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项羽之死》,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夜溃围南出 直:当
B.项王乃复兵而东 引:率领
C.纵江东父兄而王我    怜:可怜
D.山东为三处 期: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项王夜起,饮帐中/南江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B.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吾一日长乎尔
C.然今卒困此,此天之亡我/州司临门,急星火
D.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小题3】以下句子,全都体现项王“豪迈、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项王嗔目而叱之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4】文中画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B.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C.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D.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小题5】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垓下之围,面对“四面楚歌”,项羽“慷慨悲歌”,自叹时运不济,诀别乌骓、虞姬,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凸显了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B.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快战凸显了项羽的勇猛无敌,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又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
C.项羽面临败亡,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其对自己的战斗能力的自信,却又无法面对楚军将彻底覆亡的现实,充满了对天意的无奈与悲哀。
D.文章叙述详略得当,语言准确、生动,刻画人物以写形传神,将一个多愁善感、勇猛无敌、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末路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酣畅淋漓。
【小题6】把文言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2 07:4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也。项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被”通 “披” ②“很”通“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B.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C.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D.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除在君、父跟前外,一般称字而不称名。
B.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一种族号,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姓氏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
C.河,最初的本义是指黄河,后来扩大为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都能称河,本文中的“河”就是指广义的河。
D.社稷中的“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羽的父亲项梁,就是一位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楚国大将。
B.宋义用曾猜定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的事例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并且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位置在项羽、范增之上。
C.项羽利用早晨去参见宋义的机会,在军帐中将他杀死,其他将领们都因畏惧项羽而不敢抗拒,并且还一起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
D.项羽私自杀死宋义后,对外宣称宋义勾结齐国共同谋反,自己是受楚王密令处死宋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担心其他将领对自己的不满。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2)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久之,富人张负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里中,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堿。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内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①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摘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注]①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B.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C.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D.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本文中指“社祭”,古人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B.骨鲠:比喻有骨气、刚直。骨鲠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
C.太牢具:本文中指用来盛放祭祀用的牛、羊、豕的器皿。
D.请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的婉称,使骸骨能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足智多谋。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最后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用贤不疑。他接受了陈平的计策并配合陈平,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使陈平计策实施成功。
C.项羽猜忌多疑。他不信任属下,也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并因此中计而贻误战机。
D.亚父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时受到项羽猜忌,便任气使性,忿而离去,最终因病而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
(2)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二)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之卒十万    可:大约
B.淮阴先,不利    合:交战
C.遂定楚地 略:攻占
D.陛下而侮人 慢:缓慢
【小题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臣等死守之 常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C.项羽仁爱人 因人之力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D.有功者害 填然鼓(《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对于再三推辞皇位的原因,汉王自己假惺惺地解释为以国家利益为重。
B.文中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其实,他更是在炫耀自己的英明。
C.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在高祖看来,其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
D.汉王一方认为,刘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同利;项羽虽仁义爱人,却缺乏宽广的胸怀。
【小题4】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史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鲁迅曾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项王、项伯坐”,“东向”即“向东”,项羽坐在西边的主座,说明顽强刘弱。
C.古人的称谓比较复杂,有直称姓名的;有称字、称号、称谥号的;有称籍贯的。有称封号加姓名的,如“留侯张良”,留,古地名,刘邦得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有称官职加姓名的,如“左司马曹无伤”、“左尹项伯”等。
D.称谓中还有尊称、谦称、贱称等,如刘邦对张良说的“君安与项伯有故?”句中的“君”,是刘邦对张良的尊称。谦称,表谦虚,如张良说,“项伯杀人,臣活之”,称自己为“臣”,表示谦虚。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项伯时说,“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小题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④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习B.平伐其功  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D.明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治乱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B.①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②信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事其君    ②中述汤武,刺世事
D.①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届原造宪令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③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①②⑥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称颂的远古的帝喾,近古的齐桓公,中古的商汤、周武王,是其心目中理想贤君的榜样。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原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作者在这里也批评了屈原不善于变通的一面。
【小题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终日不成   黑质而白
B.泣涕如雨   惟草木之落兮
C.河汉清浅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相复几许   一三十年
【小题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操吴戈兮犀甲
A.信而见疑,忠而B.将军身坚执锐
C.泽后世D.身二十余创
【小题7】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高阳之苗兮 裔:后代B.皇览余初度兮 揆:揣度
C.日月忽其不兮 淹:久留D.来吾夫先路   道:道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选出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
B.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B.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C.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3】对选文加点句中蔺相如的行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