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曰“吾有益于君”,君许之。诸府掾曹①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功,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②!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 ②於乎:呜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征北海太守行在所 诣:往,到
B.是自誉自功   伐:征伐
C.王先生怀钱沽酒 徒:只,仅仅
D.有诏召王先生为水衡丞  拜:任命,授予官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自请太守俱 ②夫人之相
B.①幸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齐彭殇妄作
C.①各任之其能 ②犹不能不之兴怀
D.①安得长者语而称之     ②余力尚足以入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小题4】下面句子和“今安在?”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晋,何厌之有?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大王来何操?D.籍何以至此?
【小题5】文中画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至宫下 / 待诏宫府门王先生 / 徒怀钱 / 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 / 醉 / 不视其太守
B.行至宫下 / 待诏宫府门 / 王先生徒怀钱沽酒 / 与卫卒仆射饮 / 日醉 / 不视其太守
C.行至 / 宫下待诏 / 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 / 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 / 醉 / 不视其太守
D.行至 / 宫下待诏宫府门 / 王先生徒怀钱 / 沽酒与卫卒 / 仆射饮日 / 醉不视其太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3 06:36: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卫鞅。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监以卫鞅   让:责备B.子何以吾君  中:选中
C.而循礼者不足 多:称赞D.其师公孙贾  黥:在人身上刻图案并涂色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始终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在太子犯法后对太子老师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
②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③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去就:舍生就死
B.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臧获:奴婢。古代称奴为臧,婢为获。
C.且负下未易居   负下:背负罪名的情况下
D.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自引:自我引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仆怯懦,欲苟活   今欲自雕琢
B.至激于义理者不   素所自树立使
C.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D.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仰观宇宙之大
C.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小题4】清代储欣在《古文菁华录》评价《报任安书》时说:“激昂悲愤,自有文字以来第一书。……大约以‘辱’字为骨,以著书立名为宿。”请结合储欣的评价,简述上面三段文字。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智伯已死矣,而子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智伯,国士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避之耳 谨:恭敬B.释去之 卒:最终
C.智伯,国士我   遇:对待D.襄子必近子  幸:宠爱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
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B.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
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C.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
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D.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
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受赏识,甘愿以命报恩。他离开范氏和中行氏后投奔智伯,很受看重和宠幸;在智伯死后,他逃到山中,声言只有替智伯复仇才会死而无愧。
B.豫让自毁形貌,让人难以辨识。他往身上涂漆,把嗓子弄哑,让人无法辨认,当他到市上行乞时,即使是他的妻子遇到他,也认不出他了。
C.豫让反驳朋友,坚持原有做法。朋友认出了他,认为他应该先投到赵襄子门下效命,再相机行事,他则认为这种怀有二心伺机行刺的做法太难以实现了。
D.豫让做事执著,为人忠义刚烈。在宫中刺杀赵襄子不成,他又藏在一座桥下准备行刺;击刺赵襄子的衣服之后,他自称已尽人臣之义,言罢毅然自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2)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梁,魏国的都城),欲见犀首。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厌事,厌于事,有很多事做)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 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事其。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舃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舃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舃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富贵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 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余,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剌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剌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剌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剌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剌虎之类也。臣主与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B.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C.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D.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指秦惠王,战国时秦国的国君,那时其他国家的国君也称呼“王”。从秦王嬴政开始,称呼国君为“皇帝”。
B.闾巷,乡曲,都是指县城,“乡曲”是较小的县城。
C.从亲,合纵相亲。指战国时除秦之外的六国合纵结为联盟
D.乘,古代称一车四马为一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在秦王面前中伤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随便地来往于秦楚之间,应当为国家外交工作。如今楚国却不曾对秦国更加友好反而对陈轸亲善,足见陈轸为自己打算的多而为大王打算的少啊。秦王当时还真的相信了。
B.魏国的犀首在魏王手下不被重用,陈珍替他出谋划策,使他得到重用,甚至,魏、赵、齐三国宰相的事务,都由犀首决断。
C.庄子剌虎的故事很生动。这个庄子不是写《逍遥游》的庄子,他看到两只老虎吃牛,就耐心等待它们吃,等待它们争斗搏杀,最后“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D.文中陈轸计谋多,会说话,特别能旁证博引。他先在秦国,后来又到了楚国,再又回到了秦国,秦王几次怀疑他,都被他巧妙化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周《逍遥游》)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