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
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 怪:责怪
B.而右手持匕首之     揕:掷击
C.荆轲逐秦王,秦王柱而走 还:环绕
D.而虏燕王喜,秦天下 兼:兼并,统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B.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C.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D.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宾:原指周天子接待天下诸侯时,诸侯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后泛指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B.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文中的“陛下”,可以理解为“殿前的台阶下”。后来“陛下”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C.鄙人:鄙,指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鄙”即此义。选文中的“鄙人”是自称的谦辞。
D.郎中:本为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文中指宫廷的侍卫。自宋代起在南方方言中称医生为郎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处变不惊,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就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B.荆轲英雄虎胆。“图穷而匕首见”后,荆轲“把、揕”的动作让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C.荆轲视死如归,左腿被砍断后荆轲跌倒在地,奋力一击仍然没有成功,完全失去战斗力后,荆轲靠着柱子,岔开两脚大骂秦王,最终被杀。
D.荆轲匹夫之勇。荆轲凭一己之力刺杀不成功,反而惹怒了秦王。秦王增派军队赶往燕国,调派王翦的军队攻打燕国,十个月以后燕国就灭亡了。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01:3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戟,指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
B.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右,御者中,陪坐左。乘,四马一车。
C.跽,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以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臀不着脚跟为跪,跪而挺腰耸身为长跪。
D.怀王,怀是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形势危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张良于是见樊哙,寻求帮助。
B.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就可封作王。
C.项王对樊哙闯帐不惩罚,反而先后赏赐给樊哙一大杯酒、一条不熟的猪后腿,直至“赐座”。
D.樊哙闯帐,意在与项王拼命。劝项羽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体现樊哙智勇双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於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B.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C.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D.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士是指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也可以指有力量的勇士。
B.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尚书,副长官为左、右侍郎。
C.下车意思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豫让决心为智伯报仇,这样就不会愧对死去的智伯了。因为智伯当年以国士之礼对待他,对他有知遇之恩。
B.豫让不用卑鄙的手段报仇,却在身上涂漆使自己长疮,吞炭让声音变得沙哑,目的是使人认不出他。
C.豫让首次刺杀未成,襄子因表现胸襟气度,博取贤名而饶恕了他。
D.豫让自杀后,太史公写“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反映此事震撼人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性。
【小题4】请翻译下列句子。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B.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C.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诸侯以下官阶,由高到低如下:上大夫、上卿、大夫。
B.“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是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统称。
C.“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在古代是对地方官吏的通称。
D.“寡人”古代君主自称;古代调动官职叫“拜”。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蔺相如力排众议,奉璧入秦,看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时,他不仅直斥秦王以强欺弱,还迂回婉转地讥讽秦王的言而无信。
B.蔺相如最终派从者怀璧归赵的原因除了认清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外,还由于他在赵王面前做出的一定要完璧归赵的承诺。
C.从“秦王大喜”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的情节变化,反映了蔺相如由被动到主动,最终不辱使命的过程。
D.作者选用完璧归赵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形象。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

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 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故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B.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C.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D.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古代官名,爵位名。文中的“卿”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卿”含义相同。
B.襁褓,“襁”指背婴儿的宽带,“褓”指包婴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C.执事,文中指掌管国家大事。有时可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
D.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平确的一项是
A.蒙恬搜长领兵,始终不忘君恩。他将兵三十余万,即使身陷囹圄也有足够反叛的实力。但明知必死却坚守节义,不想辱没祖先的教诲。
B.蒙恬深受毁谤,渴望得到信任。他拿周成王、周公旦作比秦君和自己,渴望君主多方询问,反复审察,能明辨是非。
C.蒙恬竭忠表诚,展现良臣本色。他向使者表示,他说的这些话,不仅仅希望自己免于罪责更希望君王能明白自己的一片忠心。
D.蒙恬固守藩篱,不顾民生疾苦。他替秦国修筑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轻视百姓的人力物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
(2)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