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檀祗,字恭叔,高平金乡人,左将军韶第二弟也。少为孙无终辅国参军,随无终东征孙恩,屡有战功,复为王诞龙骧参军。从高祖克京城,参建武军事。至罗落,檀凭之战没后,仍以凭之所领兵配祗。京邑既平,参镇军事,加振武将军,隶振武大将军道规追讨桓玄,每战克捷。江陵平定,道规遣袛征涢、沔亡命桓道儿、张靖、苻嗣等,皆悉平之。除龙骧将军,又为竟陵太守,不拜。破桓亮于长沙,苻宏于湘东。武陵内史庾悦疾病,道规以袛代悦,加宁朔将军,封西昌县侯,食邑千户。五年,入为中书侍郎。卢循逼京邑加辅国将军领兵屯西明门外循退走祗率所领步道援江陵未发遇疾停。八年,迁右卫将军,出为辅国将军、宣城内史,即本号督江北淮南军郡事。十年,亡命司马国璠兄弟自北徐州界聚众数百,潜得过淮,因天夜阴暗,率百许人缘广陵城得入,叫唤直上听事。祗惊起,出门将处分,贼射之,伤股,乃入。袛语左右:“贼乘暗得入,欲掩我不备。但打五鼓,惧晓,必走矣。”贼闻鼓鸣,谓为晓,于是奔散,追讨杀百余人。祗降号建武将军。十一年,进号右将军。十四年,宋国初建,天子诏曰:“宋国始立,内外草创,禁旅王要,总司须才。右将军祗可为宋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祗性矜豪,乐在外放恣,不愿内迁,甚不得志。发疾不自治,其年卒广陵,时年五十一。赠散骑常侍、抚军将军,谥曰威侯。

(节选自《宋书·檀祗传》)

(注)①本号:原来的官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卢循逼京邑/加辅国将军领兵/屯西明门外/循退走/祗率所领/步道援江陵/未发/遇疾停
B.卢循逼京邑/加辅国将军/领兵屯西明门外/循退走/祗率所领步道/援江陵/未发/遇疾停
C.卢循逼京邑/加辅国将军/领兵屯西明门外/循退走/祗率所领/步道援江陵/未发/遇疾停
D.卢循逼京邑/加辅国将军领兵/屯西明门外/循退走/祗率所领步道/援江陵/未发/遇疾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B.五鼓,古代把晚9时至次日凌晨7时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文中指第五鼓。
C.天子,即天的嫡长子,是对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这种称呼从汉代时开始流行。
D.散骑常侍,官名。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隋唐后渐无实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檀祗随军参战,屡能取胜立功。他随孙无终东征孙恩立下战功;随道规追讨桓玄,征讨桓道儿等人,克敌取胜;后又在长沙、湘东战胜桓亮、苻宏。
B.檀袛颇得信任,多次受命代职。他随从高祖攻克京城,转战罗落,檀凭之阵亡后,奉命接管檀凭之的军队;庾悦患了重病,他又奉高祖命代替庾悦。
C.檀祗临阵不乱,巧妙退敌杀敌。司马国璠兄弟乘夜色进入广陵城,一开始他应战负伤,后让人敲响五更鼓,敌军误以为天亮而慌乱退兵,他乘机率军追杀。
D.檀祗性格豪放,喜欢转战杀敌。他被任命为竟陵太守却没有接受而投身战场,新朝建立被调进京城掌管军务,他感觉不得志,疾病发作不肯治疗而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惊起,出门将处分,贼射之,伤股,乃入。
(2)宋国始立,内外草创,禁旅王要,总司须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2 11:10: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湖字大渊,勃海蓚人也。汉太傅裒之后。祖庆,慕容垂司空。父泰,吏部尚书。湖少机敏,有器度,与兄韬俱知名于时,雅为乡人崔逞所敬异。少历显职,为散骑常侍。登国十年,垂遣其太子宝来伐也,湖言于垂曰:“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政当敦修旧好,乂宁国家,而复令太子率众远伐。且魏主雄略,兵马精强,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太子富于春秋,意果心锐。兵凶战危,难可独行。愿以深虑!”言颇切厉。垂怒,免湖官。既而宝果败于参合。宝立,乃起湖为征虏将军。宝走和龙,兄弟交争,湖见其衰乱,遂率户三千归国。太祖赐爵东阿侯。年七十卒。赠镇西将军,谥曰敬。
(节选自《魏书·高湖传》)
注:乂(yì)宁,安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B.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C.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D.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小题2】下列不属于“宝果败于参合”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A.政当敦修旧好,乂宁国家B.且魏主雄略,兵马精强
C.太子富于春秋,意果心锐D.兵凶战危,难可独行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少机敏,有器度,与兄韬俱知名于时,雅为乡人崔逞所敬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赏而不正,在乎信耳而弃目;评而不均,由于贵古而贱今。古今虽殊,其迹实同;耳目诚异,其识则。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迹同而评殊,未得以言平。平正俱翻,则情理并乱也。

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而不觉孔丘之圣;齐景公高仰管仲之谋,而不知晏婴之智;张伯松远羡仲舒之博,近遗扬子云之美。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晏婴之贤,非有减于管仲;扬子云之才,非为劣于董仲舒,然而弗贵者,岂非重古而轻今,珍远而鄙近,贵耳而贱目,崇名而毁实邪?

