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懋,寿州人。初以舍人从军,立功为指挥佥事,累进右都督,封宁阳伯,禄千石。永乐六年三月,佩征西将军印,镇宁夏,善抚降卒。明年秋,故元丞相昝卜及平章、司徒、国公、知院十余人,皆帅众相继来降。已而平章都连等叛去,懋追擒之黑山,尽收所部人口畜牧。进侯,益禄二百石。十一年巡宁夏边。寻命将山西、陕西二都司及巩昌、平凉诸卫兵,驻宣府。战忽失温,与成山侯王通先登,都督朱崇等乘之,遂大捷。二十年从北征。领御前精骑破敌于屈裂河。别将五千骑循河东北,捕余寇,歼之山泽中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还京,赐龙衣玉带,其女为丽妃。成祖之崩于榆木川也,六军在外,京师守备虚弱。仁宗召懋与阳武侯薛禄帅精骑三千驰归,卫京师。命掌前府,加太保,与世侯。宣德元年,从讨乐安。还,仍镇宁夏。三年奏徙灵州城。得黑白二兔以献,宣宗喜,亲画马赐之。懋在镇久,威名震漠北。英宗即位,命偕张辅参议朝政,出为平羌将军,镇甘肃。其冬,寇掠镇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斩获闻。十三年,福建邓茂七反。都御史张楷讨之无功,乃诏懋佩征南将军印,充总兵官,帅京营、江浙兵往讨。至浙江,有欲分兵扼海口者,懋曰:“是使贼致死于我也。”明年抵建宁,茂七已死,余贼聚尤溪、沙县。诸将欲屠之,懋曰:“是坚贼心也。”乃下令招抚,贼党多降。分道逐捕,悉平之。已而沙县贼复炽,久不定。会英宗北狩,景帝立,遂诏班师。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赠浚国公,谥武靖。

(节选自《明史·陈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
B.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
C.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
D.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册封是皇帝把勋封爵号授给宗族、后妃的仪式,陈懋北征有功,女儿被册封为丽妃。
B.宣德是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年号,宣宗是他的谥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的名号。
C.北狩的本义是到北方狩猎,借指向北进军,文中是英宗北征被俘的委婉说法。
D.宗人府是明清时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其长官为宗人令,常由亲王担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懋镇守宁夏,善待降卒。他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镇守宁夏,善于抚恤投降的士兵,吸引北元残部纷纷归降。
B.陈懋骁勇善战,威震漠北。他多次随皇帝北征,在屈烈河破敌,伏击逃亡的敌军残部,解除边疆围困,威名震慑大漠以北。
C.陈懋忠于朝廷,深得倚重。明成祖北征途中病逝,京城守备空虚,他奉命与阳武侯薛禄率兵保卫京师,掌管前军都督府。
D.陈懋出讨民变,善用兵法。他率军讨伐邓茂七,采纳分兵扼守入海口的建议,招抚或追捕贼寇,最终平定叛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别将五千骑循河东北,捕余寇,歼之山泽中。
(2)其冬,寇掠镇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斩获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9 02:4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陆炳,其先平湖人。祖墀,以军籍隶锦衣卫为总旗。父松,袭职,从兴献王之国安陆,选为仪卫司典仗。世宗入承大统,松以从龙恩,迁锦衣副千户。累官后府都督佥事,协理锦衣事。世宗始生,松妻为乳媪,炳幼从母入宫中。稍长,日侍左右。炳武健沉鸷,长身火色,行步类鹤。举嘉靖八年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松卒,袭指挥佥事。寻进署指挥使,掌南镇抚事。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屡擢都指挥同知,掌锦衣事。帝初嗣位,掌锦衣者朱宸,未久罢。代者骆安,继而王佐、陈寅,皆以兴邸旧人掌锦衣卫。佐尝保持张鹤龄兄弟狱,有贤声。寅亦谨厚不为恶。及炳代寅,权势远出诸人上。未几,擢署都督佥事。又以缉捕功,擢都督同知。炳骤贵,同列多父行,炳阳敬事之,徐以计去其易己者。又能得阁臣夏言、严嵩欢,以故日益重。尝捶杀兵马指挥,为御史所纠,诏不问。言故暱炳,一日,御史劾炳诸不法事,言即拟旨逮治。炳窘,行三千金求解不得,长跪泣谢罪,乃已。炳自是嫉言次骨。及嵩与言构,炳助嵩,发言与边将关节书,言罪死。嵩德炳,恣其所为,引与筹画,通赇赂。后仇鸾得宠,陵嵩出其上,独惮炳。炳曲奉之,不敢与钧礼,而私出金钱结其所亲爱,得鸾阴私。及鸾病亟,炳尽发其不轨状。帝大惊,立收鸾敕印,鸾忧惧死,至剖棺戮尸。

