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阅读

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曾祖逊,王田令。祖思恭,妫州司马。父禹钧,与兄禹锡皆以词学。禹钧,唐天祜末起家幽州掾,历沂、邓、安、同、郑、华、宋、澶州支使判官。周初,为户部郎中,赐金紫。显德中,迁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致仕。仪十五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侍卫军帅景延广领夔州节度,表为记室。开运中,杨光远以青州叛,时契丹南侵,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光远与儒遣人引契丹轻骑于马家渡渡河。仪谓执政曰:“昨与颜衍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国家若不以良将重兵控博州渡,必恐儒引契丹逾东岸与光远兵合,则河南危矣。”俄而儒果导契丹渡河,增置垒栅。少帝军河上即遗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俄以父病,上表解官。世宗亲加慰抚,手封金丹,俾赐其父。从征淮南,世宗以其饷馈不继,将罪之,宰相范质救解得免。恭帝即位,迁兵部侍郎,充职。俄使南唐,既至,将宣诏,会雨雪,李景请于庑下拜受,仪曰:“仪获将国命,不敢失旧礼。傥以沾服失容,请他日。”景即拜命于庭。时御史台议,欲以左右仆射合为表首,太常礼院以东宫三师为表首。仪援典故,以仆射合为表首者六,而谓三师无所据。朝议之。四年秋,知贡举。是冬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选自《宋史·窦仪传》,有删改)

(注):①记室,古代官职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B.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C.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D.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兄禹锡皆以词学:出名、闻名B.仪十五能文:标注
C.请他日:等待D.朝议之:认为是对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仪出身官宦,年轻即有才能。窦仪家从他的曾祖起,世代为官,其中尤以其父亲窦禹钧官位显赫,窦仪于晋天福年间考中进士,后通过景延广的引荐步入仕途。
B.窦仪关心形势,积极出谋划策。他认为应该派良将重兵扼守博州渡口,防止叛将周儒引导契丹军越过东岸与杨光远会合,结果不出所料,周儒果然引导契丹军渡过黄河。
C.窦仪出使南唐,圆满完成使命。在将要宣读诏书时,适逢下雪,面对李景在廊下拜受诏书的请求,窦仪坚持遵奉国家诏命,按照旧有礼节,最终李景在庭院中拜受了诏命。
D.窦仪引经据典,发表自己看法。御史台和太常礼院对于以谁为上朝立班之首产生争议,窦仪引用典章故制,否定了御史台的意见,肯定了太常礼院的意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宗亲加慰抚,手封金丹,俾赐其父。
(2)世宗以其饷馈不继,将罪之,宰相范质救解得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5 09:3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珪,河南洛阳人。珪少以武勇隶军籍,周显德中,迁小校。及太祖受禅,用为御马直队长,四迁马步军副都军头兼控鹤、弓弩、大剑都指挥使。开宝六年,领毅州刺史。

太祖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访珪廉得数事白于上验之皆实由是信之后乃渐肆威福 民有市官物不当价者,珪告其欺罔,当置法,列肆无不侧目。上闻之,因下诏曰:“古人以狱市为寄者,盖知小民唯利是从,不可尽法而绳之也。况先甲之令,未尝申明。荀陷人于刑,深非理道。将禁其二价,宜示以明文,自今应市易官物,有妄增价直欺罔官钱者,案鞫得实,并以枉法论。其犯在诏前者,一切不问。”自是珪不复敢言。

时德州刺史郭贵知邢州,国子监丞梁梦升知德州,贵族人亲吏之在德州者颇为奸利,梦升以法绳之。贵素与珪善,遣人以其事告珪,图去梦升。珪悉记于纸,将伺便言之。一日,上因言:“尔来中外所任,皆得其人。”珪遽曰:“今之文臣,亦未必皆善。”乃探怀中所记以进,曰:“只如知德州梁梦升欺蔑刺史郭贵,几至于死。”上曰:“此必刺史所为不法。梦升,真清强吏也。”因以所记纸付中书曰:“即以梦升为赞善大夫。”既又曰:“与左赞善。”珪以谮不行,居常怏怏。

九年,坐漏泄禁中语,为光州刺史。会岁饥,淮、蔡民流入州境,珪不待闻,即开仓减价以粜,所全活甚众,吏民诣阙请植碑颂德者数百人

太平兴国初,以为扬、楚等九州都巡检使。四年,征太原,命珪与彰信军节度刘遇攻城北面。从征幽州,坐所部逗挠失律,责授定武行军司马。数月,召为右卫将军、领平州刺史。督浚惠民河,自尉氏达京九十里,数旬而毕,民成便之。会江、淮民曲谋首等数十百人聚为盗,命珪率龙猛骑兵五百往捕,悉获之。六年,迁隰州刺史,知保州、静戎军。上缘边便宜十五事,皆从之。

