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
B.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每
B.大王必欲
C.而相如叱之
D.以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是随侍在王公贵族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东西两汉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文: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我实在害怕看见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2 05:4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含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旦日士卒    :犒赏 妇女无所  幸:宠爱 告沛公    具:详细
B.关,毋内诸侯 距:把守 安与项伯有 故:交情 秦时与臣  游:交往
C.蚤自来项王  谢:道歉  范增目项王 数:多次 不如善遇之 因:于是
D.将军与臣有  郤:隔阂  杀人如不能举:全部 遣将守关者 故:特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劳苦功高如此   ②封府库,待将军 ③今人有大功击之
B.①使工药淬之     ②而乃手共搏之。 ③常身翼蔽之
C.①贪财货 ②良曰:长臣 ③樊哙覆其盾
D.①楚左尹项伯,项羽季父也 ②今有小人之言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此天子气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此亡秦之续耳
B.①今日之事何如 ②大王来何操    ③籍何以至此
C.①良曰:长于臣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D.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毋从俱死也    ③则与一生彘肩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丞相,皇帝下面最高行政官,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
B.季父,对最小的叔叔的称谓。古代兄弟排行用伯、仲、叔、季。
C.参乘,又称“车右”。古时乘车,警卫在左,尊者在右,故称。
D.婚姻,儿女亲家。婚,是指女方的父亲;姻,是指男方的父亲。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刚愎自用,且任人惟亲。听到曹无伤密报后,他决心消灭刘邦,而项伯说攻打建有大功的刘邦不义后,他又自己想要好好招待刘邦。
B.刘邦能言善辩,且善于应变。他利用项伯来访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婚。来到鸿门,他用甜言哄骗项羽,掩盖了欲王关中的野心。
C.范增眼光锐利,但急躁易怒。他从不再贪财好色的行为中洞悉刘邦的政治野心,但刺杀不成后,说出“竖子不足与谋”的愤激讥诮之言。
D.樊哙粗犷豪放,又机智善辩。宴会上的陈辞,似乎义正辞严,实则隐瞒真相;似乎声色俱厉,暗中却抬举项羽,迎合了项羽骄横自大的心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直夜:当夜
B.左,乃陷大泽中     大泽:大河
C.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溃围:突围
D.田父曰  绐:欺骗
【小题2】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补充的省略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参加)七十余战。
B.(项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汉军)四向(围堵)。
C.汉军至,无(船)以渡(乌江)。
D.(我)不忍杀之,以(马)赐公。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
A.项王军垓下  岸土赤而B.项王乃复引兵而  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
C.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项王则D.亦足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
【小题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B.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共杀死有百八十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5】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聞,走燕王,而数破如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寒<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菌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漸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怛①而不信 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气”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薪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注释)①怛:通“粗”,粗疏,鲁莽。②超距:军中以远距离投石为戏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国被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B.荆,春秋时楚国别称。因有荆山,故称荆。也说,秦始皇父庄襄王名子楚,为避讳“楚”字,故改楚为荆。
C.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D.《史记》,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左传》合称“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计出万全,老谋深算。王翦和李信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源于前者知己知彼,考虑周到,后者年轻气盛,骄傲轻敌。
B.王翦顾全大局,公而忘私。不受秦王信任,王翦虽有情绪,但当国家需要时,他不计个人恩怨得失,义无反顾,领军攻楚。
C.王翦高瞻远瞩,为计深远。王翦洞悉君王心理,借秦王重用之机,多次索要土地财宝,使子孙后代无后顾之忧。
D.王翦审时度势,讲究策略。楚国举全国兵力来拒秦,王翦坚守不战,养精蓄锐,避敌锐气,寻得战机,最终大败荆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2)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伦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半,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叔父。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B.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
C.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此处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与陆贾会面时,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为说服尉佗,陆贾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東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止,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惟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多。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何,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B.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C.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D.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小题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我国史书还有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等体例。本文和课文《荆轲刺秦王》都是《史记》中有名的篇章。
B.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也就是成语“五音不全”中的“五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D.春秋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B.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调用军队的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C.王翦把六十万大军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赐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