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家,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文宗时,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文中的“天宝”“元和”都是年号。
C.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如天子死曰崩(驾崩、山陵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为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有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口诏、手诏等。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l0岁就通诗书,成年后,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
B.在贺知章的推荐下,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李白得以步入仕途,在朝中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惜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C.李白是个骜放之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道出了他的心声;在朝堂上使高力士脱靴又为一例。
D.当时宋若思率领吴兵三千人奔赴河南,路过寻阳,释放了李白,并聘任他担任行军参谋,李白不久辞职。代宗时,李白又担任左拾遗一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2)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3 10:1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败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耶?”

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勣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伏发,大破之。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太宗不怿,罢,召让曰:“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

显庆三年卒,年七十四。谥“忠武”。

 (选自《新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翼王出,率兵还战  翼:掩护
B.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   略:攻打
C.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     班:排列
D.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 怪:怪罪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尉迟敬德作战勇猛,曾打败过唐军。归顺秦王后有人怀疑他谋反,将他抓了起来,要杀他。秦王不仅下令放了他,还送给他一些金银。
B.尉迟敬德将隐太子收买自己的事告诉了秦王,秦王断定对方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后来又发生了尉迟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诬陷等事情。
C.尉迟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时为了座次而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满,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
D.这篇文章通过救王驾、擒王琬、拒收买、闹御宴等情节,多角度来表现人物性格,将尉迟敬德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活。
【小题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
(2)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擢进士第,调为修武尉,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天宝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三科,以张奭为第一。奭,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奭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安禄山因间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康太守。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晋卿曰:“公门当下,况父母邦乎?”郡太守迎犒,使所属令行酒,酒至,必立饮白酹,侍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安禄山反,窦廷芝弃陕郡不守,杨国忠本忌其有望,即奏“东道贼冲,非大臣不可镇過”,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见帝,以老評,忤旨,听致仕于家。车驾入蜀,搢紳多陷贼,晋卿间道走金州。

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师,封韩国公,食五百户,改侍中。玄宗崩,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因让曰:“大行遗诏,皇帝三日听政,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遺诏则宜听朝。惟陛下顺变以幸万国”帝不听。后数日,代宗立,复诏摄冢宰,固辞乃免。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阁不趋,为御小延英召对。宰相对小延英,自晋卿始。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赠太师,京兆少尹护丧,谥曰懿献,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載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

(选自《新唐书·苗晋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B.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C.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人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D.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古代官职名,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搢绅:“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原义是插笏于带,文中借指官宦。
D.京师:京城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其所在地的行政长官称作“京兆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晋卿利用职务,攀附权贵。苗晋卿主持吏部选官时,因张倚得到皇帝的宠幸,于是将张倚之子张奭评为第一,想借此攀附张倚。
B.苗晋卿为人谦恭,深受称赞。苗晋卿回乡,郡太守迎接犒劳他,他对劝酒的官员和老人都极尽礼数,受到当时人们的赞扬。
C.苗晋卿颇有声望,受到排挤。安禄山反叛时,杨国忠因忌恨苗晋卿有声望,违背皇帝的旨意,任命苗晋卿为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
D.苗晋卿历任要职,深受器重。苗晋卿多次被朝廷授予高官,唐肃宗任命他为左相,唐代宗优待他,驾临小延英殿同他议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禄山因间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
(2)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遗诏则宜听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多生瞋。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闻人善,若在己。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史载茶圣陆公,婴而见弃江干,瑟瑟就毙。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又占《易》,得彖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使姓陆,名羽,字鸿渐也。赞曰:“本乃凡贱,实为天骄;胎胞所生,竟同仙降。一羽之轻,百姓珍重;一叶之微,万寿其昌!”

(选自《新唐书·陆羽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
B.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
C.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
D.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褐:汉服的一种,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是对古代寻常百姓所穿的一种服装的称呼,又称"竖褐"、"裋褐"。
B.忘言之交: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朋友。古代表示不同的朋友之间的交情的称呼还有“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等。
C.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民、礼、 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D.解衣推食: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比喻对人极为关怀,慷慨帮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羽多才善辩,率性而为。他精通古调歌诗,著书很多;虽然说话结巴,却很善辩;与别人闲处,心里想往别处去,不说一声就离开。
B.陆羽勤奋苦学,喜好交友。曾在苕溪边,筑房居住,闭门读书;结交了许多有名的高僧和隐士,与僧人皎然是忘言之交。
C.陆羽嗜好喝茶,精于茶道。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茶仙”;御史大夫李季卿知道陆羽擅长茶道,就召他煮茶交流。
D.陆羽长于寺庙,身世凄凉。自幼被弃在水滨,不知父母是谁,后被智积禅师在河边拾得收养;按照《易经》上的卦而起名和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2)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谏曰: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书史不言其寿,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至中国,非因事佛而致此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如此,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崇,凡有

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妾,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B.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C.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D.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和“贞观”“康熙”等都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疏”是指封建时代臣僚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有时也称“奏疏”。
C.“中国”在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有时也指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D.“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神仙的地方,它有时也象征国家或政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宪宗教条而又迷信。佛法书本里写什么就相信什么,并虔诚地派人去实施礼佛之事。
B.平民事佛,迷信有加。有人甚至废业破产,想到用火烧头顶、手臂而求供养佛骨的。
C.韩愈上疏,主因有一:韩愈素不喜佛,闻知国中上下要行礼佛之事,就借机上疏劝谏。
D.朝廷中多人同情韩愈:裴度崔群乞稍赐宽容,国戚诸贵以罪愈太重,愈终未加极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2)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