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芭蕉 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 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郑诗前两句,以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生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B.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具体化,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小题2】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效果实则大相径庭。试结合诗句作比较鉴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31 10:08: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其二)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诗人老病一身,漂泊他乡,画省往事不再萦绕心头,都被眼前的悲凉与凄怆冲淡。
E.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小题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古迹(其二)①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②,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①宋玉故宅在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杜甫自蜀出峡时,经其地而凭吊之。②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出句写自己看到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一个“深”字,既表示对宋玉理解的程度,又显出千古文人遭遇相同的悲哀。
B.颔联说相隔千年之后自己追怀怅望宋玉仍不免伤心流泪,看到索寞萧条的景象感到自己和他相似只不过生在不同的年代。。
C.颈联说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宋玉所写的云雨楼台只是说梦而已,其价值在于让后人读他的那些文章。
D.尾联说让人感到慰藉的是,宋玉毕竟留下了千年不灭的文名,这比那身死国灭、遗迹无存的楚王要强得太多了。
E.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所写,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诗人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小题2】诗人为何会“怅望千秋一洒泪”?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