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吉祥寺古梅(其一)

屈大均注

受命生南国,孤根不可移。

寒光含雨雪,元气在茅茨。

空寂无人见,芳馨只自贻。

上林松柏尽,珍重岁寒期。

(注)屈大均,明末清初人,反清志士,早年参与抗清斗争,后为避清廷迫害曾入寺削发为僧,其间,以化缘为名奔走各地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梅受天之命生于南国,便矢志不移长于南国。孤根既是孤独无依,亦是孤傲自守。
B.“芳馨只自贻”写梅花只能将芳香留给自己,诗人以梅自况,流露出孤芳自赏之意。
C.“上林松柏尽”一句喻指明朝抗清的主要力量已被清剿殆尽。“上林”指皇家园林。
D.整首诗托物言志,既紧扣古梅自身特点,又寄寓个人志趣,创造出物我融合的境界。
(2)诗中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梅生长的环境的?
(3)本诗作为一首咏物诗,借写梅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7-14 09:51: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瑞安新开学计馆叙

光绪乙未,东事甫定,中国贤士大夫始衋然有国威未振惧。于是京都及南洋皆有强学书局之举,而瑞安同人亦议于邑城卓忠毅公祠开学计馆以教邑之子弟,皆甄综术艺,培养人材,导厥,以应需,意甚盛也。夫时局之艰难,外变之环伺而沓至,斯天为之也。然人材之衰荼,学艺之不讲,朝野之间,岌焉有不可终日之虑,则人事不能无过矣。

瑞安褊小,介浙闽之间,僻处海滨,于天下形势,不足为轻重。然储材兴学,以待国家之用,而出其绪馀以泽乡里,则凡践土食毛者皆有责焉,固不容以僻远而自废也。

学计馆之开,专治算学,以为致用之本。盖古者小学六艺之一端,而造乎其微,则步天测地,制器治兵,厥用不穷。今西人所为挟其长以雄视五洲者,盖不外是。

吾乡自宋元迄明,惟忠毅精通历算,而未有传书。道咸而后,几山项先生、菊潭陈先生始研治宣城梅氏之书,以通中西之要。迩来颖伟之士,又广涉代微积之学,以究其精眇,盖彬彬盛矣。设馆以教,俾后生小子,有所津逮,以启发其智慧,群萃以广其益,积久而通于神,魁杰雄卓之材,或出于其间,尽人以胜天,而不以惰窳隳其志气,斯固贤士大夫之所乐也。至于中材谨士,志域凡近,理财习艺,以自殖其身家,则小试小效,固亦若操左契,斯又无俟于扬榷已!

(节选自孙诒让遗文《籀庼述林》卷五)

(注)①衋(xì):伤痛。②厥:杨倞注《荀子》,“厥作困”。张志聪集注《素问》,“厥,逆也”。此处指晚清走入困局。彻,应作“徹”,《说文》,“通也”。《尔雅》,“通也,达也”。③宣城梅氏:宋至清代皖南名门望族。④窳(yǔ):《玄应音义》,“懒惰也”。⑤扬榷:意指大肆说明或广泛举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其时:时令、季节
B.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C.导厥彻涂:通“途”,道路
D.以应需时:时代或某一时代的形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魁杰雄卓之材,或出于其间
B.五十步而后止
则人事不能无过矣
C.斧斤时入山林
甄综术艺
D.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中国贤士大夫始衋然有国威未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甲)文中提到了“王道”的概念,它与梁惠王施政的根本区别是在保证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实施教化,保证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B.孟子的论证过程有不完善的地方,他认为涂有饿莩能知发,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而实际上,梁惠王在第一段的陈述中已经做到了这两点,但民“不加多”。
C.孙诒让认为瑞安是个小地方,又是东南沿海的偏僻之处,对于改变晚清时局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创办学计馆也能有为国家储备人才,或能惠泽乡里的作用。
D.《瑞安新开学计馆叙》中提出的教育内容,与孟子时代所提的孝悌之义,已有很大的差别,这说明了教育随时代变迁而发展。儒家的“教化”措施,在晚清时代是不能强国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今西人所为挟其长以雄视五洲者,盖不外是。

同类题3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乓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辍天一,而别丛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