观俗之论,非苟欲以贵彼而贱此,饰名而挫实,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弃法以度物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悬之权衡,则毫厘之重辨矣。是以圣人知是非难明,轻重难定,遂制为法则,揆量物情。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诬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以方圆。故摹法以测物,则真伪易辨矣;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

越人臛蛇以飨秦客,秦客甘之以为鲤也,既觉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呕之,此为未知味也。赵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声,世人竞习之,后闻其非,束指而罢,此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而藏之,后知是石,捧匣而弃之,此为未识玉也。郢人为赋,托以屈子,举世而诵之,后知其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故以蛇为鲤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钟期不混其音;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猗顿不谬其真;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不以名实眩惑,不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纤芥之善,不掩萤烛之光,可谓千载一遇也。

(取材于北齐·刘昼《刘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识则 落霞与孤鹜
B.不可以方圆    士也
C.束指而罢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捧匣而弃之    我欲之梦吴越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
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人了。
B.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
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公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
C.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人们把郢赋误当作词藻优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会丧失鉴赏准则。
D.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
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价值,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表象能看出实质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篇明确指出了评赏对于辨明人情、匡正事理有重要意义。
B.第二段指出,鲁哀公等三人在辨识人才方面,都存在贵古贱今的问题。
C.第四段运用类比论证,意在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的变化,喜新厌旧。
D.作者认为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所以能赏文识人的知音千载难遇。
【小题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
②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
【小题5】要避免鉴赏品评时失实、失真,应遵循哪两个原则?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小题6】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将下面《论语》中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②《论语》这句话与本文结尾“不以名实眩惑”对“名”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 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自为。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 黄昏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 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萧统《陶渊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归,自请解职辞官归家,古代官职升降调动有一些专用词语,官职升迁有拔、擢、拜、除、任、封;官职调任有迁、徙、调、出;官职降职有罢、黜、免、谪。
B.黄昏,十二时辰之一。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
C.绶,官印,解绶去职指辞职归隐。
D.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民间在重阳节有插茱萸、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他擅长文章写作,《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繁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馈赠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五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敬弘,琅邪临沂人也。与高祖①讳同,故称字。曾祖暠,晋骠骑将军。祖胡之,司州刺史。父茂之,晋陵太守。敬弘少有清尚,起家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性恬静,乐山水,为天门太守。
敬弘妻,桓玄②姊也。敬弘之郡,玄时为荆州,遣信要令过。敬弘至巴陵,谓人曰:“灵宝见要,正当欲与其姊集聚耳,我不能为桓氏赘婿。”乃遣别船送妻往江陵。妻在桓氏,弥年不迎。山郡无事,恣其游适,累日不回,意甚好之。玄辅政及篡位,屡召不下。高祖受命,补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永初三年,转吏部尚书,常侍如故。
敬弘每被除召,即便祗奉,既到宜退,旋复解官,高祖嘉其志,不苟违也。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太祖即位,又以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元嘉三年,为尚书仆射。关署文案,初不省读。尝豫听讼,上问以疑狱,敬弘不对。上变色,问左右:“何故不以讯牒副仆射?”敬弘曰:“臣乃得讯牒读之,政自不解。”上甚不悦。六年,迁尚书令,敬弘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让侍中、特进,求减亲信之半,不许。及东归,车驾幸冶亭饯送。二十四年,薨于余杭之舍亭山,时年八十八。追赠本官。顺帝升明二年,谥为文贞公。
敬弘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桓玄谓之“弹棋八势”。所居舍亭山,林涧环周,备登临之美,时人谓之王东山。太祖尝问为政得失,敬弘对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上高其言。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太祖嘉而许之。敬弘见儿孙岁中不过一再相见,见辄克日。恢之尝请假还东定省,敬弘克日见之,至日辄不果,假日将尽,恢之乞求奉辞,敬弘呼前,既至阁,复不见。恢之于阁外拜辞,流涕而去。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二十六》,有改动)
(注)①高祖,南朝宋的开国之君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史称宋武帝(宋高祖)。②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大司马桓温之子,东晋将领、权臣,大亨元年逼晋安帝禅位于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复除庐陵王师/ 加散骑常侍/ 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
B.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 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本州中正/ 又不就
C.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
D.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名讳。封建时代对于帝王将相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王敬因与宋高祖刘裕的名相重,故只称字。
B.受命,受命于天。古代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地位,宜扬君权神受论.称他们做皇帝是顺从天意接受天命。这里指刘裕接受禅让。
C.东山,指代隐居地。东山在今浙江上虞,是东晋宰相谢安出仕前隐居的地方。这里称王敬弘为“王东山”,是赞其有宰相之才。
D.定省,指子女早晚向父母问安。《礼记》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这里指王恢之请假回来,探望问候父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敬弘少有清尚,不慕权贵。王敬弘的夫人是权臣桓玄的姐姐,王敬弘却不愿亲近桓玄桓玄辅政及篡位时多次征召他.他都拒绝了。
B.王敬弘性格恬静,淡泊官场。他钟情山水,好隐居。朝廷一再封以高官,他却屡屡推辞仅在宋朝他就有多次辞让官职的纪录。
C.王敬弘正直奋智,光明磊落。他认为朝廷为政得失的关键在于舆情,这个见解得到高的推崇;皇上问以疑狱时,他坦陈自己看不懂审讯记录。
D.王敬弘为父慈爱,但国事为重。他一年之中会多次与儿孙们相聚。但为了勉励回家探的王恢之以国事为重,他直至儿子假期将尽也忍住没见儿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灵宝见要,正当欲与其姊集聚耳,我不能为桓氏赘婿。
(2)六年,迁尚书令,敬弘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