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良永,字寿卿,莆田人。弘治三年进士。督逋两广,峻却馈遗,为布政使刘大夏所器。正德初,父丧除,待阙下。外官朝见毕,必谒刘瑾,鸿胪导良永诣左顺门叩头毕,令东向揖瑾,良永竟出。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瑾诛,起湖广副使。寻擢广西按察使。发巡按御史朱志荣罪至谪戍。迁山东右布政使。旋调浙江,改

钱宁以钞二万鬻于浙,良永上疏曰:“四方盗甫息,疮痍未瘳,浙东西雨雹。宁厮养贱流,假义子名,跻公侯之列,赐予无算,纳贿不赀,乃敢攫民财,戕邦本。镇守太监王堂、刘璟畏宁威,受役使。臣何敢爱一死,不以闻。乞陛下下宁诏狱,明正典刑,并治其党,以谢百姓。”宁惧,留疏不下。谋遣校尉捕假势鬻钞者,以自饰于帝,而请以钞直还之民,阴召还前所遣使。宁初欲散钞遍天下,先行之浙江、山东,山东为巡抚赵璜所格,而良永白发其奸,宁自是不敢鬻钞矣。宁方得志,公卿、台谏无敢出一语。良永以外僚讼言诛之,闻者震悚。良永念母老,恐中祸,三疏乞休去。

世宗即位,中外交荐。拜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以母老,再疏乞终养。尚书乔宇、孙交言,良永家无赢资,宜用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故事,赐廪米。诏月给三石。久之,母卒,诏赐祭葬,皆异数也。服除,以故官巡抚应天,即家赐敕。至衢州疾作,连疏乞致仕,未报遽归,卒。暨讣闻,赐恤如制,谥简肃。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吏部除良水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
B.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
C.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
D.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铨:量才授官。铨选为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除高级官吏由皇帝任命外,一般由吏部按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B.左:文中指“左布政使”,明代布政使设左、右各一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古代总是以左为尊,如“虚左以待”。
C.公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古代皇帝对贵功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服除:守丧期满。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良永不畏权贵,一身正气。外官到朝廷觐见皇上后,必去拜谒刘瑾,有人劝他到刘瑾家去,但他不去;他还揭发钱宁倒卖宝钞的罪行。
B.方良永为官清廉。他赴两广督促催交欠款,谢绝别人的馈赠,被布政使刘大夏赏识;他家也没有多余的资财,皇上还为此下诏每月赐给他三石粮食。
C.方良永得到朝廷内外很多官员的认可。刑部郎中周敏在他将被中伤时竭力为他争辩;世宗即位后,朝廷内外的官员纷纷向世宗推荐他。
D.方良永是个孝顺之人。念及母亲年纪已大,担心自己的言行招来祸端而无法供养老母,他多次上疏请求辞官归田。
【小题4】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是(  )
A.谋划派遣校尉拘捕一些倒卖宝钞的人,在皇上面前掩饰自己(的罪行),又请人按照钞值把钱归还百姓,还暗地召还以前派出倒卖宝钞的人。
B.谋划派遣校尉拘捕一些倚势倒卖宝钞的人,在皇上面前掩饰自己(的罪行),又请人把钱归还百姓,还暗地召还以前派出倒卖宝钞的人。
C.谋划派遣校尉拘捕一些倚势倒卖宝钞的人,掩饰自己(的罪行)在皇上面前,又请人按照钞值把钱归还百姓,还暗地召还以前派出倒卖宝钞的人。
D.钱宁谋划派遣校尉拘捕一些倚势倒卖宝钞的人,在皇上面前掩饰自己(的罪行),又请人按照钞值把钱归还百姓,还暗地召还以前派出倒卖宝钞的人。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镇守太监王堂、刘環畏宁威,受役使。臣何敢爱一死,不以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2 04:39: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御史,巡按宣、大。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

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汪直养子滶于五岛,邀使见直。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洲等谕宗宪指。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曰:“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因留洲而遣滶等护可愿归。宗宪厚遇滶,令立功。滶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掎角。会海趋皂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

