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祖缵,典农中郎将。父衡,以儒素显,仕至国子祭酒。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左将军王敦引为长史,以讨杜弢功封咸亭侯。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鲲不徇功名,无砥砺行,居身于可否之间,虽自处若秽,而动不累高。敦有不臣之迹,显于朝野。鲲知不可以道匡弼,乃优游寄遇,不屑政事,从容讽议,卒岁而已。每与毕卓、王尼、阮放等纵酒,敦以其名高,雅相宾礼。尝使至都,明帝在东宫见之,甚相亲重。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温峤尝谓鲲子尚曰:“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至于神鉴沈深,虽诸葛瑾之喻孙权不过也。”

敦既诛害忠贤,而称疾不朝,将还武昌。鲲喻敦曰:“公大存社稷,建不世之勋,然天下之心实有未达。若能朝天子,使君臣释然,万物之心于是乃服。杖众望以顺群情,尽冲退以奉主上,如斯则勋侔一匡,名垂千载矣。”敦曰:“君能保无变乎?”对曰:“鲲近日入觐,主上侧席,迟得见公,宫省穆然,必无虞矣。公若入朝,鲲请侍从。”敦勃然曰:“正复杀君等数百人,亦复何损于时!”竟不朝而去。是时朝望被害,皆为其忧。而鲲推理安常,时进正言。敦既不能用,内亦不悦。军还,使之郡,莅政清肃,百姓爱之。寻卒官,时年四十三。敦死后,追赠太常,曰康。   

(节选自《晋书·谢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B.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C.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墩其为人所慕如此
D.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古时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后就借指国家。
B.“东宫”,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在汉也代指太后。
C.“谥”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奖的称号。
D.“祭酒”,古代官职名称,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鲲年少成名,多才多能。他年少知名,通达简傲有超人见识,不修饰威仪,爱好《老子》《易经》,能唱歌、善弹琴,王衍、嵇绍都认为他是奇才。
B.谢鲲高远畅达,不竞权势。他不求功名,居身于可否之间,虽然自居好像秽浊,而行事不求积功高升。后来悠闲自得地寄居,不致力于政事。
C.谢鲲敢于讽议,稳定朝野。王敦诛害忠贤后,称病不上朝,谢鲲不惧淫威,斥责他有狼子野心,并用自身作保,希望他人朝觐见天子请罪。
D.谢鲲清廉肃静,深受爱戴。他临政清廉肃敬,百姓爱戴他。不久他死在官署,享年四十三岁,后被迫赠为太常,谥号叫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
(2)每与毕卓、王尼、阮放等纵酒,敦以其名高,雅相宾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2 06:27: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公叶赞中宗,保全江。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吏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撼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练:祭祀名。父母死后十一个月举行的祭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召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B.时谢尚领宜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馆/肆其减虑
C.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D.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髻,如两角。
B.“旦”指天亮、日出,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月旦”指农历每月初一。
C.“表”有“外来”的意思。相对于中原,古人称长江以南地区为“江表”。
D.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叫“夺服”,与“夺情”的意思相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睡着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王导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使王导醒来,获得了王导的称赞。
B.顾和重视典章,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奏坚决推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毅然上奏,要求予以纠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
(2)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用为徐州刺史。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节选《晋书·祖逖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者谓逖有世才具    赞:称赞
B.阳平察孝廉 辟:征召
C.元帝用为徐州刺史  逆:迎接
D.中流击而誓曰 楫:船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帝以逖为奋威将军  景公下席而谢之曰
B.此非恶声 是社稷之臣
C.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 以乱易整,不武
D.诸兄每忧 杳不知其所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从少年时代起就闻鸡起舞,博览书记,乡党宗族都说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B.京师发生大乱,祖逖率领亲属宗党数百家避难途中,将自己的车马让给老人和病人,自己步行。
C.祖逖认为晋朝发生大乱不是因为皇帝昏庸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而是由于藩王争权,自相残杀,使戎狄乘机占领中原。
D.晋元帝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提供了粮食、布匹,但不提供武器,并让他自己招募士兵。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2)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谢安,字安石。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距绝之。既累辟不就,简文帝时为相,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安妻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嵩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
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于西池,献觞赋诗焉。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寻薨,时年六十六。帝赠太傅,谥曰文靖。及葬,加殊礼,依大司马桓温故事。又以平苻坚勋,更封庐陵郡公。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注】①桑门:同“沙门”,指佛教僧侣。②召伯埭:召,shào,同“邵”;召伯,召公,周公的庶弟,有德政于民;埭,dài,堵水的堤坝。
(二)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累辟不就    辟:征召
B.总藩任之重 总:总管
C.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     不:通“否”
D.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过:经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及镇新城,尽室而行 而又有剪发杜门
B.筑垒曰新城以避之 是以蓼洲周公
C.筑埭于城北     不能容于远近
D.造泛海之装     斯固百世之遇也
【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2)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小题4】简析文段(二)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范宣,字宣子,陈留人也。年十岁,能诵《诗》《书》。尝以刀伤手,捧手改容。人问痛邪,答曰:“不足为痛,但受全之体而致毁伤,不可处耳。”家人以其年幼而异焉。少尚隐遁,加以好学,手不释卷,以夜继日,遂博综众书,尤善《三礼》。家至贫俭,躬耕供养。亲没,负土成坟,庐于墓侧。太尉郗鉴命为主簿,诏征太学博士、散骑郎,并不。家于豫章,太守殷羡见宣茅茨不完欲为改宅宣固辞之。庾爰之以宣贫,加年荒疾疫,厚饷给之,宣又不受。爰之问宣曰:“君博学通综,何以太儒?”宣曰:“汉兴,贵经术,至于石渠之论,实以儒为弊。正始以来,世尚老庄。晋之初,竞以裸裎为高。仆诚太儒,然‘丘不与易’。”宣言谈未尝及《老》《庄》。客有问人生“与忧俱生”,不知此语何出。宣云:“出《庄子·至乐篇》。”客曰:“君言不读《老》《庄》,何由识此?”宣笑曰:“小时尝一览。”时人莫之测也。

