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陈登云)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1 09:52: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注)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党果累骑来。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世宗即位,召为御史。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先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既营之以重赀,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帝不能用。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未几,竟死。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张曰韬传》)

(注)江彬;曹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统领镇军,恃宠擅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
B.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
C.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
D.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州,古时九州之一,另外八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
B.武宗为庙号,指他死后在太庙内立室奉祀,并追尊的名号。
C.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后来是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上书竭力反对;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书揭发奸臣陈恍的罪行。
B.张曰韬积板进言,指陈政弊。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弊,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C.张曰韬上书御史,赢得主动。阻止江彬党羽之后,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逢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设计保护了他。
D.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勇以对。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查而退去。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仅语。
(1)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
(2)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俊,字待用,莆田人。成化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侃直,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帝大怒,下诏狱考讯。太监怀恩力救,俊得谪姚州判官。寻以正月朔星变,帝感悟,复俊官。调湖广,以雨雪灾异上疏言时政得失,又言德安、安陆建王府,工役浩繁,财费巨万,民不堪命,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请著为例,不从。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效,悉擒贼党。王府征岁禄,率倍取于民,以俊言大减省。宁王宸濠贪暴,俊屡裁抑之,王请易琉璃瓦,俊言宜如旧。王怒,伺其过,无所得。会俊以圣节按部,遂劾奏之,停俸三月。寻以母忧归。正德四年起抚四川,眉州人刘烈倡乱,败而逃,俊绘形捕,莫能得。会保宁贼蓝廷瑞、鄢本恕、廖惠等继起,势益张,转寇巴州。猝遇之华垄,单舆抵其营,譬晓利害,贼罗拜约降。淫雨失期,复叛去,攻陷通江。俊击败之龙滩河,遣知府张敏等追败之门镇子,遂擒廖惠,本恕、廷瑞为永顺土舍彭世麟所擒。捷闻,玺书奖励。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世宗即位,起刑部尚书。会暑月经筵辍讲,举祖宗勤学故事以谏。数为帝言亲大臣,勤圣学,辨异端,节财用。朝有大政,必侃侃陈论,中外想望其风采。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获,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又明年,疾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明史•林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B.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C.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D.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事,官名,我国古代封建品级制度中的底层办事官吏。
B.母忧,母亲去世。古代官员任职期间,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
C.圣节最早起源于唐朝,后来历代皇帝及太后生日皆称为圣节。
D.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一般由翰林学士担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俊不惧权贵,嫉恶如仇。他上书请求斩杀妖僧继晓,并治罪太监梁芳,惹怒了皇上;多次抑制宁王朱宸濠,遭到宁王弹劾,被停俸三个月。
B.林俊心系百姓,为民请命。德安、安陆建造王府工程浩大,耗费钱财;王府向百姓增收岁禄,百姓不堪忍受;林俊上书力争,都得到了解决。
C.林俊胆识过人,剿贼有方。在华垄突然遇上贼人,林俊到贼营劝降了他们,因为大雨误了日期,贼人又叛乱,最后在林俊指挥下,贼寇被消灭。
D.林俊为官持正,直言敢谏。他多次劝谏皇上亲近大臣,勤于圣学,明辨异端;不按圣旨,坚持留下崔文不肯移交镇抚司,并极力向皇上谏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芜湖知县。献皇后梓宫南祔,所过繁费不赀。永明垩江岸佛舍为殿,供器饰箔金,财用大省。寻南京刑科给事中。寇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陈讲等不能御,永明偕同官论其罪。已,又劾兵部尚书张瓒黩货误国,又劾大学士严嵩及予世蕃贪污状。已,又劾兵部尚书戴金为御史巡盐时,增余盐羡银,阻坏边计。疏虽不尽行,中外惮之。出为江西参议。累云南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伊王典模恣横,永明发其恶,后竞伏辜。四十年迁刑部右侍郎。未上,改吏部,进左。寻刑部尚书。居数月,改左都御史。条上饬厉抚按六事。御史黄延聘按浙归,道湘谭,慢知县陈安。安发其装,得所携金银货币。延聘皇恐谢,乃还之。永明闻,劾廷聘。浙江参政刘应箕先为延聘论罢,见廷聘败,摭其阴事自辨。永明恶之,劾应箕,亦斥。故事,京官考满,自翰林外皆报名都察院,修庭谒礼。后吏部郎恃权,张濂废报名,陆光祖废庭谒。永明榜令遵故事,列仪节奏闻,诏诸司遵守。郎中罗良当考满,先诣永明邸,约免报名庭谒乃过院。永明怒,疏言:“此礼行百年,非臣所能损益。良轻薄无状,当罢。又卿贰大臣考满,诣吏部与堂官相见讫,即谐四司门揖,司官辄南面答揖,亦非礼,当改正。”良疏辨,夺俸。诏 礼 部 会 礼 科 议 之 奏 言 永 明 议 是 自 今 吏部 郎 其 承 旧 制 九 卿 翰 林 官 揖 四 司 当 罢 诏 可 永明素清谨。掌宪在严嵩罢后,以整饬纲维为己任。会给事中魏时亮劾,永明力求去,诏许驰驿归。明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选自《明史·张永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
