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用“/”给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4处 )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遣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墨池记》曾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2 07:09: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小题6】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小题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小题8】“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小题9】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也(规律) 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 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B.①②⑤
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力亏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秦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得城秦之所大欲
【小题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保养生命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认真从事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饿死的人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斧斤以时入山林\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小题3】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D.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复蒋松如书 (清)姚鼐 
久处闾里,不获与海内贤士相见。冬间,舍侄寄至先生大作数篇,展而读之,欣忭不能自已。聊识其意于行间,顾犹恐颂叹盛美之有弗尽,而其颇有所引绳者,将惧得罪于高明,而被庸妄专擅之罪也。乃旋获惠赐手书,引义甚谦,而反以愚见所论为喜,于是鼐益俯而自惭。而又以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鼐与先生虽未及相见,而蒙知爱之谊如此,得不附于左右,而自谓草木臭味之不远者乎?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然今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为主,以攻驳程朱为能,介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然苟大小之不分,精粗之弗别,是( )今之为学者( )陋,且有甚( )往者为时文之士,守朱子之说而失于隘者矣。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愚陋率达臆见,幸终宥之。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侄寄至先生大作数篇舍:客居
B.而其颇有所引者绳:纠正
C.而自谓草木味之不远者乎?臭:气味
D.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逮:等到
【小题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是( )今之为学者( )陋,且有甚( )往者为时文之士
A.以其于B.则之于
C.则其乎D.且之而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B.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C.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D.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住在乡里,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蒋读了非常高兴,并且赞同姚鼐的主要观点。
B.二程、朱熹对古人精深意旨的阐发比前人更加妥当,不像前儒笨拙呆滞而不合于情旨。
C.二程、朱熹更注重品德修养,又实实在在地在实践自己的学说,从而被后人所钦慕。
D.当代学者,由沽名钓誉的人带头,以批驳程朱为能事,矫枉过正,成为学术的大害。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又以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4分)
(2)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3分)
(3)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