②宣虽闲居屡空,常以讲诵为业,谯国戴逵等皆闻风宗仰,自远而至,讽诵之声,有若齐、鲁。太元中,顺阳范宁为豫章太守,宁亦儒博通综,在郡立乡校,教授恒数百人。由是江州人士并好经学,化“二范”之风也。年五十四。著《礼》、《易论难》,皆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儒林传》)

(注)①石渠之论:石渠是西汉皇室藏书阁的名称,汉宣帝曾邀集当时诸多儒学大家在此阁中讲论“五经”异同。   ②正始:三国时期曹魏君主曹芳的年号。    ③裸裎:指脱衣露体。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⑴并不    (________)   ⑵庾爰之以宣贫(________)
晋之初  (________)   ⑷年五十四(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人以其年幼而异焉。
(2)亲没,负土成坟,庐于墓侧。
【小题3】第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太 守 殷 羡 见 宣 茅 茨 不 完 欲 为 改 宅 宣 固 辞 之。
【小题4】根据第①段内容,概括范宣的主要品质。
【小题5】范宣对待老庄的态度是辩证的。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嶷然稀言江应元。”与乡人蔡克俱知名。袭父爵,除山阴令。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统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转太子洗马。在东宫累年,甚被亲礼。及太子废,徙许昌,贾后讽有司不听宫臣追送。统与宫臣冒禁至伊水,拜辞道左,悲泣流涟。都官从事悉收统等付河南、洛阳狱。付郡者,河南尹乐广悉散遣之,系洛阳者犹未释。都官从事孙琰说贾谧曰:“所以废徙太子,以为恶故耳。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谧语洛阳令曹摅,由是皆免。及太子薨,改葬,统作叙哀,为世所重。后为博士、尚书郎,参大司马、齐王冏军事。冏骄荒将败,统切谏,文多不载。迁廷尉正,每州郡疑狱,断处从轻。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司徒左长史。东海王越为兖州牧,以统为别驾,委以州事,与统书曰:“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统举高平郗鉴为贤良,陈留阮修为直言,济北程收为方正,时以为知人。寻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四年,避难奔于成皋,病卒。
(节选自《晋书·江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B.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C.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D.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夷狄,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中原人士之外的边民。
B.东宫原为古建筑,多为太子住处,借指代太子;如《陈情表》中的“当侍东宫”。
C.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主要列举死者的德行,如《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
D.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变成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统正直敢谏。他忧虑氐、羌之乱而进《徙戎论》不被接纳,后来先后担任齐王冏军事和成都王颖的记室,依旧多所箴谏。
B.江统识微见远。孟观出兵平乱擒住氐帅齐万年,江统建议朝廷采取怀柔发遣之策;此论未被接纳,事实发展印证其深识远见。
C.江统忠诚重义。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他送行到了伊水,被收付洛阳狱中,后来由孙琰向贾谧说明事理才被洛阳令曹摅释放。
D.江统知人善荐。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牧时委任他为别驾,他向司马越推荐郗鉴、阮修、程收等人才,被赞有“知人”之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
(2)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