子遍布天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2)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
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蠲:免除。③移时:一会,一段时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过郡邑,核吏治,民隐  咨:询问
B.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  绌:不足,不够
C.或原吉背初议   尤:怨恨,归咎
D.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    寝:睡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九载满,蹇义皆宴便殿   ②嬴而不助五国也
B.①久,移驻蕲州 ②顷,烟炎张天
C.①退则恂恂无预者 ②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言者劾大臣    ②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B.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C.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D.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夏原吉勤于国事的一组是( )
①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 ②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③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 ④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⑤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 ⑥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A.①④⑥B.①②⑤C.③④⑥D.②③⑤
【小题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访使。在福建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B.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批示了各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C.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行为得到皇上的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
D.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在第二次请求后,皇上安排有关部门实行。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2)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愈,初名友德,太祖为赐名。父顺兴,据临濠,与兵战死,兄友隆代之,复病死,众推愈领军事。愈年甫十六,每战必先登陷阵,军中威服其勇。太祖起滁阳,愈自旴眙来归,授管军总管。从渡江,克太平,略定溧阳、溧水,下集庆,取镇江,皆有功。进广兴翼元帅,出守广德州,破长枪帅谢国玺于城下。移镇宣州以其兵取绩溪与胡大海克徽州迁行枢密院判官苗帅杨完者以十万众来攻守御单弱愈激励将士与大海合击破之再迁佥行枢密院事。友谅抚州守将邓克明为吴宏所攻,遣使伪降以缓师。愈知其情,卷甲夜驰二百里,比明入其城。克明岀不意,单骑走。愈号令严肃,秋毫不犯,遂定抚州。克明不得已降。会友谅丞相胡廷瑞献龙兴,改洪都府,以愈为江西行省参政守之,而命降将祝宗、康泰以所部从。二人初不欲降,及奉命从徐达攻武昌,遂反。舟次女儿港,趋还,乘夜破新城门而入。愈仓卒闻变,以数十骑走,数与贼遇。从骑死且尽,窘甚。连易三马,马辄踣。最后得养子马乘之,始得夺抚州门以出,奔还应天。太祖弗之罪也。既而徐达还师复洪都,复命愈佐大都督朱文正镇之。其明年,友谅众六十万入寇,楼船高与城等,乘涨直抵城下,围数百重。愈分守抚州门,当要冲。友谅亲督众来攻,城坏且三十余丈,愈且筑且战。敌攻益急,昼夜不解甲者三月。太祖自将来援,围始解,论功与克敌等。太祖已平武昌,使愈帅兵徇江西未附州县。从常遇春平沙坑、麻岭诸寨,进兵取吉安,围赣州,五月乃克之。进江西行省右丞,时年二十八。兵兴,诸将早贵未有如愈与***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州一级。如辛弃疾词中有“烽火扬州路”。【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愈的父兄都曾担任据守临濠的军中统领,都在与元兵作战中英勇牺牲。邓愈年幼时,就被众人推举为军事统领。
B.邓愈率军归附太祖,跟随太祖渡江,先后攻克、平定了太平、溧阳、溧水、集庆、镇江等地,因功升任广兴翼元帅。
C.苗军统帅杨完者多次向邓愈发动进攻,都被邓愈一一挫败,损失很大;长枪帅谢国玺和余子贞也先后被邓愈击败。
D.邓愈未及而立之年却已屡立战功,二十八岁时就担任了江西行省右丞。像他这样年轻就扬名显达的将领不多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最后得养子马乘之,始得夺抚州门以出,奔还应天。太祖弗之罪也。
(2)敌攻益急,昼夜不解甲者三月。太祖自将来援,围始解,论功与克敌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吏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B.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C.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D.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但国学的性质和作用基本没有变化。
B.宣德,是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前后共十年。宣德十年正月明英宗继位沿用。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位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时,由他人代理朝政。
D.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信民有仁孝之心。母亲去世,他亲自抬安葬的土石;他不愿因为自己安葬母亲而使他人过于劳累;他守完丧期才赴任。
B.杨信民嫉恶如仇。他曾在乡间探访利弊之事;按察使郭智、佥事韦广不遵守法律,他坚决弹劾,并把他们关进监狱。
C.杨信民办事有谋略。广州被困时百姓出入被阻绝,他刻木锲给百姓,百姓得以出入;他操练招抚两手抓,贼人纷纷归降。
D.杨信民深得人心。他受诬被捕时,军民到京城请求;广州军情紧急时,军民听说他来了便相互庆祝;他去世时,军民为之哭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
(2)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