B.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
C.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
D.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任命,授职;擢: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拜:授给官职。以上全指官职的升迁。罢:罢免,指停职。表示罢官的词还有黜、废等。
B.伏辜:指服罪;承担罪责而死。该词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近义词有“伏法”,即“因犯法而被处死刑”。
C.考满:明代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依此决定其升降去留。
D.掌宪:指掌管风纪法制;又是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即为都察院的长官,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永明精打细算,节俭开支。任职芜湖期间,献皇后的棺椁路过芜湖,他用石灰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箔金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
B.张永明恪尽职守,不畏强权。任职南京给事中期间,他接连弹劾山西总督樊继祖、兵部尚书张瓒、大学士严嵩及其子严世蕃等人,奏疏虽不尽行,朝廷内外都很害怕他。
C.张永明坚守正道,处事公允。浙江布政司参政刘应箕曾被黄延聘检举而免官,后来见延聘被免官,便搜集延聘的罪行为自己辩护。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应箕,将他免官。
D.张永明为官清廉,小心谨慎。张永明在严嵩罢官以后任都御史,以整顿纲纪为已任。后来给事中魏时亮弹劾他,永明于是竭力请求辞官,皇上准许他乘坐驿车返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发其装,得所携金银货币。延聘皇恐谢,乃还之。
(2)永明榜令遵故事,列仪节奏闻,诏诸司遵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敕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物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B.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C.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D.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也称表字。文中的“伯颍”的“伯”是长子之意。
B.迁,本意是指迁指移动,搬换,转变,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左迁就是降职。
C.洪武,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D.山东,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指崤山以东地区,一种指太行山以东地区。文中所指崤山以东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敕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可大,字观甫,应天人世袭南京羽林左卫千户,举万历二十九年武会试,授建昌守备。迁浙江都司金书,分守瓜洲、仪真,江洋大盗敛迹。税监鲁保死,淮抚李三才令可大录其赀。保家馈重贿,却不受。叶向高赴召过仪,见而异之,曰:“此不特良将,且良吏也”迁刘河游击,改广东高肇参将。调浙江舟山。奉命征黎,与总兵王鸣鹤用黑番为导,捣其巢,黎乃灭。舟山,宋昌国城也,居海中,有七十二墺,为浙东要害可大条上八议,皆硕画。倭犯五罩湖、白沙港、茶山、潭头,连败之,加副总兵。二年冬,白莲贼余党围莱阳,可大击破之,焚其六赀,斩伪国公二人,围遂解。京师被兵,可大入卫,守西直、广宁诸门。明年,以勤王功,升都督同知。孔有德反吴桥,东陷六城。可大急往剿,巡抚孙元化檄止之,不听。次莱州,遇元化,复为所阻,乃还镇。岁将晏,有德暮薄城。可大请击之,元化持抚议,不许。可大陈利害甚切,元化期明岁元日发兵合击。至期,元化兵不发。明日合兵战城东可大兵屡胜元化部卒皆辽人亲党多无斗志其将张焘先走可大兵亦败 寿兵半降有德,遣归为内应。元化开门纳之,可大谏,不听。夜半贼至,城遂陷。可大时守水城,抚膺大恸。解所佩印付旗鼓,遂投缉死。可大好学,能诗,孰节行,有儒将风。为南京锦衣时,欧阳晖由刑部主事滴本卫知事,尝赋诗,有“阴霏国事非”句,扬州知府刘铎书之扇,赠一僧恶铎者谮之魏忠贤,晖、铎俱被逮。可大约束旗尉,捐奉助之,卜室处其妻子。其尚义类如此。

(节选自《明史·张可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合兵战城东/可大兵屡胜/元化部卒皆辽人亲党/多无斗志/其将张熹先走/可大兵亦败
B.明日/合兵战城东/可大兵屡胜/元化部卒皆辽人/亲党多/无斗志/其将张熹先走/可大兵亦败
C.明日合兵/战城东/可大兵屡胜元化/部卒皆辽人/亲党多/无斗志/其将张熹先走/可大兵亦败
D.明日/合兵战城东/可大兵屡胜/元化部卒皆辽人/亲党多无斗志/其将张熹先走/可大兵亦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林:汉代起设的禁卫军,其意为国之羽翼如林之盛,为皇帝之护卫。
B.勤王:指在古代君主制国家中,国君或皇帝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
C.元日,古代指农历正月十五,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传说始于尧舜禹的舜时期。
D.旗鼓:旗乎和鼓乎,古时战争中旗乎举旗,指引进攻方向;鼓乎击鼓,鼓舞进攻士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可大秉公执法,正直无私。淮抚李三才让张可大登记鲁保家的财产,鲁保的家人重金贿赂张可大,但他坚决推辞不接受。
B.张可大战功显赫,屡得提拔。奉命征黎,将其剿灭;舟山伐楼,接连取胜;白莲余党,皆被其灭。因此被加副总兵,升都督同知。
C.张可大识机忠谏,含恨自编。讨伐孔有德遭兵败时,可大谏言拒收败兵归队,不被元化采纳,归队败兵果为内应,可大含恨自编
D.张可大不畏权贵,重情仗义。当欧阳晖和刘铎因一句诗受魏忠贤迫害而下狱,张可大捐出官傣帮助他们,照顾他们的妻子儿女。
【小题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将晏,有德暮薄城。可大请击之,元化持抚议,不许。
(2)可大好学,能诗,敦节行,有儒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