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动合规矩。起家邵陵王法曹参军,转湘东王主簿,迁梁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百僚奔散,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景军人敬而弗之逼也。寻出居京口。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允独不行。人问其故,允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乃闭门静处,并日而食,卒免于患。侯景平后,高祖镇南徐州,以书召之,允又辞疾。永定中,侯安都为南徐州刺史,躬造其庐,以申长幼之敬。天嘉三年,征为太子庶子。高宗即位,迁黄门侍郎。五年,出为安前晋安王长史。时王尚少,未亲民务,故委允行府州事。允性敦重,未尝以荣利干怀。及晋安出镇湘州,又苦携允,允少与蔡景历善,景历子征修父党之敬,闻允将行,乃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其恬于荣势如此。至德三年,除中卫豫章王长史,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光胜将军。镇卫鄱阳王出镇会稽,允又为长史,带会稽郡丞。行经延陵季子庙,设萍藻之荐,托为异代之交,为诗以叙意,辞理清典。后主尝问蔡征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征曰:“其清虚玄远,殆不可测,至于文章,可得而言。”因诵允诗以对,后主嗟赏久之。其年拜光禄大夫。及隋师济江,允迁于关右。是时朝士至长安者,例并授官,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隋文帝义之,并厚赐钱帛。寻以疾卒于长安,时年八十四。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者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B.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C.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D.夫性命之道/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指封建时代官吏有丧,守丧尚未期满而从家中重新起用。
B.士族,东汉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形成的大姓豪族,享受政治经济特权。
C.元老,天子的老臣,也指资历声望高深的大臣。现指某一领域年长资深的人。
D.关右,地区名。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后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允身处乱世,镇定从容。侯景攻陷台城后,百官逃散萧允独自整理衣冠坐在宫坊别屋中;萧允居住在京口时寇贼纵横,他却独自留下闭门静处。
B.萧允少时知名受人敬重。萧允少年时为人所知,通达有见识行动合乎规矩;侯安都任南徐州刺史时,曾经亲自去造访他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C.萧允性情敦厚,不计得失。晋安王出京镇守湘州时坚持带萧允同去,当时萧允年事已高,蔡景历父子就劝他不要远行受苦,但萧允依然坚持前往。
D.萧允重视礼仪,坚守节操。萧允在赴任会稽郡丞时行经延陵的季子庙备办萍藻前往祭祀;隋朝建立后,按例都授以官职萧允却以年老多病推辞。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王尚少,未亲民务,故委允行府州事。
(2)后主尝问蔡征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9 11:0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②总丱(guàn):即总角。③燕寝讲堂:燕寝,闲居之处;讲堂,讲习之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B.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C.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D.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冠:婚礼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20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这里指婚冠的年龄,喻年少。
B.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文中用作仕宦的代称。
C.博士:古代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此词亦为古代学官名,又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
D.经文:古代主要指佛教等宗教典籍中的文字,下句中的“注”是对经的注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抓起,效果更好。如果错过了青春年华也不要自暴自弃,晚年学习亦可有所收获。
B.作者认为不要在无益的事情上尽力,对于弄清楚“仲尼居”是在闲居之处还是在讲习之所,纯属浪费时间。
C.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荒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而变化。作者在文章中运用衬托的手法来证明这一观点。
D.作者擅长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例子丰富而有针对性,使文章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个可。
(2)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乞伏慧,字令和,马邑鲜卑人也。慧少慷慨有大节,便弓马,好鹰犬。其兄贵和又以军功为王,一门二王,称为贵显。

②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惇于武陟,所当皆破,授大将军,赐物八百段。及平尉迥,进位柱国,赐爵西河郡公,邑三千户,物二千三百段。请以官爵让兄,朝廷不许,论者之。高祖受禅,拜曹州刺史。曹土旧俗,民多奸隐,户口簿帐恒不以实。慧下车按察,得户数万。先是,突厥屡为寇抄,慧于是严警烽燧,远为斥候,虏亦素惮其名,不入境。

③年逾七十,转荆州总管,又领潭、桂二州,总管三十一州诸军事。其俗轻剽,慧躬行朴素以矫之,风化大洽。曾见人以簺捕鱼者,出绢买而放之,其仁心如此。百姓美之,号其处曰西河公簺。

④炀帝即位,为天水太守。大业五年,征吐谷浑,郡滨西境,民苦劳役,又遇帝西巡,为道不整,献食疏薄,帝大怒,命左右斩之。见其无发,乃释,除名为民。卒于家。

(选自《隋书》,有删节)

(注)①斥候:侦察兵。②簺:用竹木编成的断水捕鱼的栏栅。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物二千三百段 (2)论者之 (3)不入境 (4)为道不整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请官爵让兄  
曾见人簺捕鱼者
B.见其无发,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出绢买放之 
貌恭不心服
D.仁心如此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慧少慷慨有大节,便弓马,好鹰犬。
(2)其俗轻剽,慧躬行朴素以矫之,风化大洽。
【小题4】根据第②段内容,分析乞伏慧的治理才能。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乞伏慧“为道不整,献食疏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