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朱元璋)还应天,论功行賞。先是,太祖教安丰,刘基不听。至是谓基曰:“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虛直捣应天,大事去矣。乃顿兵南昌,不亡何待。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二十六年夏四月甲子,如濠州省墓,置守二十家,赐故人汪文、刘英乘帛。置酒召父老饮,极欢,曰;“吾去乡土有余年墾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考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者教子弟芹弟力田毋远意滨淮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

秋八月庚戍,改筑应天城,作新宫钟山之阳。辛亥,命徐达为大将军,常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椋,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既而召问达、遇春,用兵当何先。遇春欲直捣平江。太祖曰:“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为士诚臂指,平江穷蹙,两人悉力赴援,难以取胜。不若先攻湖州,使疲于奔命。羽翼既披,平江势孤,立破矣。”甲戌,败张天骐于湖州,士诚亲率兵来援,复败之于皂林。

二十七年冬十月申,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恶道梟张猜忌,元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遇春对曰:“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勢也。”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固、悬军深入,墳蚋不煎,拔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蕃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提,元都勢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诸将皆曰善。

(节选自《明史·太祖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去乡十有余年/艰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老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老幸教子弟孝弟力田/毋远贾/滨淮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
B.吾去乡十有余年/艰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老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老幸教子弟孝弟力田/毋远贾/滨淮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
C.吾去乡十有余年/艰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老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老幸教子弟孝弟力田/毋远贾/滨淮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
D.吾去乡十有余年/艰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老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老幸教子弟孝弟力田/毋远贾/滨准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本意是指向帝王陈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义是在帝王做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文中用的是本义。
B.冢,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本义指的是高而大的坟。文中所说的“受冢”指的是指守基者。
C.庚,天干之一,天干共10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文中所说的庚戌是八月的庚戌日,即八月初一。
D.祚,本意是指福,赐福,还指保佑,也指帝位。文中所说的“元祚将亡”意思是元朝的皇位将要失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元璋颇为自信。在安丰之行后,对于陈友谅屯兵行为有客观评价,陈友谅失败后,又对夺取天下很有信心。
B.朱元璋思慕乡土。他离乡十几年后,回乡扫墓,还给故友汪文、刘英赠送粮食和布帛。并与父老兄弟欢聚一堂。
C.朱元璋礼贤下士。在讨伐张士诚的时候,先让下属徐达、常遇春发表意见,然后自己再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给出自己的意见。
D.朱元璋深谋远虑。攻取元都的时候,提出先取山东,再撤除他们的屏蔽、外蔽等谋略,再全力攻打元都。众将都赞同。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
(2)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2 10: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

成化八年,擢御史。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出知松江府。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忧归,起知平阳。

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黄河为患,民多流移。莹巡振,全活甚众。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

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还进本部尚书。武宗践阼,致仕归。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莹素贫,至是益窘。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B.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C.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D.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
C.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
D.践阼,阼,为古代庙堂前东西两阶,主位在东,称阼阶。践阼,走上阼阶主位。比喻登上帝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百姓得以保全。
B.樊莹为官清廉,拒绝他人馈赠。樊莹虽家境清贫,但在出使蜀地时,拒绝当地人的馈赠,当地土司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
C.樊莹为官严正,弹劾不称职者。景东、宜良、曲靖、贵州发生灾异之事,樊莹奉命巡视,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
D.樊莹为人真诚,注重言传身教。农忙时节,樊莹让子孙抬着自己行走于田间,以此来告诉子孙要习惯于劳动,后人都遵循教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②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去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党果累骑来。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世宗即位,召为御史。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帝不能用。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未几,竟死。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张曰韬传》)

注江彬:曾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统领镇军,恃宠擅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B.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C.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D.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其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并承担缉捕盗贼等职责。
B.父老,古代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年岁大德望高的人担任,有时也用作老年人的尊称。
C.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D.先,古代用以尊称已故之人,如“先考”“先妣”分别是对已故父母的尊称。文中“先”指先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弱以对。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变而退去。
B.张曰韬积极进言,指陈政弊。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弊,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C.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上书竭力反对;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书揭发奸臣陈洸的罪行。
D.张曰韬上书御史,赢得主动。阻止江彬党羽之后,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逢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设计保护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
(2)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薄,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阀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B.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C.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D.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C.“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D.“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召除去丧服,出任官职。荆州知府刘永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豫择吏看重家庭出身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勤谨宽厚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宁,字志道。正统末,自以舍人从军有功,为锦衣千户。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柴沟堡。成化初,充大同游击将军。寇入犯,与同官秦杰等御之小龙州涧,擒其右丞把秃等十一人。改督宣府操练,移延绥。地逼河套,寇数入掠孤山堡。宁提孤军奋击之,三战皆捷,寇渡河走。明年复以三千骑入沙河墩,与总兵官房能御之。寇退,复掠康家岔。宁出塞百五十里,追与战,获马牛羊千余而还。时能守延绥,无将略,巡抚王锐请济师。诏大同巡抚王越帅众赴,越遣宁出西路。破敌黎家涧,进都指挥同知。朝廷以阿罗出复入河套,频扰边,命越与朱永御,而以宁才,擢都督佥事,佩靖虏副将军印,代能充总兵官。宁起世胄,不十年至大将,父友多隶部下,亦不以为骤。逾月,寇大入,永遣宁及游击孙钺御之。至波罗堡,相持三日夜,寇乃解去。亡失多,宁以力战得出,卒被赏。至冬,贼入安边,宁追击有功。七年又与诸将孙钺、祝雄等败寇于泥忽都河,玺书褒奖。迤北开元王把哈孛罗屡欲降,内惧朝廷见罪,外畏阿罗出仇之,彷徨不决。宁请抚慰以固其心,卒降之。明年,参将钱亮败绩于师婆涧,士卒死者十三四,宁与越等俱被劾。帝不罪。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又明年,寇入榆啉涧,与巡抚余子俊败之。进署都督同知。与子俊筑边墙,增营堡,寇患少衰。弘治中,用荐署都指挥使,分领操练。十一年十二月卒。赠都督佥事。宁束发从军,大小百十余战,身被二十七创。性沉毅,守官廉,待士有恩,不屑干进。

