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吉祥寺古梅(其一)

屈大均注

受命生南国,孤根不可移。

寒光含雨雪,元气在茅茨。

空寂无人见,芳馨只自贻。

上林松柏尽,珍重岁寒期。

(注)屈大均,明末清初人,反清志士,早年参与抗清斗争,后为避清廷迫害曾入寺削发为僧,其间,以化缘为名奔走各地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梅受天之命生于南国,便矢志不移长于南国。孤根既是孤独无依,亦是孤傲自守。
B.“芳馨只自贻”写梅花只能将芳香留给自己,诗人以梅自况,流露出孤芳自赏之意。
C.“上林松柏尽”一句喻指明朝抗清的主要力量已被清剿殆尽。“上林”指皇家园林。
D.整首诗托物言志,既紧扣古梅自身特点,又寄寓个人志趣,创造出物我融合的境界。
(2)诗中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梅生长的环境的?
(3)本诗作为一首咏物诗,借写梅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7-14 09:51: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睭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B.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C.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D.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陈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 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 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
A.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潘耒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逾越职权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
C.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师承顾炎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焚书辨

清·刘大櫆

①六经之亡,非秦亡之,汉亡之也。书之焚不在于李斯,而在于项籍;及其亡也,不由于始皇帝,而由于萧何。何则?

②李斯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语,其法至于偶语《诗》、《书》者弃市。噫,亦烈□!然其所以若此者,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之自愚也。故曰:“非博士官所职,悉诣守尉杂烧之。”然则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尝烧也。迨项羽入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乃始荡为灰烬,澌灭无余。当项籍之未至于秦,咸阳之未屠,李斯虽烧之而未尽也。吾故曰: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③吾以为萧何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何则?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然萧何于秦博士所藏之书,所以传先王之道不绝如线者,独不闻其爱而惜之,收而宝之,彼固以圣人之经无关于得失存亡,所以取天下之筹策也,故熟视之若无睹耳。今夫富民遗其子孙以室庐,至其后之不肖,以至转而售之他人;彼鬻而有之者,又取其瓦甓以去,而遗其梁栋,风雨之所漂摇,虫蚁之所剥蚀,而向之室庐乃始尺寸无复留者矣。彼不肖而残毁之诚无足怪,独奈何鬻而有之,顾遗其梁栋而不知惜也。

④呜呼!方沛公之入关,盖六经绝续存亡之顷也。天下之诗书皆已亡,而惟博士官所职尚无恙,当是时,固举九鼎之重而系之一发哉!且夫圣人之经,其与秦之律令图书,其为轻重大小何如也?设使萧何能与其律令图书并收而藏之,则项羽不能烧;项羽不烧,则圣人之全经犹在也。呜呼!彼萧何者,真所谓刀笔之吏矣!

【小题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合适的一项是(   )
A.乎B.哉C.焉D.矣
【小题2】作者认为“书之焚不在于李斯”的根本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试从论证方式角度赏析第③段内容。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反复喟叹,表达了对圣人之全经不得保存的痛惜之情。
B.作者假设萧何能够并收六经,则可以使其避免被焚毁之灾。
C.作者认为沛公之入关是导致六经最终被毁的重要原因之一。
D.作者对萧何“刀笔之吏”的称谓中蕴含着不满与愤恨之情。
【小题5】简要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邵山人潜夫传

陈维崧

山人名潜,字潜夫,扬之通州人也。生即聪敏异常儿,顾授以经生家言,则恚甚,不肯读。或投诗赋古文辞,则大喜,昼夜疾读不辍。间操笔为之,则大工。山人虽名家子孙,然家实贫,性又不善治生产。妇,里中小家子也,庸奴其夫,日求去。妇既去,山人贫益甚,仅仅拾橡剉荐以自给。性卞急,与人语,稍抵牾,辄谩骂。食物多禁忌,间会食,食器中有非山人所素食者,辍叱去,不顾也。里中儿争匿笑之。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先生客之。来吴中,而与王伯谷稚登谈诗一昼夜也。居无何,山人念客游久,郁郁不得志,间一归通州。而属有世变,里门且荡析久,则转徙于皋之委巷中,而是时山人亦已老矣。山人既无妇,老又无子,仅觅一里媪给餔食。室中止数十卷书,门无牡,户无扊扅。或瞰之,则绳缚其耳。县令常馈以金,一夕为小偷胠箧,去立尽。山人怅且恨,与客语,辄诟骂不绝云。

山人于周秦两汉六朝书,无所不习,尤善《文选》。诗则工五言古诗,精籀篆,善李潮八分书。最攻字学,点画不少。著书数十万言,多为人取去,残失过半。已刻者,《州乘资》《失俪志》《邵山人诗集》,诗则冒观察为锓之粤中。

观察与范玺卿,于山人里中最相知深也。山人病且死,而给其医药者,观察之子巢民先生。死之日,经纪其后事,则长孺黄先生之力居多。

或曰:“山人性卞急,善骂。”维崧居东皋七八载,山人每过维崧,辄温语竟日。山人早过,而维崧尚卧未起也,则坐待日暆耳。然则谓山人善骂人,岂然哉!生见国家太平之盛,以一布衣为诸侯上客者,垂六十年,老而茕独以死,悲夫!

(节选自《陈迦陵文集》卷五,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中止数十卷书    庋:放置
B.则绳缚其耳 枢:门轴
C.点画不少舛  舛:不幸
D.岂然哉    信:真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潜从小聪敏异常,但不肯读儒家经典,一生没有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B.邵潜家境贫苦,却有名门子弟的习气,不愿意做农事,以致生计艰难。
C.邵潜喜欢诗文辞赋,精通《文选》,擅长古诗、书法和字学,著述颇丰。
D.作者与邵潜有过交往,他认为同乡人关于邵潜喜欢骂人的传言不可信。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妇,里中小家子也,庸奴其夫,日求去。
(2)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李将军列传》)
(3)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仲列传》)
【小题4】请简要概括邵潜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午吟

跨海远征凝愁云,误入鬼蜮高升殒。

淮旅悬涛步逡巡,岛寇吐牙势嶙峋。

半盏孤灯怜只影,一轮明月照双魂。

关山残破刁斗万家茅舍拯乾坤

(自书社出版社《六岳诗选评注》,史红点)

注方六岳,后桐城派著名诗人。甲午举人,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延为西席兼幕僚,官至浙江盐大使。其子殁于高升轮;稍后不久,孀媳因悲伤过度亦随之亡。是以有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颔联,以沉痛而愤怒的心情,抒写了1894年7月间,大清租用的运兵船高升轮被击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B.颈联、尾联以忧伤而希望的心绪,描述自己遭遇子去媳孀、孀媳亦亡的家庭重大变故,期待能摆脱这样的困境。
C.三四两句,以“江淮劲旅”对“海岛倭寇”直接点明敌我;“逡巡”对“嶙峋”信手拈来,形象说明双方态势。
D.五六两句,“半盏”对“一轮”、“孤灯”对“明月”、“只影”对“双魂”,吟之令人肝肠寸断,脊骨生凉。
E. 诗中“误入鬼蜮”,是说英国高升轮,方位判断错了,行驶到日本领海,所以才引发此后亚洲格局的重大变化。
【小题2】请赏析尾联中“冷”的含义和末句的蕴藉之处。
(1)“冷”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蕴藉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