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宗宪兼浙江巡抚事。至明年春,新倭复大至,严旨责宗宪。宗宪惧得罪,上陈战功,谓贼可指日灭。所司论其欺诞。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时赵文华已得罪死,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帝大悦,行告礼,厚赉银币。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汪直,南直隶(今安徽歙县)人,本名锃,号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贸易商人,海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B.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C.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D.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等,贬官常用“贬、谪、左迁”等。
B.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C.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D.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发表意见常用的文体有表,如《陈情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职。
B.胡宗宪在倭寇大举进攻上海、慈溪时,与阮鹗互为掎角,并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战三捷。
C.胡宗宪在处理倭寇时,剿抚并用。他为了招抚汪直,从监狱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妻子,并友好地对待其养子。
D.胡宗宪在朝中失去内援和倭寇祸患不止的形势下,为了讨好皇帝,迸献白鹿,受到了皇帝的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
(2)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郝杰,字彦辅,蔚州人。父铭,御史。杰举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隆庆元年,巡抚畿辅。冬,寇大入永平,疏请蠲被掠地徭赋,且言:“比年罚行于文臣而废于武弁,及于主帅而略于偏裨,请饬法以振国威。”俱报可。已,劾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观望,寇退则断死者报首功,又夺辽东将士棒槌崖战绩,帝敕焘、随卿还籍听勘。诏遣中官李祐督苏、杭织造。杰言:“登极诏书罢织造甫一年,敕使复遣,非画一之政。且内臣专恣,有司剥下奉之,损圣德非小。”帝终不听。驾幸南海子,命京营诸军尽从。徐阶、杨博等谏,不听,杰复争之,卒不从。刑部侍郎洪朝选以拾遗罢,上疏自辨,杰等劾其违制,遂削职。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为所嫉。及拱再召,杰遂请急去。十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以督诸将击敌,录一子官。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习以为常。督抚诸臣庇之,杰独不与比。帝谓成梁前功皆由巡按勘报,卒置成梁等不问,而心以杰为不欺。旋就进右副都御史。日本陷朝鲜,朝鲜王避难将入辽,杰请择境外善地处之,且周给其从官、卫士,报可。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召理戎政,进右都御史。日本封贡议起,杰曰:“平秀吉罪不胜诛,顾加以爵命,荒外闻之,谓中朝无人。”议不合,徙南京户部尚书。移疾归。起南京工部尚书。就改兵部,参赞机务。卒官。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明史·郝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B.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C.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人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D.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人:官职名。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明代设置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B.移疾:意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是居官者请求辞官的委婉说法。相同的说法还有“移病”、“托疾”。
C.畿辅:畿,取其“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合指京都附近的地区。
D.赠: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帝王或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赐予其相应的称号,为“赠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郝杰爱护百姓,敢于为民请命。贼寇入侵永平,他上书请求免除被劫掠地区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并得到了皇帝的应允。
B.郝杰屡有谏言,但不为皇帝采纳。他认为恢复织造,是前后不一的政令;他反对皇帝命京营各军护驾至南海子,但都未被听从。
C.郝杰正直耿介,弹劾有罪之人。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消极抗敌,贪取功劳,郝杰上书弹劾,使二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D.郝杰对待邻国,态度迥然不同。对避难的朝鲜王,郝杰建议朝廷善待他;对日本想要受封和朝贡的请求,他则认为应该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为所嫉。及拱再召,杰遂请急去。
(2)杰请择境外善地处之,且周给其从官、卫士,报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好学,工举子业,名倾一时。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明年十一月,大清兵逼都城,声慷慨乞面陈急务,帝即召对平台。退具疏言:“臣书生素矢忠义,遭遇圣明,日夜为陛下忧念天下事。今兵逼京畿不得不急为君父用今天下草泽之雄欲效用国家者不少在破格用之耳。臣所知申甫有将才。臣愿仗圣天子威灵,与练敢战士,为国家捍强敌,惟陛下立赐裁许。”

甫阵亡,声耻无功,请率参将董大胜兵七百人,甫遗将古壁兵百人,及豪杰义从数百人,练成一旅,为刘之纶奇兵,收桑榆之效,不许。俄以清核军需告竣,奏缴关防,请按律定罪,再疏请罢斥,皆不许。东江自毛文龙被杀,兵力弱,势孤。声因东宫册立,自请颁诏朝鲜,俾联络东江,张海外形势。帝虽嘉其意,亦不果用。

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臣愿自今间日文华,令京卿、翰林、台谏及中行、评博等官,轮番入直,博咨广询。岁月既久,品量毕呈。”帝未及报,声再疏恳言之,终不用,遂屡疏乞归。

福王立于南京,超擢声左佥都御史,声坚不起。大清兵破南京,列郡望风迎降。声纠集士民保绩溪、黄山,分兵扼六岭。宁国丘祖德、徽州温璜、贵池吴应箕等多应之。乃遣使通表唐王,授声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诸道军。拔旌德、宁国诸县。九月下旬,徽故御史黄澍降于大清,王师间道袭破之。

