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应节,字子和,濰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井陉兵备副使,兼辖三关。四十三年以山西右参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母丧归。隆庆元年起抚河南。俺答寇石州,山西骚动,诏应节赴援。已,寇退。会顺天巡抚耿随卿坐杀平民充首功逮治,改应节代之。建议永平西门抵海口距天津止五百里,可通漕,请募民习海道者赴天津领运,同运官出海达永平。部议以漕卒冒险不便,发山东、河南粟十万石储天津,令永平官民自运焉。四年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奏罢永平、密云、霸州采矿。又因御史傅孟春言,议诸镇积贮,当计岁丰歉。常时以折色便军,可以积粟;凶岁以本色济荒,可以积银。又明年建议通漕密云,上疏曰:“闻通仓粟多红朽。若漕五万石于密云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留给京军则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报可。给事中陈渠以蓟镇多虚伍,请核兵省饷。应节上疏曰:“本镇西起镇边,东抵山海,因地制兵,非三十万不可。今主、客兵不过十三万而已。以今上计,发精兵二十余万,恢复大宁,控制外边,俾畿辅肩背益厚,宣、辽声援相通,国有重关,庭无近寇,此万年之利也。”部议行所司清军,而补兵之说卒不行。万历元年进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如故。进南京工部尚书,召为戎政尚书,改刑部。锦衣冯邦宁者,太监保从子,道遇不引避,应节叱下之,保不悦。会云南参政罗汝芳奉表至京,应节出郭与谈禅,保党疏论之,遂偕汝芳劾罢。卒,太子少保。

(节选自《明史刘应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漕五万石于密云/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留给京军/则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
B.若漕五万石/于密云/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留给京军/则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
C.若漕五万石于密云/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留给京军/则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
D.若漕五万石/于密云/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留给京军/则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掌管全国土地、工程、科举、户籍、赋税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最高机构。
B.巡抚,又称抚台,为地方军政大员,明代始置,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
C.锦衣,即锦衣卫,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也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D.赠,古代帝王赐给已死的官吏官爵或荣誉称号,也会赐给官吏死去的亲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应节颇受重用。山西因俺答入侵而发生骚乱,他被派去救援,成功击退敌寇;入仕以来,历任户部、兵部、工部、刑部,巡抚辽东、河南、顺天。
B.刘应节恪尽职守。他分析地理条件,建议永平、天津之间通漕运,让平民协助运粮官运粮到永平,不被允许;之后他又分析仓库储粮情况,建议密云通漕运,得到允许。
C.刘应节眼光长远。给事中陈渠请求核查蓟镇兵丁,减免军饷,刘应节向朝廷上奏章,认为蓟镇守兵过少,建议再增精兵二十万,增强京城地区的防守。
D.刘应节不畏权贵。他路遇太监冯保的侄子冯邦宁,不仅不愿意退避,反而斥责了冯邦宁,得罪了冯保,所以之后因与云南参政罗汝芳相会被弹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会顺天巡抚耿随卿坐杀平民充首功逮治,改应节代之。
⑵又因御史傅孟春言,议诸镇积贮,当计岁丰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8 09:44: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朱元璋)还应天,论功行賞。先是,太祖教安丰,刘基不听。至是谓基曰:“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虛直捣应天,大事去矣。乃顿兵南昌,不亡何待。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二十六年夏四月甲子,如濠州省墓,置守二十家,赐故人汪文、刘英乘帛。置酒召父老饮,极欢,曰;“吾去乡土有余年墾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考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者教子弟芹弟力田毋远意滨淮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

秋八月庚戍,改筑应天城,作新宫钟山之阳。辛亥,命徐达为大将军,常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椋,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既而召问达、遇春,用兵当何先。遇春欲直捣平江。太祖曰:“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为士诚臂指,平江穷蹙,两人悉力赴援,难以取胜。不若先攻湖州,使疲于奔命。羽翼既披,平江势孤,立破矣。”甲戌,败张天骐于湖州,士诚亲率兵来援,复败之于皂林。

