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词的标题看,这是一首奉和词,奉和的对象是杨元素,内容是写梅花
B.上片末句,芳英散落,不偏不倚,掉在客人的酒杯之中,可爱又可恼。
C.上片由寒雀争看梅花,逗引客来花下,梅花惹人喜爱的美姿不言而喻。
D.末句“一点微酸”是写梅子,诉之味觉,新颖形象,读来意味无穷。
【小题2】词的首二句写景极为高妙,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4-16 10:5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完成题目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 微风浪     ⑵ 虽大风浪不能
⑶ 余自齐安行适临汝   ⑷ 至夜月明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D.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小题3】请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小题4】选文第②段的寻访过程的描述,在全文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②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②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片写岁月如流,与友人己别三年。别后各自奔走天涯,如今久别重逢,二人情 谊弥坚,竟觉境因情易,虽然相逢在秋季,却感觉犹如和煦之春日。
B.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表达了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 细腻,婉转回互,动人心弦。
C.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友人修炼到 了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的境界,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D.“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凄清幽冷的氛围,奠定全词缠绵感伤、 哀怨愁苦的基调,烘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E. 苏轼一生积极入世,但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 乐”,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小题2】有人评价《临江仙•送钱穆父》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请结合诗句“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