炳先进左都督,录擒哈舟儿功,加太子太保。以发鸾密谋,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岁给禄。三十三年命入直西苑,与严嵩、朱希忠等侍修玄。三十五年三月赐进士恩荣宴。故事,锦衣列于西,帝以炳故,特命上坐,班二品之末。明年疏劾司礼中官李彬侵盗工所物料,营坟墓,僭拟山陵,与其党杜泰三人论斩,籍其赀,银四十余万,金珠珍宝无算。寻加炳太保兼少傅,掌锦衣如故。三公无兼三孤者,仅于炳见之。炳任豪恶吏为爪牙,悉知民间铢两奸。富人有小过辄收捕,没其家。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时严嵩父子尽揽六曹事,炳无所不关说。文武大吏争走其门,岁入不赀,结权要,周旋善类,亦无所吝。帝数起大狱,炳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以故朝士多称之者。二十九年卒官。赠忠诚伯,谥武惠,祭葬有加,官其子绎为本卫指挥佥事。隆庆初,用御史言,追论炳罪,削秩,籍其产,夺绎及弟太常少卿炜官,坐赃数十万,系绎等追偿,久之赀尽。万历三年,绎上章乞免。张居正等言,炳救驾有功,且律非谋反叛逆奸党,无籍没者;况籍没、追赃,二罪并坐,非律意。帝悯之,遂获免。

(节选自《明史·陆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B.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C.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D.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
B.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解元”。
C.伯:爵位,伯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三等,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表现之一。
D.三孤:三孤是指周成王时立少师、少傅、少保的合称,是三公的副职。其地位低于公而高于卿。明清无固定员额,而作为荣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炳身形伟岸、为人凶狠。他健壮沉稳,像鸷鸟一样凶猛,身高面红,走路有如鹤步。
B.陆炳结交权臣、为非作歹。他讨得内阁大臣夏言、严嵩的欢心,曾经捶杀了一位兵马指挥,皇帝居然没有过问这件事情。
C.陆炳不畏权势、揭发李彬。司礼监宦官李彬侵占盗走工所的物料,营建坟墓,超越规制,遭陆炳揭发,李彬与同党杜泰三人都被处死。
D.陆炳折节有礼、照顾良善。他对因皇帝制造大案要案而受牵连的人多方保全,对士大夫也很有礼,不曾陷害过一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炳骤贵,同列多父行,炳阳敬事之,徐以计去其易己者。
(2)故事,锦衣列于西,帝以炳故,特命上坐,班二品之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大理左评事。迁南京刑部右侍郎。父忧,服除,以原官总督河道。因灾变,请讲求弭灾策。帝为赐山东租一年,畿辅亦多减免。大学士商辂等以云南远在万里,而镇守中官钱能贪恣甚,议遣大臣有威望者为巡扼镇压之,乃改恕左副都御史以行。恕居云南九月,威行微外,黔国以下成惕息奉令。疏凡二十上,直声动天下。安南潜遣谍入临安,又于蒙自市铜铸兵器,将伺间袭云南。恕请增设副使二员,以饬边备,谋遂沮。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民田率归豪右,而官田累贫民。恕乃量减官田耗,稍增之民田。常州时有羡米,乃奏以六万石补夏税,公私便焉。所部水灾,奏免秋粮六十余万石。周行振贷,全活二百余万口。江南岁输白粮民多至破产而光禄概以给庖人贱工又中官暴横四方输上供物监收者率要羡入恕先后论列皆不纳复改恕南京兵部尚书。林俊之下狱也,恕言:“俊言当,不宜罪。”帝得疏不怿。恕侃侃论列无少避。先后应诏陈言者二十一,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权幸。天下倾心幕之,遇朝事有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则又曰:“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时为谣曰:“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文华殿中书舍人杜昌等夤缘迁秩,御医王玉自陈乞进官,恕皆力争寝之。恕扬历中外四十余年,刚正清严,始终一致。所引荐耿裕、彭韶、何乔新等,皆一时名臣。他贤才久废草泽者,拔擢之恐后。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卒,年九十三。

(选自《明史·王恕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岁输白粮民/多至破产/而光禄概以给庖人/贱工/又中官暴横四方/输上供物/监收者率要羡入/恕先后论列/皆不纳
B.江南岁输白粮/民多至破产/而光禄概以给庖人/贱工/又中官暴横/四方输上供物/监收者率要羡入/恕先后论列/皆不纳
C.江南岁输白粮/民多至破产/而光禄概以给庖人/贱工/又中官暴横四方/输上供物/监收者率要羡入/恕先后论列/皆不纳
D.江南岁输白粮民/多至破产/而光禄概以给庖人/贱工/又中官暴横/四方输上供物/监收者率要羡入/恕先后论列/皆不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忧,是指父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B.畿辅,京城附近地区。畿,文中指天子直接管辖的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
C.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古代以右为卑,豪族常常谦称为“豪右”。
D.御医,古代医生的称谓,是古代时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等治病的宫廷医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恕不负众望,稳定边境。他因有威望被派去代替贪腐妄为的钱能镇守云南,在云南有声威;他采取措施挫败了安南企图反叛的阴谋。
B.王恕体恤百姓,关心民生。他巡抚南方时,想法调整民田、官田,运粮补税,辖区遭水灾,他上奏请求援助粮食,并积极赈灾,救活很多灾民。
C.王恕敢于直言,深得民心。他犯颜直谏,直言无忌,得到天下人的仰慕,碰到朝廷议事有不同意见,官员会提到王恕;人们编民谣歌颂他。
D.王恕忠于国家,积极荐才。他任官四十多年,刚强正直清廉严肃,始终如一。他引荐的很多官员成为名臣,他大力提拔民间人才,使朝廷充满正气。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南潜遣谍入临安,又于蒙自市铜铸兵器,将伺间袭云南。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B.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C.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D.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 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2)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

