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业字巨游,广汉梓潼人也。少有志操,介特。习《鲁诗》,师博士许晃。元始中,举明经,除为郎,会王莽居摄,业以病去官,杜门不应州郡之命。太守刘咸强召之,业乃载病诣门,咸怒,出教曰:“贤者不避害,譬犹彀弩射市,薄命者先死。闻业名称,故欲与之为治,而反托疾乎?”令诣狱养病,欲杀之。客有说咸曰:“赵杀鸣犊。,孔子临河而逝。未闻求贤而胁以牢狱者也”咸乃出之,因举方正。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终莽之世。及公孙述僭号,素闻业贤,征之,欲以为博士,业固疾不起。数年,述羞不致之,乃使大鸿胪尹融持毒酒、奉诏命以劫业: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融譬旨曰:“方今天下分崩,孰知是非?而以区区之身,试于不测之渊乎!朝廷贪慕名德,旷官缺位,于今七年,四时珍御,不以忘君。宜上奉知己,下为子孙,身名俱全,不亦优乎!今数年不起,猜疑寇心,凶祸立加,非计之得者也,”业乃叹曰:“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投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业曰“丈夫断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遂饮毒而死。述闻业死,大惊,又耻有杀贤之名,乃遣使吊祠,赙赠百匹,业子犟,逃避不受。蜀平,光武下诏表其闾,《益部纪》载其高节,图画形象。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注]①彀:使劲张弓。②赵杀鸣犊:赵简子杀其大夫鸣铵。鸣犊,人名,《孔子世家》作窦鸣犊,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B.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C.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D.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来又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其实,察举各科都有经学内容,把“明经”特立一科,说明经学在汉代政治中的地位。
C.居摄,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皇后或太子、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政务。历史上“居摄”都是为篡位耍的花招,如王莽。
D.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或者超越自己本来地位的称号。如文中的公孙述于建武元年在蜀地称帝,并立国号为“成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业致力经学,政治志向明确。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拜博士许晃为老师学习《鲁诗》,最终得到社会承认,以“明经”科目被推荐,并被授予为郎官。
B.李业为人孤高,不愿追随世俗。在王莽代理朝政期间,太守刘咸强迫他出来做官,他托病推辞,实是他不愿意与刘咸之类的人同流合污,而有辱自己的名声。
C.李业刚正不屈,严守做人底线。面对公孙述授予他公侯爵位的诱惑,不为所动;面对尹融根据公孙述旨意的劝说,也不肯屈从,最终毫不畏惧地饮下毒酒而死。
D.李业节操高尚,受到光武嘉奖。公孙述在得知李业死后,怕承担杀贤者的罪名,就亲自前去吊唁祭祀。后来光武帝下诏书在他家门口建造碑坊予以表彰。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终莽之世。
(2)业曰:“丈夫断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30 11:0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辞官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②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B.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C.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D.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朝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
B.版,即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投版喻指弃官,与“解褐”意同。
C.仁义是传统道德的最高原则,本意为仁爱与正义,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传舍,供驿长、驿夫以及往来官吏休息食宿的地方,又名邮舍或驿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身正节清,胸怀大志。他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他担任清诏使,有澄清天下之志。
B.范滂弹劾权贵,毫不妥协。他因为弹劾人数过多,受到尚书的怀疑,但他不为所屈,表示自己若检举失实,甘受死刑。
C.范滂整治邪恶,举荐贤士。他代理功曹期间,撤职驱逐了一些有违孝悌、不遵仁义的人,推荐品德高尚的人,提拔贫寒之士。
D.范滂身陷党祸,以死明节。建宁二年,皇帝下诏缉捕范滂等人,吴导和郭揖的行为表明他们与范滂结党,范滂决心以死平息祸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2)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武王演字伯升,光武之长兄也。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墓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莽末,盗贼群起,南方尤甚。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遂自号柱天大将军,进围宛。后三日,破属正梁丘赐,斩首三千余。百姓日有降者,众至十余万。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

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豪杰威归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怕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示其议。伯升曰:“春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遽自尊立,为天下淮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将军张印拔剑击地曰:“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众皆从之。圣公既即位,拜伯升为大司徒,封汉信。由是豪杰失望,多不服。平林后部攻新野,不能下。新野宰登城言曰:“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及伯升军至,即开城门降。五月,伯升拔宛。六月,光武破王寻、王邑。自是兄弟威名益甚。更始君臣不自安,遂共谋诛伯升。初,李轶谄事更始贵将朱鲔等,光武深疑之,常以戒伯升曰:“此人不可复信。”不受。

伯升部将宗人刘稷,数陷陈清围,勇冠三军。时将兵击鲁阳,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见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君臣闻而心忌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伯升固争,李轶劝更始并执,即日害之。

建武十五年,追谥伯升为齐武王。

论曰:大丈夫之鼓动拔起,其志致盖远矣。若夫齐武王之破家厚士,岂游侠下客之为哉!志高虑远,祸发所忽。鸣呼!古人以蜂为戒,盖畏此也。

(节选自《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有删节)

