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盖枢机之发,荣辱之主(1),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也。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是以寻理则事简意深,考文则词艰而义释。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

寻夫战国已前,其言皆可讽咏,非但笔削所致,良由体质素美。何以核?“山木”“辅车”,时俗之谚也;“原田是谋”,舆人(2)之诵也。斯皆刍词鄙句,犹能温润若此,况乎束带立朝之士哉!则知时人出言,史官入记,虽有讨论润色,终不失其梗概者也。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而复追效昔人,示其稽古。使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而失彼天然,今古以之不纯,真伪由其相乱。

唯王、宋著书(3),叙元、高时事,词正笔,务存直道,方言世语,由此毕彰。而今之学者,皆二子以言多滓秽,语伤浅俗。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鉴者见嫫母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近有敦煌张太素、中山郎余令,并称述者,自负史才。郎著《孝德传》,张著《隋后略》。凡所撰今语,皆依仿旧辞。若选言可以效古书,其难类者,则忽而不取,料其所弃,可胜纪哉

盖江芊骂商臣曰:“呼!役夫,宜君王废汝而立职。”汉王怒郦生曰:“竖儒,几败乃公事。”单固谓杨康曰:“老奴,汝死自其分。”乐广叹卫玠曰:“谁家生得宁馨儿!”斯并当时侮嫚之词,流俗鄙俚之说。必播以唇吻,传诸讽诵,而世人皆以为上之二言不失清雅,而下之两句殊为鲁朴者,何哉?盖楚、汉世隔,事已成古。魏、晋年近,言犹类今。已古者即谓其文,犹今者乃惊其质。夫天地长久,而风俗无恒,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而作者皆怯书今语,勇效昔言,不其惑乎!

盖善为政者,不择人而理,故俗无精粗,咸被其化;工为史者,不选事而书,故言无美恶,尽传于后。若事皆不谬,言必近真,庶几可与古人同,何止得其糟粕而已。

(取材于唐•刘知幾《史通•言语》)

注释:(1)枢机,中心,关键。“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语出《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2)舆人:众人。(3)唯王、宋著书:王邵著《齐志》,宋孝王著《关东风俗传》,二书分别记录南北朝时期元氏西魏和高氏北齐史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但笔削所致 笔削:修改润色
B.终不失其梗概者也   梗概:基本特色
C.词正笔  抗:匹敌
D.皆二子以言多滓秽 尤:指责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句中加点词不能被其后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是以寻理则事简(故)意深
B.何以核(之乎)
C.(因)使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
D.若选言可以效古(则)书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文则词艰而义释 要考查文辞则言辞艰深而事理很明白
B.斯皆刍词鄙句   这些都是草野低贱之人的吟咏
C.方言世语,由此毕彰    地方口语、世俗言谈,由此得以充分彰显
D.必播以唇吻,传诸讽诵  一定可以流传于口头,用来讽谏规劝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其难类者,则忽而不取,料其所弃,可胜纪哉?
【小题5】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填空。
本文主要讨论编撰史书所使用的语言问题,包括古语与今语、雅语与俗语等。作者反对_____________,而导致史书失真、失实;他主张编撰史书应当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9 10:3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 瑕:缺点
B.恶名于千载 被:遭受
C.韦昭正于吴朝     仗:依仗
D.撰辽东之本 窃:私下里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直书之难”的一组是
①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②不违忤以受害也
③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④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⑤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
⑥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A.①④⑤B.②③⑥
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
B.作者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
C.作者认为董狐是幸运的。他因受到孔子的赞扬,赵盾虽然不同意他对自己弑君的记载,但也没有刁难他,伤害他。
D.作者用张俨著《嘿记》,秘藏不宣;东晋孙盛写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晋阳秋》,以此来逃避灾祸,说明直书之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3)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汉》、《三国志》。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
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策①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②两汉,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
注①射策:应试。  ②谢:谢承,三国东吴人,著有《后汉书》。
【小题1】作者少年时废习《尚书》而改习《左传》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画线句可见史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下面几个成语中对比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韦编三绝B.披沙拣金C.寻章摘句D.穷形尽相
【小题3】第一段表现作者读书涉猎之____________;
第二段侧重表现作者治学研究之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文意,下面对作者治学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幼年已开始读班固的《汉书》和谢承的《后汉书》。
B.十一岁跟随父亲学《左传》,仅一年就诵读完毕。
C.十七岁遍览“前四史“及汉中兴以前历代正史文献。
D.二十岁参加殿试进用于朝廷,才得以遂愿专心研究史学。
【小题5】作者认为“流俗之士,难与之言”,于是“凡有民间同,蓄诸方寸”。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