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选自《史记·________》中的故事“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礼节甚(_____)②大王必欲臣(_____)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乃曰:“璧有瑕,请指示王。”B.怒发冲冠
C.相如广成传舍D.秦贪,其强
【小题5】结合上文的细节描写,对《史记》如何塑造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3 10:4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节选自《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媪:对老年妇女的敬称。
B.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欠款。
C.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阑:尽兴,畅快。
D.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与……友善,交好。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十里(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亭长”为一亭之长官。
B.本文“高祖”是指刘季,这是其庙号,应该是在其去世之后才有的称呼。
C.“箕帚妾”是谦辞。字面意思是“拿着簸箕扫帚打扫房屋的小妾”,这里是吕公欲把自己女儿嫁于刘季为妻的委婉说法。
D.“龙颜”是说刘邦有帝王之相,而不是说长得像龙的形状: “武负、王姐见其上常有龙”也是说刘邦孔武威严,而不是确指其身上有龙的幻影。
【小题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B.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C.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D.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志向不小。看到秦皇帝时,他情不自禁地发出“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的慨叹,这符合刘邦当时平民的身分,也可以说这是“布衣登基”的起点宣言。
B.刘邦狡诈无赖。他不持一钱而诈称“贺钱万”,他“好酒及色”,这些都暴露了他狡诈无赖的一面,也是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写作精神的体现。
C.吕公富有远见。吕公妻子想把女儿嫁给沛县县令,但吕公“见高祖状貌”后,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刘邦的面相,便执意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D.刘邦豁达大度。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这是他性格中的另一面,这也是他能容人、善用人的性格基础。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日“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天之云。是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舟;置杯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翼若天之云 垂:低垂
B.《齐谐》者,怪者也 志:记载
C.使使厚迎之 币:礼物
D.子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独:难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卿相,尊位
B.生物之息相吹也 衣文绣
C.则芥为舟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D.置杯则胶 以快吾志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读者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B.甲文第三段以浅水不能浮起大舟,杯水只能浮起芥草而不能浮起水杯为喻,说明巨大的鹏鸟必须凭借大风才能高飞。
C.大鹏高飞南行,是虚构的寓言,但甲文引述《齐谐》的记载来表示言出有据,具有一种相互印证、交相辉映的效果。
D.乙文写庄子为了避开政治的灾祸,不受重利尊位的诱惑,拒绝楚王的聘请,这表明庄子已经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小题4】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小题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擅长
B.上官大夫见而欲之    夺:改变
C.平其功  伐:夸耀
D.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屈平疾王听不聪也    ②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
B.①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②敏好学,不耻下问
C.①竭忠尽智事其君 ②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D.①怀王使屈原造宪令 ②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差不多,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而生出怨恨。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怀 王 以 不 知 忠 臣 之 分 故 内 惑 于 郑 袖 外 欺 于 张 仪 疏 屈 平 而 信 上 官 大 夫 令 尹 子 兰 兵 挫 地 削 亡 其 六 郡 身 客 死 于 秦 为 天 下 笑 此 不 知 人 之 祸 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出,未也 辞:辞谢。
B.沛公则车骑 置:安排。
C.从郦山下,芷阳间行   道:取道。
D.闻大王有意督之 过:责备。
【小题2】下列对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古代最高爵位名,也用来尊称长辈男子或年老的人。
B.“都尉”,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秦汉时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C.“骑”,一人一马的合称,也泛指骑马的人。
D.“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多次叩拜,表示感谢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节选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而此时刘邦在樊哙的鼓动下已经逃离了项羽的军营。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征见。孝文帝受釐,上因惑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数年怀王骑/坠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B.居数年/怀王骑/坠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C.居数年/怀王骑/坠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D.居数年怀王骑/坠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秦汉至北齐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B.“博士”在古代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也指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C.中国的“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因为吴廷尉的推荐,被文帝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B.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老先生们都无法应答,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
C.贾谊从长沙被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向他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
D.文帝又打算封贾谊为列候的时候,他多次上疏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下面指定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