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赵方之子。少与兄范俱有志事功,方器之,聘郑清之、全子才为之师。每闻警报,葵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一日,方赏将士,恩不偿劳,军欲为变。葵时十二三,觉之,亟呼曰:“此朝廷赐也,本司别有赏赍。”军心赖一言而定,人服其机警。

嘉定十年,金兵犯襄阳,围枣阳。方帅范、葵往战,败走之。十三年方遣葵及都统扈再兴攻金人至高头。高头,金人必守之处也,出劲兵拒战,葵率先锋奋击,再兴继进歼之。翼日,葵麾军进击,金兵亦大出合战,葵大破之。十四年,金人犯蕲州,葵帅精骑赴敌,再兴从之,大捷,斩首万余。金人闭门不出。范曰:“金人必复谋夜战以幸胜。”乃预备大鼓,令军中闻叠鼓声始动。未几,金兵稍下山,范叠鼓麾军突斗,葵继进,复相持至夜分。范、葵急会将校,选死士数千,黎明四面奋击,唤声撼山谷。金人走,乘胜逐北,斩首数千,拔所掠子女万余。后方卒,嘉定十五年,起复直秘阁、通判庐州,进大理司直、淮西安抚参议官。

十七年,淮东制置使许国葵议兵。葵至曰:“君侯欲图贼,而坐贼阱中,悔已无及,惟有重帐前置兵,犹足制之尔。”国曰:“兵不能集,集不能精,奈何?”曰:“葵请视两路之兵,别其精锐,君侯留三万帐前,贼不敢动矣。”国曰:“不若集淮兵来阅,而君董之,既足示众,亦可选锐。”葵曰:“有兵之郡,必当冲要也,守将岂可空壁以从制置使命耶?必匿其强壮,遣老弱以备数。”国不听,卒败。

绍定二年,葵母疾,谒告省侍不得,刲股杂药以寄之。母卒,葵求解官,不许,不得已,卒哭复视事。方是时,李全造舟益急,葵复致书史弥远,又言于朝。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已而,全攻扬州东门,葵亲出搏战,数战皆捷。