二十七年冬十月申,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恶道梟张猜忌,元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遇春对曰:“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勢也。”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固、悬军深入,墳蚋不煎,拔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蕃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提,元都勢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诸将皆曰善。

(节选自《明史·太祖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去乡十有余年/艰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老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老幸教子弟孝弟力田/毋远贾/滨淮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
B.吾去乡十有余年/艰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老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老幸教子弟孝弟力田/毋远贾/滨淮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
C.吾去乡十有余年/艰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老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老幸教子弟孝弟力田/毋远贾/滨淮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
D.吾去乡十有余年/艰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老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老幸教子弟孝弟力田/毋远贾/滨准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本意是指向帝王陈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义是在帝王做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文中用的是本义。
B.冢,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本义指的是高而大的坟。文中所说的“受冢”指的是指守基者。
C.庚,天干之一,天干共10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文中所说的庚戌是八月的庚戌日,即八月初一。
D.祚,本意是指福,赐福,还指保佑,也指帝位。文中所说的“元祚将亡”意思是元朝的皇位将要失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元璋颇为自信。在安丰之行后,对于陈友谅屯兵行为有客观评价,陈友谅失败后,又对夺取天下很有信心。
B.朱元璋思慕乡土。他离乡十几年后,回乡扫墓,还给故友汪文、刘英赠送粮食和布帛。并与父老兄弟欢聚一堂。
C.朱元璋礼贤下士。在讨伐张士诚的时候,先让下属徐达、常遇春发表意见,然后自己再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给出自己的意见。
D.朱元璋深谋远虑。攻取元都的时候,提出先取山东,再撤除他们的屏蔽、外蔽等谋略,再全力攻打元都。众将都赞同。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
(2)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天和,字养和,麻城人。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刘瑾黜御史十八人,改他曹二十四人补之,天和与焉。出按陕西。镇守中官廖堂奉诏办食御物于兰州,天和谓非所部,辞不往。堂奏天和拒命,诏逮之。部民哭送者万人。屡迁湖州知府,多惠政。嘉靖初,以右佥都御史督甘肃屯政。请以肃州丁壮于近边耕牧且推行于诸边寻奏当兴革者十事田利大兴又请撤镇守中官及罢为民患者三十余事帝皆从之。洮、岷番四十二族蠢动,天和诛不顺命者。又讨平湖店大盗及汉中妖贼,进右副都御史。母忧,服阕以故官总理河道。黄河南徙,历济、徐皆旁溢。天和疏汴河,疏山东七十二泉,自凫、尼诸山达南旺河,浚其下流。役夫二万,不三月讫工。加工部右侍郎。故事,河南八府岁役民治河,不赴役者人出银三两。天和因岁饥,请尽蠲旁河受役者课,远河未役者半之。诏可。十五年改兵部左侍郎,总制三边军务。兵车皆双轮,用二十人,遇险即困,又行迟不适于用。天和请仿前总督秦纮独轮车,上置炮枪斧戟,厢前树狻猊牌,左右虎盾,连二车可蔽三四十人。一人挽之,推且翼者各二人。战则护骑士其中,敌远则施火器,稍近发弓弩,又近乃出短兵,敌走则骑兵追。复制随车小帐,令士不露宿。又毒弩矢,修边墙濠堑。皆从之。迁南京户部尚书,言官论天和衰老,遂乞休归。家居三年卒。赠少保,庄襄。天和初举进士,刘瑾欲与叙宗姓,谢不往。晚年内召,陶仲文以刺迎,称戚属。天和返其刺曰:“误矣,吾中外姻连无是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请以肃州丁壮于近边耕/牧且推行于诸边/寻奏当兴革者十事/田利大兴/又请撤镇守中官/及罢为民患者三十余事/帝皆从之/
B.请以肃州丁壮于近边耕牧/且推行于诸边/寻奏当兴革者十事/田利大兴/又请撤镇守中官及罢为民患者三十/余事帝/皆从之/
C.请以肃州丁壮于近边耕/牧且推行于诸边/寻奏当兴革者十事/田利大兴/又请撤镇守中官及罢为民患者三十/余事帝/皆从之/
D.请以肃州丁壮于近边耕牧/且推行于诸边/寻奏当兴革者十事/田利大兴/又请撤镇守中官及罢为民患者三十余事/帝皆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官,即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
B.服阙,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守孝期满叫服阙。
C.户部尚书,户部最高级的长官,掌管户口、税收,统筹国家经费等。
D.谥,即谥号,是古代大臣死后,由朝廷根据其事迹品行追封的封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天和正直不阿,不愿拉帮结派。他拒绝了廖堂的非分请求,甚至因此而被捕;刘瑾想和他叙宗姓,拉关系,他拒绝没去。
B.刘天和善于治水,成绩卓有成效。黄河改道后,大水泛滥,他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全面主持治理,不到三个月就胜利竣工。
