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出,未也 辞:辞谢。
B.沛公则车骑 置:安排。
C.从郦山下,芷阳间行   道:取道。
D.闻大王有意督之 过:责备。
【小题2】下列对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古代最高爵位名,也用来尊称长辈男子或年老的人。
B.“都尉”,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秦汉时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C.“骑”,一人一马的合称,也泛指骑马的人。
D.“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多次叩拜,表示感谢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节选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而此时刘邦在樊哙的鼓动下已经逃离了项羽的军营。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1 11:1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名“员”)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B.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C.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D.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是古代跪拜礼节中较轻的一种,一般用于地位相等或平辈间。而这种顿首礼,庄重却不过于谦卑。
B.丙子:即丙子日。我国自古以来的干支纪日法,每60天有一丙子日。
C.:《说文》中说“封,爵诸侯之土也。”意思是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
D.列传:中国国别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国别体史书所沿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国公子光跟吴王说伍子胥说吴伐楚是为报私仇,非为吴国利益计,吴王这才打消了攻楚的想法。
B.伍子胥知道吴国公子光想杀吴王僚,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C.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
D.专诸借进献烤鱼的机会,趁势用匕首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毙命,他的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孝文帝择绛侯子贤者,皆推亚夫,乃封亚夫为条侯,续绛侯后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成礼而去。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吴方攻梁,梁急,请救,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

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佣苦之,不予钱。佣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而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①穰苴:春秋末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B.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C.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D.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候/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续绛侯后:周亚夫承袭父亲绛侯周勃的侯爵位,因封地在条,故称条侯。
B.孝景三年: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
C.太尉: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是三公之一。
D.县官:旧称一县的行政长官,西汉时常用以称政府或皇帝。文中即指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亚夫严于治军。汉文帝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周亚夫驻守细柳营,营中将士随时保持战备状态,皇帝也不能随意进出军营。
B.周亚夫长于用兵之道。在吴楚之乱时,他明了敌方的优势和缺陷,提出了明确的战略方针,并排除干扰,坚决执行,大败敌军。
C.周亚夫性格耿直,坚持自己政见。他先是以“高皇帝约”反对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后来又站在臣子守节的立场上反对封匈奴降王为侯。
D.周亚夫处事不慎,终至惹祸上身。他儿子私自购买甲盾埋在地下,被佣夫告发,调查人员指出他的问题并转交廷尉处理,他绝食抗议,五天后呕血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
(2)穰苴曷有加焉!足已而不学,守节而不逊,终以穷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 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怒,不敢献   会:适逢B.项王在鸿门下   军:军队
C.沛公则车骑    置:留下,弃置D.张良入,曰 谢:谢罪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我为鱼肉,何辞为B.公为我献之
C.使子婴为相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待两军驻地及彼此距离,与刘邦“道芷阳间行”相呼应。
B.“拔剑撞而破之”等细节描写,表现范增鲁莽、暴躁的性格。
C.人物语言贴合各自身份,寥寥数语就凸显他们鲜明的个性。
D.从“沛公已出”到“立诛杀曹无伤”,环环相扣,叙事分明。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听之。赵尉文(1)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2)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取材于《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1)尉文:地名。(2)乐乘:燕将乐毅族人,先为燕将,伐赵,为廉颇所擒,遂为赵将,后来赵封他为武襄君。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军固不战 壁:驻守
B.妾得无随坐乎 随坐:连坐
C.败走     详:假装
D.令之     毁:诽谤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以括为将 括母
B.得解邯郸之围 燕割五城请和,听之
C.赵以数困秦兵 廉颇亦思复用
D.赵王亦括母先言    赵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
【小题3】将下面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小题4】蔺相如、赵奢、赵括母都认为赵括不适合做统帅,请根据选文内容分别概括他们这样认为的原因。
【小题5】《廉颇蔺相如列传》结尾处,司马迁高度评价蔺相如:“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请你也用一句话来评价廉颇,并结合选文相关内容陈说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 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 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 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 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 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 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於秦而归葬。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 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C.“大夫”是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惠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齐国扫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听从屈原的反对停止出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3)(课内文言文翻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