雍熙中,从曹彬征幽州,为押阵部署,以所部下涿州。师还,,年六十一。珪多智数,好以甘言小惠取誉于人,故所至不忍其去云。

(选自《宋史·史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访/珪廉得数事白于上/验之皆实/由是信之/后乃渐肆威福/
B.太祖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访/珪廉/得数事/白于上/验之皆实/由是信之/后乃渐肆威福/
C.太祖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访/珪廉/得数事白于上/验之皆实/由是信之/后乃渐肆威福/
D.太祖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访/珪廉得数事白于上/验之皆实/由是信之/后乃渐肆威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亦作“受嬗”。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国子监,唐至清时期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
C.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予出官二年”中的“出”意思相同。
D.卒,死的别称。依照周礼,“死”讳称上按尊卑分为五个等级:天子日崩,诸侯日薨,大夫日死,士日不禄,庶人日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珪为人勇武,职位升迁快,帮助太祖查访宫廷外的事情,经验证属实后受到太祖的信任,后来渐渐作威作福。
B.史珪为帮助朋友郭贵,在皇帝面前中伤梁梦升,皇帝并没有听信他的诬陷,反而坚信梁梦升是强吏,并且立即提拔了梁梦升,史珪因此而怏快不乐。
C.史琏跟随征伐幽州,因所领军队徘徊观望而被责降职,后任平州刺史,负责整个惠民河工程的修建,仅用了几十天就完工,大大便利了百姓。
D.江淮一带几百人聚集为盗,史珪受命率领龙猛骑兵五百人前去逮捕,将他们一网打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迁隰州刺史后,上呈了沿边十五件可以自行处理的事,都被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贵素与珪善,遣人以其事告珪,图去梦升。
(2)珪不待闻,即开仓减价以粜,所全活甚众,吏民诣阙请植碑颂德者数百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谔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

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

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徙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节选自《宋史·种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B.“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首长令,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B.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职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C.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D.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种谊字寿翁。熙宁中,兄古入对,神宗问其家世,命谊以官。从高遵裕复洮、岷,又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将。使青唐,董毡遣鬼章迎候境上,取道故为回枉,以夸险远。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外为路都监。自兰州渡河讨贼,斩首六百,累转西京使。元祐初,知岷州。鬼章诱杀景思立,后益自矜,大有窥故土之心,使其子诣宗哥请益兵入寇,且结属羌为内应。谊刺得其情,上疏请除之。诏遣游师雄就商利害,遂与姚兕合兵出讨。羌迎战,击走之,追奔至洮州。谊亟进攻,晨雾蔽野,跬步不可辨。谊曰:“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遂亲鼓之。有顷,雾霁,先登者已得城,鬼章就执。谊戏问之曰:“别后安否?”不能对,徐谓人曰:“我生恶种谊,今日果为所擒。天不使我复有故土,命也。”遂俘以归。拜西上阁门使、康州刺史,徙知鄜州。夏人犯延安,赵禼使谊统诸将。敌闻谊至,皆溃去。延安人谓:“得谊,胜精兵二十万。”进熙河钤辖、知兰州。兰州与通远皆绝塞,中间保障不相接,腴田多弃不耕,谊请城于李诺平以扼冲要。会迁东上阁门使、保州团练使,卒,年五十五。谊倜傥有气节,喜读书。莅军整严,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岷羌酋包顺、包诚恃功骄恣,前守务姑息,谊至,厚待之。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乃使输金出之,群羌畏惕。及洮州之役,二人功最多。
(节选自《宋史·种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B.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C.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D.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元祐,是年号。年号,通常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另如本文中的熙宁。
C.夏人中的“夏”是指北宋时的西夏,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D.知兰州中的“知”指主管,即管理相关事务,这里强调担任兰州的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谊幸得授官,连获战功。兄长种古入见皇帝,神宗问种家家世,后授种谊官职。种谊随高遵裕收复洮州、岷州,又平定山后羌人,官至熙河副将。
B.种谊刺探敌情,上疏除敌。鬼章诱杀景思立,并到宗哥处请求增兵入侵,且勾结投降归附的羌人为内应。种谊刺探到情况,上疏请求除掉鬼章。
C.种谊治军有方,屡战屡胜。种谊治军严正,只要上级军令一下,即使是死他也不逃避;遇到敌人,一往无前,振奋士气,所以每次战斗从未失败。
D.种谊威震敌胆,为民赞誉。敌人进犯延安,种谊受命统领诸将,当敌人听到种谊来到延安,敌军溃败。延安百姓赞誉种谊的重要性胜过精兵二十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
(2)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室昉,字梦奇,南京人。幼谨厚笃学,不出外户者二十年,虽里人莫识,其精如此,为人叹服。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太宗入汴受册礼,诏昉知制诰,总礼仪事。天禄中,为南京留守判官。应历间,累迁翰林学士,出入禁闼十余年。保宁间,兼政事舍人,数延问古今治乱得失,奏对称旨。上多昉有理剧才,改南京副留守,决讼平允,人皆便之。迁工部尚书,寻改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顷之,拜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乾亨初,监修国史。统和元年,告老,不许。进《尚书·无逸篇》以谏,太后闻而嘉奖。二年秋,诏修诸岭路,昉发民夫二十万,一日毕功。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八年,复请致政。诏入朝免拜,赐几杖,太后遣阁门使李从训持诏劳问,令常居南京,封郑国公。初,晋国公主建佛寺于南京,上许赐额。昉奏曰:“诏书悉罪无名寺院。今以主请赐额,不惟违前诏,恐此风愈炽。”上从之。表进所撰《实录》二十卷,手诏褒之,加政事令,赐帛六百匹。九年,荐韩德让自代,不从。上以昉年老苦寒,赐貂皮衾褥,许乘辇入朝。病剧,遣翰林学士张干就第授中京留守,加尚父。卒,年七十五。上嗟悼,辍朝二日,赠尚书令。遗言戒厚葬。恐人誉过情,自志其墓。论曰:景宗之世,人望中兴,岂其勤心庶绩而然?盖承穆宗醟虐之馀,为善易见,亦由群臣多贤,左右弼谐之力也。室昉进《无逸》之篇,郭袭陈谏猎之疏,所谓仁人之言, 其利溥哉。