天一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干以尚也。

(删节自清汪碗《尧峰文钞·江天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
B.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
C.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
D.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是明清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学学习的人,通称生员,或在习惯上称秀才,文章中常称之为诸生。
B.“兼称”是古代称谓的一种方式,文中“金佥事公声”属于“兼称”,包括受称谓者的姓、官职及名,这与《游褒禅山记》中“长乐王回深父”格式一致。
C.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顺治二年”为年号纪年法。
D.古人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之位南向,故称居帝位为“南面”文中的“南向”不是指尊位,是指面向南方高皇帝所在方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天一奉守亲情,看重品行。他尽心侍奉母亲,抚养弟弟;同时认为读书人如没有良好品德的话,一定写不出好文章。
B.江天一安贫乐道,热爱读书。因屋瓦覆盖不全,家人热天暴露在烈日中,雨天如蛇般蜷伏,他却捧着书照常吟咏诵读。
C.江天一气节崇高,抗敌奋勇。在各州县望风归附清朝之际,他用军法团结徽州百姓,并率领他们为坚守明朝抵御清军。
D.江天一不避危难,英勇赴死。他主动报出姓名被捕后,清兵不想问他罪,他却说不被杀还会再起兵,最后接受了死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师以少骑辍天一,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大帅购天一甚急。
(2)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摄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鵷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床榻甚设;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趺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
B.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
C.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
D.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侄,又称堂侄。是指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自己的堂兄弟的儿子,晋代称为同堂侄,后代简称为堂侄。
B.康熙戊辰,是纪年方法,我国古代纪年方法可分为帝王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此处“康熙”为皇帝年号,“戊辰”为干支纪年,“戊”为地支,“辰”天干。
C.廨,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使用于汉代,常称郡廨、公廨。文中是指尼庵中住宿用的房屋,并非官府中官吏的办公场所。
D.趺坐,指佛像的坐姿。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因此修行坐禅者经常采取这种坐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极简省的文笔,塑造了性格豪爽、行侠仗义、武功高强的女剑侠形象。
B.小说开篇“神采四射”的宫妆女子“不知何许人”“去处去”倏忽而逝与后文“庵已空无人”前后呼应,凸显出剑侠的神秘。
C.著红帩头的男子横行市里,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县役某一行人。尽管防范严密,但县役某一行还是被劫走官银。
D.新城县役押送官银经过济南,因市集不安宁,客栈主人拒绝了他们的投宿,最后他们只好到离客栈西大约一里的地方投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
(2)尼高髻盛妆,衣锦绮,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告归。

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故给事中嘉善魏忠节公忤忠贤,被逮过苏。公往,与之饮酒三日,以季女许嫁其孙。忠贤闻之,甚。御史倪文焕承忠贤指劾公,遂削籍。而会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故应天巡抚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窜公姓名其中。遂遣官旗逮公。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宣旨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谓:“众怒不可犯也。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闻于朝。”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好语之。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皆答曰:“岂惟君父,二祖十宗实式冯焉。诸生奉明公教,万一异日立朝,不幸遇此等事,决当死争之。明公奈何教人谄邪?”巡按御史见诸生言切,欲解之,乃语诸生曰:“第无哗!当商所以善后者。”众方环听如堵。官旗见议久不决,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掷地有声,大呼:“囚安在?”且曰:“此魏公命,可缓邪?”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争折阑楯,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西窜,或升木登屋,或匿厕中,皆战栗乞命,曰:“魏公误我!”有死者。巡抚幕中诸将率骑卒至,或拔刃胁众。众益怒,将夺刃刃一鹭。备兵使者张孝鞭卒以徇,始稍定。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复数为温言之,众解去。或谓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节选自汪琬《周忠介公遗事》)

注解:①公廨:官署。②二祖十宗实式冯:指明太祖、成祖与仁宗、宣宗、英宗等;式冯,即“凭轼”,靠着车前横木。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忠贤闻之, 恚:愤怒
B. 宣旨公廨     比:等到
C. 姑为好语   谢:感谢
D. 复数为温言之 辟:通“譬”,解释
【小题2】下列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决当死争之   老于户牖之下
B. 当商所以善后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辄手锒铛掷地有声 哀斯墓徒有其石也
D. 众解去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甲文将“高爵显位”之人与五人作对比,假设五人保全性命与现在死后的荣耀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
B. 甲文写“四方之士”表达他们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侧面写出了五人之死重于泰山,死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体现作者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
C. 乙文周顺昌因与魏中节公相交甚厚,御史倪文焕秉承魏忠贤的旨意弹劾他,又受周起元的牵连,被官旗逮捕。
D. 乙文叙写巡抚都御史毛一鹭等假奉圣旨抓捕周顺昌,面对众人抗议,色厉内荏,反衬出民众、书生的正义感。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公往,与之饮酒三日,以季女许嫁其孙。
(2)或谓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