帝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宏持重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数劝帝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及廷和等去位,宏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委任甚至。

宏为人和易,好推毂后进。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而是时席书、张璁、桂萼用事。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帝尝御平台,特赐御制七言一章,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璁、萼滋害宏宠。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萼遂与璁毁宏于帝,言宏纳郎中陈九川所盗天方贡玉,受尚书邓璋赇谋起用,并及其居乡事。宏上书乞休,不允。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宏亦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璁、萼。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璁、萼指,上书污故大学士廷和等,并诬宏。宏竟致仕去。时六年二月也。十月,璁遂以尚书、大学士入直内阁。间一岁萼亦入矣。

十四年,萼既前死,璁亦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赐银章曰“旧辅元臣”。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承璁、萼操切之后,易以宽和,朝士皆慕乐之。未几,卒,年六十有八。帝嗟悼,赙恤加等,赠太保,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

(注)①帝:指明世宗嘉靖皇帝。明武宗无后;由堂弟兴献王朱祐杭之次子朱厚熜继承大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胞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B.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C.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D.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冠:刚刚加冠。冠礼,是中国古代男性20岁的成年礼,古人在冠礼之后不是必须取字。
B.首辅:即首席大学士。明典制有明文规定其名,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C.御制:指古代帝王所作之诗文书画等。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常冠以“御”字。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亦作“乞免”。古代官员提前请求致仕被称之为“乞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宏行事持重-恪尽职守。当皇帝耽于安逸享乐时,他极力劝谏,曾多次劝嘉靖皇帝革弊政,对皇帝的询问竭诚尽力。无所隐藏。
B.和蔼宽厚的费宏在“大礼”之争中,和其他大臣一样极力谏诤,并坚决不依附权势而背离道义。
C.张璁和桂萼使劲弹劾费宏,费宏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未斥责张璁和桂萼,只下褒奖诏书安慰挽留费宏。
D.在桂萼去世、张璁离职后,皇帝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
(2)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
【小题5】结合原文,概述张璁,桂萼嫉妒并打压费宏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珊,字德辉,桐城人。正德三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庶吉士许成名等罢教习,留翰林十七人。珊以为滥,疏论之。语侵内阁,不纳。巡盐长芦,发中官奸利事。为所诬,械系诏.狱,谪安陆判官。移知澧州。世宗立,擢江西佥事,讨平梅花峒贼。迁四川副使,备兵威、茂。嘉靖四年二月应诏陈十渐:纪纲之颓,风俗之坏,国势之衰,外裔之强,邦本之摇,人才之凋,言路之塞,邪正之淆,君臣之暌,灾异之臻。“此十者,天子有一,无以保四海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窃见今日之为辅弼第一人者,徒以奸佞,伴食怙恩,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愿亟去其人,更求才兼文武如前大学士杨一清,老成厚重如今大学士石珤者,并置左右,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臣又闻献皇帝①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今议礼诸臣,一言未合,辄以悖逆加之。谪配死徙,朝宁为空。此岂献皇帝意?非其意,虽尊以天下,无当也。陛下何不起而用之,使骏奔清庙,以慰献皇帝在天之灵哉!”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外艰归,士民祠之名宦。后副使胡东皋谒祠,独顾珊叹曰:“此吾师也。”服阙,以故官莅广东。终四川按察使。
注①献皇帝:兴献王朱祐杬,明宪宗之子,明世宗嘉靖帝的生父,被追封为兴献皇帝。
【小题1】对下列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B.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C.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D.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阁,最早出现于明朝,其最高领导称首辅,其次为次辅,其余皆称群辅。
B.外艰,是指外任,到边关任职。古代官员离开京城外调做官称为“出”,一般有贬谪意。
C.诏狱,是皇帝直接监管的监狱,罪犯多是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高级官员。
D.四海,古代认为中国的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用来指称天下、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珊早年官微,言轻招祸。他批评朝廷任用的官员过多,而且牵扯到内阁官员,建议不被采纳;他揭发宦官谋取私利,反被诬陷,遭牢狱之灾。
B.余珊直言敢谏,不惧权威。他做四川副使时,应诏进言,直指朝廷存在的十种潜在弊端。
C.余珊奉诏上奏,态度鲜明。他在奏章中指出当朝首辅费宏不称职,建议尽快除去他,也指出应善待重用杨一清、石珤等人。
D.余珊恩威并施,受人爱戴。他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士人百姓将他列为名宦为他立了生祠,被胡东皋尊奉为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
(2)臣又闻献皇帝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