C.刘天和关注民生, 甘心为民奉献。在做溯州知府时,他推行德政;治河时,面对灾情,他为民请命,并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D.刘天和勇于创新,积极改进军备,针对双轮兵车的缺点,他研发了独轮车,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又制造随车小帐、毒弓箭。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瑾黜御史十八人,改他曹二十四人补之,天和与焉。
(2)天和因岁饥,请尽蠲旁河受役者课,远河未役者半之。诏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士隆,字仲修,安阳人。弘治八年举乡试,入太学。与同县崔铣及寇天叙、马卿、吕柟辈相砥砺,以学行闻。十八年成进士,授广信推官。正德六年,入为御史。巡盐河东,劾去贪污运使刘愉。建正学书院,兴起文教。九年,乾清宫灾,上疏曰:“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致民困盗起,财尽兵疲。祸机潜蓄,恐大命难保。”不报。出按凤阳。织造中官史宣列黄梃二于驺前,号为“赐棍”,每以抶人,有至死者,自都御史以下莫敢问,士隆劾奏之。又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宁怒,令凤鸣女告士隆、完治狱偏枉。遂下诏狱,谪士隆晋州判官。久之,知州。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筑堰溉田千顷,民利之。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张士隆传》)
(注)①梃:棍棒。②驺:骑马驾车的随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
B.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
C.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
D.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为年号,中国古代一般采用帝王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等,文中“正德”亦为年号。
B.“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唐朝始设进士。元、明、清殿试及第者统称为进士,分为三甲。
C.“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皇帝亲军,明成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巡察、缉捕和刑狱。
D.“擢”,一般指选拔、提升官职之意。本文中的“谪”“出”等都与官职变动有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士隆弘治八年乡试中举,和崔铣、寇天叙、马卿、吕柟等人交往,以学问和品行闻名,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
B.张士隆性情耿直不阿,多次弹劾不法官吏,河东盐运使刘愉贪污、织造宦官史宣滥杀无辜、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利,都因张士隆的弹劾上奏而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C.因弹劾廖铠一事,张士隆得罪了钱宁,钱宁趁着张士隆调查薛凤鸣案的机会,让薛凤鸣的女儿状告张士隆审案不公,张士隆被下诏狱并贬官。
D.世宗即位后,张士隆官复原职,并出任陕西副使,做了一些有利百姓的实事,如肃清盗匪、修筑堤堰灌溉田地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2)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遨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自讨之,自旦及暮不下,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感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B.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C.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D.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纬之学,指的是象数谶纬之类的学问,古人研究星象经纬等的天文现象,也研究谶纬ト象吉凶预兆等。谶纬属于儒家文化的神学内容。
B.江西,元代指江西行中书省,为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江西”或“江西省”,辖境与今天的江西省范围多有不同
C.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设都御史、副都御史,行使监察职责,也有似反腐机构。
D.顿首,古时的一种最重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及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以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臣子上朝见君王时所用的拜礼,拜师礼、拜祖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善于谋略,明太祖多用其策,龙兴守将胡美意欲投降后要求不解散旧部,用钱财买通关节,对此太祖很不高兴,刘基暗地踢了床榻提醒,太祖终于答应。
B.当太祖询问继任宰相人选时,刘基提出了一些见解,评论胡惟庸时用一比喻,就像驾车时可能掀翻车辕一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暗示不可用。
C.刘基与李善长有些构怨,但在太祖责罚李善长时,刘基为他说好话,用大柱木喻之,而把自己比喻为小木柱。
D.胡惟庸拿刘基家乡的一块地做文章,唆使一些官员在太祖面前诋毁攻讦刘基,皇上虽然没有罪怪,但心存芥蒂,停了他的俸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2)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