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释:①铜钲:古代打击乐器,形如盘子。②西崦:西山。
【小题1】从诗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________诗。
【小题2】这首诗的第三联是如何写景的?试简要赏析。
【小题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17 11:5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石钟山记》节选,完成各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

【小题1】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以钟罄置水中B.而大声发于水上
C.古之人不余欺也D.石之铿然有声者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空 中 而 多 窍 与 风 水 相 吞 吐 有 窾 坎 镗 鞑 之 声 与 向 之 噌 吰 者 相 应 如 乐 作 焉
【小题3】文中作者有三次不同含义的“笑”,请分析。
(1)余固而不信也
(2)因谓迈曰
(3)而李渤之陋也
【小题4】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下列句中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为其然也 然:样子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
C.举匏樽以相属 属:劝人饮酒
D.而卒莫消长也 莫:没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哀吾生之须臾
【小题3】翻译句子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小题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小题5】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