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释:①铜钲:古代打击乐器,形如盘子。②西崦:西山。
【小题1】从诗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________诗。
【小题2】这首诗的第三联是如何写景的?试简要赏析。
【小题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17 11:5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摹近景:其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E.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小题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③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生十有六年而于轼。    (2)从轼于凤翔
(3)君立屏听之 (4)未期年先君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贡进士方女  蚓无爪牙
B.其后轼有忘   此人一一为具言
C.已而果 有穴窈
D.由是始知其敏静也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为此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小题4】妻子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的两类人,一类是 二类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第②段作者精心描绘了夫妻日常生活的言谈,请简要概括妻子形象。

同类题4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B.节选自《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讲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几经周折被分去看守草料场。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
C.课文《雷雨》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雷雨》是 “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D.名著《堂吉诃德》是葡萄牙作家塞万提斯写的反骑士小说。文学评论家都称《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主人公堂吉诃德,喜好读骑士小说,整日沉溺于幻想,立志恢复古代的骑士道,一番荒诞的“证险”后,他返回故里,临终时幡然醒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留侯论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①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②,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①圯:yí桥。贲、育:战国时勇士。周代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节:节操
B.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过分
C.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平:平素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疲惫
【小题2】下列各项中,都能表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的是
①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②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③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④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⑤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⑥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其意也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的。
B.苏轼认为人人都有不能忍受的事情,一旦被辱则拔剑而起,此为匹夫之勇。临事不惊,泰然能忍,心有丘壑,方为有志之人。
C.苏轼以“忍”字作为评论张良的重心,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D.苏轼认为豪杰之士之所以能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因为胸怀远大的志向,张良虽然身材魁梧奇伟而状貌妇人女子,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