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
张孝祥
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①槎(chá):木筏。②冥冥:深远而不明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以“君”称朋友,以“仙”修饰朋友所乘之船,表现了词人对朋友的尊敬与赞美之情。
B.“后日相思”两句是说作者的思念之情将随着朋友到达天涯海角,运用的是虚写手法。
C.“草草杯盘”表明作者没有精美饭食,未能招待好朋友,四字中隐隐有一种愧疚之感。
D.下片首句是对朋友的嘱托,是希望他上任之后切勿佩戴明珠翠羽,不要注重打扮。
E. 末句是想象朋友“政成”之后朝见天子时的样子,“衣袂翩翩”写出了他的踌躇满志。
【小题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15 11:04: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有边事,当涂兵之,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办。贤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力不耳 赡:足,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