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小题1】下面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了临近中秋、水波不兴、皓月当空的景象,点名时间、地点,紧扣题目,写出了纵目洞庭的总体印象。
B.本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写词人的高洁品质和豪迈气概,也隐含着作者的孤独愤慨之情,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C.“表里俱澄澈”-语双关,既写出了秋月秋水的澄澈之美,也写出了词人光明坦荡、表里如一的品格之美。
D.这首词意象鲜明,意境深邃,结构严谨,想象瑰丽,是一首豪放词,也是一首现实主义的杰作。
【小题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27 02:2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 小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注】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本词作于李之仪遭谤被除名,由太平州(州治在今安徽当涂)管制期间的某年夏
天。凌歌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李之仪深受政治压迫,被管制在太平州,已无经常登高览胜的兴致。起首句“偶向”
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
B.“春光已过三分”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含蓄蕴藉;“江山重叠倍销魂”中
“销魂”一词,则表现了作者面对多娇江山的极度高兴之情。
C.“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下片首句是说这些打击没有伤感的价值,
表现了作者将愁闷置于一边的豁达情怀。
D.“清愁满眼共谁论”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其中“共谁论”承接上文,进一步表明作者
孑然独处,无人可为之解忧。
E. 结尾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作者自己。作者把欲归而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
【小题2】“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两句有何深刻意蕴?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