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擢进士第,调为修武尉,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天宝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三科,以张奭为第一。奭,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奭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安禄山因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康太守。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晋卿曰:“公门当下,况父母邦乎?”郡太守迎犒,使所属令行酒。酒至,必立饮,侍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安禄山反,窦廷芝弃陕郡不守,杨国忠本忌其有望,即奏“东道贼冲,非大臣不可镇遏”,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见帝,以老辞,忤旨,听致仕于家。车驾入蜀,搢绅多陷贼,晋卿间道走金州。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师,封韩国公,食五百户,改侍中。玄宗崩,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因让曰:“矢行遣诏,皇帝三日听政,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遣诏则宜听朝。惟陛下顺变以幸万国。”帝不听。后数日,代宗立,复诏摄冢宰,固辞乃免。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阁不趋,为御小延英召对。宰相对小延英,自晋卿始。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赠太师,京兆少尹护丧,谥曰懿献,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载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

(《新唐书•苗晋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
B.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
C.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
D.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尚书省各部所属为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其职位等阶低于丞相、尚书、员外郎。
B.车驾,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车,有时因为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C.不趋,入朝不急步而行,古代臣子入朝必须趋步以示恭敬,入朝不趋是对臣子的殊遇。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常称官吏“有司”,但不是所有官员都如此称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晋卿选官不公,舆论不平。苗晋卿主持吏部选官事务,将没有学识的张奭评为第一,想以此攀附皇帝宠臣张倚,受到很大非议。
B.苗晋卿推行教化,恭敬有礼。苗晋卿充任河北采访使三年,政令教化得到广泛推行,告假回到壶关故里,望见县门时就徒步前行。
C.苗晋卿具有声望,受人排挤。安禄山反叛时,杨国忠忌恨苗晋卿有声望,上奏皇帝让他镇守东道,遏制贼军。苗晋卿违旨未就职。
D.苗晋卿历任要职,深受器重。苗晋卿多次被授予高官,唐肃宗任命他为左相,唐代宗特别优待他,并让御史召他到小延英殿议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至,必立饮,侍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
(2)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遗诏则宜听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1 01: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滋,字德深。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累张伯仪、何士干幕府。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刑部、大理核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禅行,至滋不辞,帝嘉之。赐金紫,持节往。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曰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宪宗监国,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以户部尚书召,徙荆南。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俯、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衣食。

(节选自《新唐书·袁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B.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C.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D.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由中央官署征聘,向上推荐,任以官职,是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B.夷,原指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对东部各族的总称,后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C.户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负责主管国家户籍、钱粮、赋税和水利兴修等事务。
D.表,是我国古代臣下向帝王陈述、请求、建议、议论朝政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无需他人帮助,他读书自己便能领悟其意义,后受到赵赞举荐入朝,并曾在很多人的幕府中工作过。
B.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他曾为官员伸冤,拒绝有关部门不道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
C.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釆取怀柔政策,让李师道等人畏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主张兴兵伐贼。
D.袁滋为人宽厚,平易简朴。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能推心置腹待人,家里人看不到他的喜怒之色,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2)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拔矢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①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元行钦传》)

(注)①明宗:李嗣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B.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C.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D.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去祭祀土谷之神,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先皇帝”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逝的父皇,即太上皇。这里用“先”表示对已亡故君主的尊敬。
C.“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史”是“御史”,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
D.“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处指元行钦等诸臣以死报国的决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行钦作战勇猛,数立战功。与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单骑退敌。
B.元行钦忠心为君,宠绝诸将。庄宗曾因感激元行钦,哭着说要与元钦共享富贵;赵在礼在邺城谋反,行钦攻邺无功,也并未受到斥责。
C.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情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断发起誓,以死报主;唐庄宗死后,他却出逃偷生,最终被抓住而处死。
D.元行钦眼光敏锐,见微知著。在庄宗派李嗣源去邺城平叛时,他就预见到李嗣源会兵变,后率军屯驻卫州,把其谋反消息上奏皇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
(2) 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及安禄山反,昌始从河南节度张介然。授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及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围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今河阳有李光弼制胜,且江、淮足兵,此中有数千斤麸,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十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以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汴州平,李忠臣嫉僧惠功,遂欲杀昌,昌潜遁。及刘玄佐为刺史,乃复其职。

贞元三年,玄佐朝京师,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后充四镇、北庭行营,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复筑连云堡,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又于平凉西别筑胡谷堡,名曰彰信。平凉当四会之冲,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加检校工部尚书。

昌初至平凉劫盟之所,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葬之。昌上奏,德宗下诏深自克责,遣秘书少监孔述睿及中使以御馔、内造衣服数百袭,令昌收其骸骨,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各具棺槥衣服,葬于浅水原。分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诏翰林学士为铭志祭文。昌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焚其衣服纸钱,别立二石堆,题以冢名。

昌在西边仅十五年,强本节用,军储丰羡。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空。 

 (选自《新唐书·刘昌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B.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C.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D.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廪:文中指古代存放粮食的粮仓。而把收藏钱财的府库称作“帑”。
B.中使:指皇帝派出的使者,因其出自宫中,所以称作“中使”。
C.铭志:镌刻在钟鼎等器物或碑石上用以称述功德或警戒的文字。
D.牢馔:文中指祭祀用品,可分为“太牢”“少牢”,祭祀时用牛、羊各一头称为“太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昌面对困境,沉着应对。宋州被围,城中粮尽,城池将被攻陷,刺史李岑无计可施,刘昌献计将麸皮弄碎食用,等待援兵前来救援。
B.刘昌积极献策,平定叛乱。李灵曜占据汴州叛乱,刘昌派曾神表暗中劝说李僧惠,并且带着奏章到朝中请求讨伐李灵曜,最终平定汴州叛乱。
C.刘昌守边有方,边疆安定。刘昌为了筹备军粮,亲自率领士兵,勤苦耕作三年,使得军粮充足;刘昌把守住平凉交通要道,使边疆得以安定。
D.刘昌重情重义,收聚骸骨。他初到平凉就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挖坑下葬,并将此事上奏皇上,墓修好后,刘昌和大将都穿素服前往吊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
(2)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注),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古文观止新注》,有删改)

(注)辟书:招聘文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B.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C.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D.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
B.六经:孙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后人称之为“六经”。
C.雅、颂:源于《诗经》对音乐的分类,“雅”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铭:铸刻在器物上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认为,诗人常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而不是写诗导致诗人穷困潦倒。
B.王文康高度赞扬了梅圣俞的诗作,但他也未把梅圣俞推荐给朝廷。
C.梅圣俞失意,到老也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羁旅愁思、心中感慨。
D.梅圣俞去世后,谢景初担心其诗作散失,就选取梅圣俞从洛阳到吴兴期间的诗,编为十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