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出于此乎。其:那些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耻:耻辱
C.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
D.而江河。绝:断绝
【小题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B.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流露出士大夫之族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小题3】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3 10:0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胜月   时间: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小题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同类题3

   (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乙)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丁)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荀子为什么写《劝学》?韩愈为什么写《师说》?引用文段语言概括并分析其写作原因。
【小题2】从以上选段来看,为了论述“学习”和“从师”的必要性,荀子和韩愈采用的论述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古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1),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采暑,而百姓安之。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所知,去其所害,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先王之制,不宜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1,读“mǎng”,虫咬。
(2)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住。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谓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孔子日:“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馀矣。”
(取材于《荀子·王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利 就:接近
B.治国有常:规律
C.莫若之 惠:恩惠
D.君子位 安:安居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古民泽处复穴    ②是君人之大节也
B.①人各以所知 ②吾无观馀矣
C.①不宜废之 ②欲荣莫若隆礼敬士矣
D.①三代起也 ②此谓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器械不可因也
器械也不能够因循不变
B.故有慈母之服
所以就为慈母做了衣服
C.则庶人安政矣
那么老百姓就安于政治了
D.则其馀虽曲当
那么其余的即使都很恰当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而循俗未足多也
②马骇舆则莫若静之
【小题5】阅读以上两则短文,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阐述治国理政与百姓关系的句子。
②以上两则短文采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輮以为轮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君子生非异也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小题3】本文题目“劝学”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阅读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就其中一点谈谈认识或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