(节选自《辽史》卷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
B.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 度修/明朝无异议
C.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
D.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名称,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
B.民夫:被征募服劳役的农民。古代农民还有拙荆、黔首的称呼。
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君主,解除政务职责,辞官退休。
D.手诏:皇帝亲笔写的命令,然而后期帝王的手诏常常由人代笔。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昉潜心治学。他二十多年足不出户,一心研学,竟然到了同乡人都不认识他的地步。
B.室昉善理政务。他善于处理繁难事务,能够公平合理判决案件,能够让大家觉得满意。
C.室昉心系百姓。他整治公害和积弊,知无不言,力求降低赋税,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
D.室昉摒弃陈习。他遗言严禁厚葬,担心皇帝为他撰写墓志铭赞誉过度,自己亲自操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保宁间,兼政事舍人,数延问古今治乱得失,奏对称旨。
(2)室昉进《无逸》之篇,郭袭陈谏猎之疏,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太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三年,再知梓州。
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陕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①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②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③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注①风宪:即“御史”,掌管风纪的官吏。②文史:借指儒家。③伯阳:老子的字,借指道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
B.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
C.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
D.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绯鱼”,即绯鱼袋,指绯衣和鱼符袋。是旧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唐朝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B.“刍粮”:粮草。多指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与漕粮在用途上有相同之处。
C.“坐”,是定罪、获罪的意思。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
D.“秩”,既指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旧秩”就是指宋太初原来的官职级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初施政有方,深谙时事。他考中进士后,刚刚为官,便有了突出的政绩。皇上下诏表彰,因而升官。征求直言时,他呈献上奏疏,后因军事需要,被选为雄州通判。
B.宋太初才德兼备,深受器重。他做盐铁副使,尊敬上司,不独断专行,不居功自傲。他才能出众,多次出任转运使,负责往前线运送军粮,职责内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C.宋太初身体多病,备受关照。他患有久治不愈的疾病,不能到低洼潮湿的地方,朝廷就让他到别地为官。他有病已久,糊涂健忘,不宜治理大的州郡,朝廷就让他治理小的州郡。
D.宋太初富有胆识,处事有主见。在主管江陵府期间,蛮寇骚乱,宋太初因为见机行事,自行决断地遏制了事态,皇帝下诏嘉奖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2)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