(节选自《明史·列传六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
B.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
C.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
D.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佥事,官名,宋代为各州府的幕僚。金、元、明仍沿用,唯职掌有别,至清代渐废除。
B.河套,指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的汉族地区。
C.玺书,原指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在文中指皇帝用来褒奖许宁等人功绩的诏书。
D.束发,即系结头发。古代男孩女孩均在15岁时将头发束为一髻,以为成童之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宁战功卓著,多次升迁。他以舍人的身份征战有功,任锦衣千户;在黎家涧之战后,升为都指挥同知;弘治年间,因战功被授予都指挥使,分管操练。
B.许宁作战骁勇,屡次克敌。在孤山堡,他率孤军抗击,三战皆胜;在波罗堡,伤亡惨重,他以死战得以脱身;在延绥,他率镇兵与敌人死战,使敌寇不能得逞。
C.许宁审时度势,善于安抚。在迤北开元王把哈孛罗投降过程中,他请求抚慰把哈孛罗,消除了其内心的忧虑,坚定把哈孛罗投降的决心,终于使之投降。
D.许宁统兵有方,赢得肯定。他居官廉洁,善待士兵,他父亲的朋友都肯定他的战功,认为他名副其实;参将钱亮在师婆涧战败,他被弹劾,皇帝也没有问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起世胄,不十年至大将,父友多隶部下,亦不以为骤。
(2)迤北开元王把哈孛罗屡欲降,内惧朝廷见罪,外畏阿罗出仇之,彷徨不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德完,字子醇,广安人。万历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兵科给事中。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石星为本兵,德完上十议以规时,帝纳之。已,请裁李成梁父子权,劾褫黔国公沐昌祚冠服,罢巡抚朱孟震、贾待问、郭四维、少卿杨四知、赵卿。又发广东总督刘继文、总兵官李栋等冒功罪。半岁章数十上,率军国大计。累迁户科都给事中。倭寇久躏朝鲜,再议封贡。德完言:“封则必贡,贡则必市,是沈惟敬误经略,经略误总督,总督误本兵,本兵误朝廷也。”后封果不成。德完寻以疾归。二十八年,起任工科。极陈四川采木、榷税及播州用兵之患。又言三殿未营,不宜复兴玄殿、龙舟之役。皆不报。已,劾湖广税使陈奉四大罪。再疏极论,谓奉必激变。奉果为楚人所攻,仅以身免。寻因祷雨言:“愿尽撤矿税之使,释逮系之臣,省愆赎过,用弭灾变。”不报。已,极陈国计匮乏,因请减织造,止营建,亟完殿工,停买珠宝,慎重采办,大发内帑,语极切至。帝亦不省。

时帝宠郑贵妃,疏皇后及皇长子。皇长子生母王恭妃几殆,而皇后亦多疾。左右多窃意后,贵妃即正中官位,其子为太子。中允黄辉,皇长子讲官也,从内侍微探得其状,谓德完日:“此国家大事,旦夕不测,书之史册,谓朝廷无人。”德完乃属辉具草。疏入,帝震怒,立下诏狱拷讯。

尚书李戴、御史周盘等连疏论救。忤旨,切责,御史夺俸有差。大学士沈一贯力疾草奏为德完解,帝亦不释。旋廷杖百,除其名。光宗立,召为太常少卿。俄擢左佥都御史。

初,德完直声震天下。及居大僚,持论每与邹元标等异。杨镐、李如桢丧师论死,廷臣急欲诛之。德完乃上疏请酌公论,或遣戍立功,或即时正辟,设两途以俟帝宽之。疏出,果宽镐等。德完寻进户部右侍郎。给事中朱钦相、倪思辉言事获罪,疏救之。明年,迁左。亡何卒官。

(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臣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B.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臣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C.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臣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D.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臣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兵,兵部尚书的别名,六部尚书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的军事。
B.累迁,多次升迁,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C.内帑,指皇帝、皇室的私财、私产,也指国库的钱财,两者都由户部掌管。
D.崩,本指山倒塌,后用来比喻帝王、王后的死。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德完忧心国事,积极谏言。他在任兵科给事中时,上奏十条建议来谋划时事;半年内几十次上奏章,都是有关统军治国的大计。
B.王德完力倡俭省,反对铺张。他认为三大殿还没有建成,不宜再兴起玄殿、龙舟的工程;请求削减纺织,停止营建,停止购买珠宝。
C.王德完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他曾弹劾免去黔国公沐昌祚的官职,罢免了巡抚朱孟震等人,揭露广东总督刘继文等人假冒战功的罪行。
D.王德完维护朝制,触犯龙颜。为了维护皇长子的身份、地位,他敢于上疏,因而触怒了皇帝,最终被廷杖一百,除去官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因祷雨言:“愿尽撤矿税之使,释逮系之臣,省愆赎过,用弭灾变。”不报。
(2)德完乃上疏请酌公论,或遣戍立功,或即时正辟,设两途以俟帝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