(注)①光武:光武帝刘秀。②圣公:更始帝刘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B.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C.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D.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辰,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天干名称来记时,辰时即7~9时。
B.侯,古时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三军,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此处泛指军队。
D.“建武十五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代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伯升抱负远大。他素有复兴汉室社稷的志向,广散家财结交天下豪杰,壮大力量,为以后推翻王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刘伯升信义昭著。平林后部攻打不下新野,但新野宰表示只要有伯升信物就可归降,伯升军队到后,马上开城投降了。
C.刘伯升远见雄识。他认为刚刚打下宛城,占领区不过三百里,不能算作已经成功,一旦确立皇帝就会受到各势力的攻击。
D.刘伯升雄勇轻信。随着他拔宛城、破王旬,威名日盛。刘秀提示他要防备刘玄,但他不听,最终刘玄找借口杀害了他。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
(2)志高虑远,祸发所忽。呜呼!古人以蜂虿为戒,盖畏此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循吏卫飒

范 晔

卫飒,字子产,河内修武人也。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王莽时,仕郡历州宰。

建武二年,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郡与交州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飒下车,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

先是,含洭、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日“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流民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又耒阳县出铁石,佗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冶铸,遂招来亡命,多致奸盗。飒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五百余万。飒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视事十年,郡内清理。

二十五年,征还。光武欲以为少府,会飒被疾,不能拜起,敕以桂阳大守归家,须后诏书。居二岁,载病诣阙,自陈困笃,乃收印绶,赐钱十万,后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简注)
①建武:光武帝刘秀年号。②亭传(zhuàn):古代供文书传递和官员停留休息的处所。③佗(tuó):通“他”,别的。
(阅读指要)
本文主要记述卫飒任桂阳郡太守十年间的政绩。桂阳郡地处边境,民居深山,交通不便,民风不好,治安不靖,卫飒“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以至“郡内清理”。文章叙事简洁精当,主次详略分明,王莽朝事仅用八字轻轻带过,光武朝事则件件详明,足见其文字功力。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大司徒邓禹府(____________)   (2)庠序之教(____________)
(3)期年间,邦俗从化(____________) (4)流民还,渐成聚邑(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常佣自给 ②敕桂阳太守归家
B.①飒上起铁官 ②载病诣阙,自陈困笃,收印绶
C.①去郡远者,且千里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D.①设婚姻礼 ②徭及数家,百姓苦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B.飒下车,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
C.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D.光武欲以为少府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卫飒施政才能的一组是(   )。
①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②飒下车,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③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④飒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⑤敕以桂阳太守归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⑤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
(2)会飒被疾,不能拜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其罪。凉州刺史梁鹄欲杀正和以免其负,计未定。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日:“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鹄从之。正和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荐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至活者千余人。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恨!”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
注:滇吾,烧当羌首领滇良之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B.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C.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D.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阳,文中指汉水北岸。因为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
B.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为皇太子。
C.崩,专用于称呼帝王或王后的死,诸侯或有爵位的大臣死曰薨,大夫及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死称卒。
D.长揖,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即抱拳举过头顶鞠躬。主要用于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所施的隆重礼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勋为人正直。他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想杀死苏正和向他示好,但他认为不可。谋划杀害好人是不忠诚的,乘人之危是不仁义的。
B.盖勋誓死不屈。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他率兵救助,即使身受多处刀伤,仍然坚守不降。叛军佩服其忠义勇敢,并未加害。
C.盖勋秉公执法。他不听贵戚说情,将长安令杨党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犯罪事实全部上报,奉诏追查到底,声名震于首都。
D.盖勋刚直不阿。他为国选材,唯贤是举,坚守标准,不畏皇权,不顾三怨成府,拒绝了宠臣蹇硕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2)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曾祖父褒,成、哀间为右将军;祖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皆有名前世。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蜀郡太守张穆,丹之故吏,乃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穆闻,复驰遣使持前资物追范,范又固辞。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事博士薛汉。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融系出因病,范随而养视,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
后辟公府,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吏以闻,显宗大怒,召范入,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范叩头曰:“臣无状愚戆,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帝怒稍解,因贳之。由是显名。
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肃宗崩,范奔赴敬陵。时庐江郡掾严麟奉章吊国,俱会于路。麟乘小车,涂深马死,不能自进,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不告而去。麟事毕,不知马所归,乃缘踪访之。或谓麟曰:“故蜀郡太守廉叔度,好周人穷急,今奔国丧,独单是耳。”麟亦素闻范名,以为然,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世伏其好义。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廉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
B.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
C.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
D.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 西安古称,汉朝以后对都城辖域的称谓,所辖范围相当于都城及其附近地区。
B.服竟: 指服丧期满。旧制,长辈或平辈亲属死去后,要在一定时期内守孝表示哀悼。
C.廷尉: 古代官职名,掌管全国的军事、战争。王莽篡权时改称士﹐东汉时复称廷尉。
D.匈奴: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也称胡,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的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范少有孝行,远赴西州迎丧。其父客死他乡,十五岁时,在运回父亲灵柩途中,发生了船触石沉没的意外,如果没有人及时相救,他就淹死水中。
B.廉范不忘师恩,冒死安葬薛汉。他的老师薛汉因楚王的事情而株连被杀,薛汉的故旧门生没有人敢去探看,只有廉范不顾危险,安葬了老师的尸体。
C.廉范不畏强敌,军事才能很高。他在担任云中太守时,突遇匈奴进犯,他没有退缩也没有按惯例求援,巧妙迷惑敌人,最终获取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D.廉范周人穷急,获得一致好评。他曾经在奔赴肃宗国丧的路上,把自己骑行的马匹送给一位不相识的官员,连姓名也不曾留下,时人对他评价很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
(2)麟亦素闻范名,以为然,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