声被执至江宁,语门人江天一曰:“子有老母,不可死。”对曰:“天一同公起兵,可不同公殉义乎!”遂偕死。唐王声礼部尚书,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金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兵逼京畿/不得不急/为君父用今天下/草泽之雄欲效用国家者/不少在破格用之耳/
B.今兵逼京畿/不得不急为君父用今天下草泽之雄/欲效用国家者/不少在/破格用之耳/
C.今兵逼京畿/不得不急/为君父用/今天下草泽之雄欲效用国家者/不少在破格用之耳/
D.今兵逼京畿/不得不急为君父用/今天下草泽之雄/欲效用国家者不少/在破格用之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畿,其词源于东汉,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世一般指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
B.御,会意字,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本义是驾驶车马,后指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之物的敬称。
C.台谏,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谏议大夫等为谏官,明初两者开始合流。
D.赠,古代朝廷给功臣的先人或本人加封爵位官职称为“赠”,文中金声被唐王加封为礼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声好学多才,心忧国政。他精通科举学问,名倾一时;慷慨激昂,向皇帝进言请破格录用人才。
B.金声屡次进谏,疏陈时政。他请求皇帝收练军队,按律定罪,罢免受斥,扩张海外,均不被采纳。
C.金声组织抗清,大义凛然。南京被破,多都投降,他以左佥都御史身份纠集士民保绩溪,扼六岭。
D.金声不屁而死,气节高尚。他兵败被押至江宁,不愿降清,与门人天一一同殉节而死,谥号文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书生素矢忠义,遭遇圣明,日夜为陛下忧念天下事。
(2)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任环,字应乾,长治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知黄平、沙河、滑县,并有能名。迁苏州同知。倭患起,长吏不娴兵革。环性慷慨,独以身任之。三十二年闰三月御贼宝山洋,小校张治战死。环奋前搏贼,相持数日,贼遁去。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已而复至,裹出海击之。怒涛作,操舟者失色。环意气弥厉,竟败贼,俘斩百余。复连战阴沙、宝山、南沙,皆捷。擢按察佥事,整饬苏、松二府兵备。倭剽掠厌,悉归,惟南沙三百人舟坏不能去,环与总兵官汤克宽列兵守之。数月,贼大至,与旧倭合,掠华亭、上海。环等被劾,得宥。
逾年,贼犯苏州。城闭,乡民绕城号。环尽纳之,全活数万计。副将解明道击退贼,论前后功,进环右参政。贼掠常熟,环率知县王鈇破其巢,焚舟二十七。未几,贼掠陆泾坝,都督周于德败绩。环偕总兵官俞大猷击败之,焚舟三十余。贼犯吴江,环、大猷击败之莺脰湖,贼奔嘉兴。顷之,三板沙①贼夺民舟出海,环、大猷击败之马迹山。其别部屯嘉定者,火爇之,尽死。论功,荫一子副千户。母忧夺哀。贼屯新场,环与都司李经等率永顺、保靖兵攻之,中伏,保靖土舍、彭翅等皆死,环停俸戴罪。贼平,乞终制,许之。逾二年卒、年四十。给事中徐师曾颂其功,诏赠光禄卿,再荫一子副千户,建祠苏州,春秋致祭。环在行间,与士卒同寝食,所得赐予悉分给之。军事急,终夜露宿,或数日绝餐。尝书姓名于肢体曰:“战死,分也。先人遗体,他日或收葬。”将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
(选自《明史·任环传》,有删节)
注①三板沙:明代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B.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C.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D.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B.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亲丧事。
C.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
D.“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中的“迁”“擢”三个词语,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环一向精明能干。历任黄平、沙河、滑县知县时就很闻名,后来率领士兵多次打败入侵的倭寇,立下汗马功劳,也多次因功而升职。
B.任环虽作战勇敢,也曾因犯错而受罚。先因同总兵官汤克宽未敢出击滞留的三百旧倭寇而遭弹劾,后因攻击倭贼时中了埋伏,被停了俸禄。
C.任环勇于担当,敢于冲锋陷阵。倭寇进犯江南沿海,苏州府长吏不熟兵事,任环甘愿承 担抗倭大任,在宝山洋与倭贼短兵相接,身负重伤。
D.任环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并且激励部属的斗志。他常与士兵同寝共食,所得朝廷赏赐悉数分给下属;军事紧急,彻夜露宿,有时绝食好几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偕总兵官俞大猷击败之,焚舟三十余。贼犯吴江,环、大猷击败之莺脰湖,贼奔嘉兴。
(2)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吏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B.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C.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D.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但国学的性质和作用基本没有变化。
B.宣德,是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前后共十年。宣德十年正月明英宗继位沿用。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位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时,由他人代理朝政。
D.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信民有仁孝之心。母亲去世,他亲自抬安葬的土石;他不愿因为自己安葬母亲而使他人过于劳累;他守完丧期才赴任。
B.杨信民嫉恶如仇。他曾在乡间探访利弊之事;按察使郭智、佥事韦广不遵守法律,他坚决弹劾,并把他们关进监狱。
C.杨信民办事有谋略。广州被困时百姓出入被阻绝,他刻木锲给百姓,百姓得以出入;他操练招抚两手抓,贼人纷纷归降。
D.杨信民深得人心。他受诬被捕时,军民到京城请求;广州军情紧急时,军民听说他来了便相互庆祝;他去世时,军民为之哭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
(2)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