绍定六年,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咸淳元年,乞致仕。特授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赠太傅,忠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
B.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
C.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
D.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葵,字南仲”。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明清时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做官),也可泛指一般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文中赵葵被起复属于后者。
C.檄,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重要的文书,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之一。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称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或贬抑的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葵小小年纪就表现出其机警灵敏。有一次他父亲奖赏部属不当,引起军队骚乱时,他急中生智,一句话化解危机,稳定了军心。
B.赵葵是一位身先士卒、英勇善战的将领。嘉定十三年、十四年,当金兵进犯时,赵葵都率先带领士兵奋勇出击,并大败金兵。
C.赵葵有军事谋略。淮东制置使许国邀请赵奎商议对付贼寇的办法,赵葵分析军情精准,设计应敌方略,然而许国不用其谋,大败。
D.赵葵有孝心。赵葵的母亲患病,他请假探视未被批准,于是,他割下大腿的肉杂入药中寄送给母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走,乘胜逐北,斩首数千级,拔所掠子女万余。
(2)有兵之郡,必当冲要也,守将岂可空壁以从制置使命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4 06:0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度使官。天福中,父希尧任棣州刺史,思恭解官侍养,奉章入贡,改国子四门博士,赐绯。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隐帝时,蝗,诏遍祈山川。思恭上言:“赦过宥罪,议狱缓刑,苟狱讼平允,则灾害不生。望令诸州速决重刑,无致淹滥,必召和气。”从之。周显德中,定滨州田赋,世宗嘉之,赐金紫。丁外艰,服阕,拜左司员外郎。
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思恭曰:“臣奉诏而往,必能治之。”帝壮之。思恭下车,矫继业之失,绥抚夷落,访求民病,悉条奏免之。俄而回鹘入贡,路出灵州,交易于市,思恭遣吏市硇砂,吏争直,与之竞。思恭释吏,械其使,数日贳之。使还诉其主,复遣使赍牒诣灵州问故,思恭理屈不报。自是数年,回鹘不复朝贡。
久之,迁右谏议大夫、知扬州。朝廷方经略江表,命思恭兼沿江巡检。每出巡,委州事于通判,以牌印、鼓角、金钲自随。驿书自京师来者,令赍至其所,事多稽滞。雍熙元年,南郊毕,再为右谏议大夫。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
B.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
C.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
D.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又称恩荫、荫补,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待遇的一种选官制度。
B.州,地方行政区划名,所辖地区大小历代不同。宋代诸州直辖于中央,长官为知州。
C.丁艰即遭逢父母丧事。外艰指父丧或长房长孙守祖父之丧,而内艰指的是遭妻丧。
D.南郊多指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有圆丘来祭天的地方,也可指帝王祭天的大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思恭孝顺明理。为了能够奉养亲人,他曾辞去镇国军节度使官一职;当军士们喧噪着想让他担任州帅时,他能够讲明祸福,并予以拒绝。
B.段思恭长于政事。他巧妙地将蝗灾与刑罚联系起来,提出了化解灾害的建议;他对滨州田赋的有关量定获得了周世宗的认可,并得到了相应奖赏。
C.段思恭果敢多智。他临危不乱,阻止了欲临阵脱逃的刺史;彭山一役,当军士观望时,他假托诏令,用上供钱帛厚赏军士,激发斗志,大败贼军。
D.段思恭妄为专权。他随意地扣押回鹘使臣,影响了宋与回鹘的正常交往;兼任沿江巡检出巡时,他将州事交给通判,自己却把牌印鼓角等随身带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恭下车,矫继业之失,绥抚夷落,访求民病,悉条奏免之。
(2)驿书自京师来者,令赍至其所,事多稽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濠守给士卒廩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转运使檄抃摄治之,州以无事。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吴充等相继被逐,抃言其故,悉召还。吕溱等既出守,欧阳修等求郡。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伤之者众矣。”修等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出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召见,劳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为朕行乎? ”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 ”
既至蜀,治益尚宽。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抃不畀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薨年七十七,谥曰清献。
(选自《宋史•赵抃传》,有删改)
(注)度牒:旧时官府发给僧尼的证明身份的文件,也叫“戒牒”。凡有牒的僧尼可免地税、徭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B.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C.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D.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担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因他的仗义执言,被贬的吴充、欧阳修等人才得以被召回朝廷。
B.赵抃匹马到蜀地任职,随身携带的仅有一把琴、一只鹤;蜀地地处偏远,官场风气不正,赵抃以身作则,改变了蜀地官场风气。
C.赵抃仁心宅厚,曾采取措施使在岭南做官的人死后能归葬故乡;有百姓私作僧尼的度牒,被人以谋反罪上告,他予以从宽处理。
D.赵抃深得神宗信任,他从成都回朝后,神宗打破惯例,任命他掌管谏院,尽管这一做法让大臣感到疑惑,但神宗并未收回成命。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⑵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初举《五经》,延试日,召升殿讲《师》、《比》二卦,又问以群经发题,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经》及第。明年,召为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真宗即位,改司勋郎中,俄知审刑院。咸平初,改国子祭酒。景德二年夏,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喜曰:。“国家虽尚儒术,非四方无事,何以及此!”先是印书所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亦厌其寥落。昺居近职,常多召对,一日从容与上语及宫邸旧僚,叹其沦丧殆尽,唯昺独存。翌日,赐白金千两,且诏其妻至宫庭,赐以冠帔。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自陈曹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田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即超拜工部尚书、知曹州、职如故。大中祥符初,上东封泰山,昺表曹州民请车驾经由本州,仍令济阴令王范部送父老诣阙,优诏答之。礼毕,进位礼部尚书。三年,被病请告,诏太医诊视。六月,上亲临问疾,赐名药一奁、白金器千两、缯彩千匹。国朝故事,非宗戚将相,无省疾临丧之礼,特有加于昺者,以恩旧故也。逾月卒,年七十九,初,雍熙中,昺撰《礼选》二十卷献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观之甚悦,因问卫绍钦曰:“昺为诸王讲说,曾及此乎?”绍钦曰:“诸王常时访昺经义,昺每至发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复陈之。”太宗益喜。
(节选自《宋史.邢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印书所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亦厌其寥落
B.先是/印书所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亦厌其寥落
C.先是/印书所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亦厌其寥落。
D.先是/印书所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亦厌其寥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廷试,也称殿试,指科举时代在朝廷上举行的由皇帝亲自策问的考试。
B.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工部,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为掌管营造工程和土地赋税的机关。
D.诣阙,到朝廷去。文中指邢昺派官吏组织乡里父老向皇上表达请驾心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邢昺通晓经书,学识渊博。参加五经进士考试时,他在朝廷上讲解《易经》中的封象,解读经书内容,阐发语句内涵。
B.邢昺熟知业务,应答得体。担任国子祭酒时,皇上询问经版数量,他详细回答,并适时赞美当今时代,让皇上很满意。
C.邢昺深受赏识,备享荣耀。他为官常被召对,多次受到提拔赏赐,皇上曾感叹除了邢昺,其他旧僚道德几乎已经完全败坏。
D.邢昺精于讲学,教导有方。诸位皇子时常向他询问有关经义的问题,每当阐发君臣父子之道时,他一定会反复谈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昺以赢老艰于趋步,自陈曹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田里,侯明年郊祀还朝。
(2)国朝故事,非宗威将相,无省疾临丧之礼,特有加于昺者,以恩旧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