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黄师雍,字子敬,福州人,宝庆二年,举进士。诏为楚州官属,出盗贼白刃之冲,不畏不。李全反状已露,师雍密结都统时青图之,谋泄,全杀青,师雍不为动,全亦不加害。秩满,朝议褒异,师雍耻出史弥远门,不往见之。调婺州教授,学政一以吕祖谦为法。李宗勉、赵必愿、赵汝谈皆荐之。师雍慕徐侨有清望,欲谒之,会其有召命,师雍曰:“今不可往也。”侨闻而贤之,至阙,以其学最闻,宗勉在政府,力言于丞相乔行简,行简已许以朝除。师雍以书见行简,劝其归老,行简不悦,宗勉之请遂格。行简罢,宗勉与史嵩之入相,召师雍审察,将至而宗勉卒,嵩之延师雍,密示相亲意。师雍不领。嵩之独相,权势浸盛,上下惧祸,未有其奸者。博士刘应起首疏论嵩之,帝感悟,思逐嵩之。师雍拜监察御史,首疏削金渊秩,迭外居住。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子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师雍遂劾克庄临事失身犯义,免所居官,从之。师雍与丞相郑清之故同舍,然以劾刘用行,魏岘皆清之亲故,清之不乐。清之犹冀师雍少贬,师雍曰:“吾欲为全人。”终不屈。数月,周坦劾师雍及高斯得俱罢。久之,以直宝文阁奉祠,陈垓又嗾同列之。清之卒,起师雍为左史,既而迁礼部侍郎,命下而卒于江西官舍。师雍简淡寡欲,靖厚有守,言若不出口,而于邪正之辨甚明,视外物轻甚,故博采公论,当官而行,爱护名节,无愧师友云。

(节选自《宋史·黄师雍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畏不     慑:恐惧,害怕
B.未有其奸者 发:发现
C.周坦劾师雍及高斯得俱罢。 卒:最终
D.陈垓又嗾同列之  寝:搁置,阻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
B.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
C.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
D.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师雍不慕权贵,黄师雍认为出于当权的史弥远门下是羞耻,就没有前往拜见。
B.黄师雍仰慕贤良,黄师雍很想拜见有清廉名声的徐侨,但并不强求。
C.黄师雍刚直不阿,新任宰相史嵩之有意拉拢师雍,师雍没有领会他的意思。
D.黄师雍坚守原则,黄师雍弹劾了老同学宰相郑清之的亲戚故旧,郑清之希望他能够稍微约束一下自己,黄师雍没有答应,始终没有屈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雍以书见行简,劝其归老,行简不悦,宗勉之请遂格。
(2)师雍遂劾克庄临事失身犯义,免所居官,从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5 09: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太祖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C.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B.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C.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D.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奉使吊高丽。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翰林缺学士,章惇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邸事,其辞及雍.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①章惇:时任宰相。②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B.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C.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D.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杨修、司马懿等曾担任过曹操主簿。
B.神宗,北宋第六位皇帝,在位重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影响深远,神宗是他的谥号。
C.终制,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守丧三年,服丧期满即为终制,与“服阕”相近。
D.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官职名,秦代始设,西汉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勰能力突出,不慕高官。他小时候记忆力就很强,做官后因才华出众引起皇帝重视;王安石派人去见他,许诺封官,他没有动心。
B.钱勰爱惜节操,不收礼金。他被皇帝选中出使高丽,不接受不该收的礼物,高丽人在他回国途中追送礼金,被他严词拒绝。
C.钱勰办事干练,思维敏捷。老吏作梗,钱勰应对自如,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苏轼作诗赠予钱勰,钱勰立刻作诗回报。
D.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勰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词,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
②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肖胄,字似夫,相州安阳人。曾祖、祖父两代任宰相,父韩治、以萌补承务郎,历开封府司录。与府尹同对殿中,徽宗问其家世,赐同上舍出身,除卫尉少卿,赐三品服。
寻假给事中、充贺辽国生辰使。既还,时治守相州,请祠。肖胄因乞补外侍疾,诏除直秘阁、知相州,代其父任。陛辞,帝曰:“先帝诏韩氏世官于相。卿父子相代,荣事也。”在相四年,王师传燕,肖胄策幽蓟且有变,宜阴为守备。已而金骑入境,野无所掠而去。
绍兴二年,诏百官各言省费裕国、强兵息民之策,肖胄之言,时多所采纳。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三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充通问使,以胡松年副之,肖胄慨然受命。时金酋粘罕专执政,方恃兵强,持和战离合之策,行人皆危之。
肖胄至金国,金人知其家世,甚重之,往返才半年。自帝即位,使者凡六七年未尝报聘,至是始遣人偕来。肖胄先北使入对,与朱胜非议不合,力求去,以旧职知温州,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五年,诏问前宰执战守方略,肖胄言:“江之南岸,旷土甚多,沿江大将各分地而屯,军士旧为农者十之五六,择其非甚精锐者,使之力耕,农隙则试所习之技艺,秋成则均以所种之禾麦,或募江北流徒及江南无业愿迁之人分给之,创为营屯。止则固守,出则攻讨。”起知常州,召赴行在,提举万寿观,寻除签书枢密院事。
和议已定,复命肖胄为报谢使。接伴者逆于境,谓当称谢恩使。肖胄论难三四反,遂语塞。既至,金遣人就馆议事,肖胄随问随答,众皆耸听。其还,给毡车及顿递宴设,自肖胄始。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寻奉祠,与其弟膺胄寓居于越几十年。事母以孝闻,弟不至不食,所得恩泽,皆先给宗族。卒,年七十六,谥元穆。
(选自《宋史·韩肖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B.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C.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D.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的权利。文中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B.诏:皇帝的命令或文书。古人有时称皇帝的命令或文书为敕、诰、疏。
C.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也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也称作“行在所”。
D.奉祠:指五品以上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担任无职事、只领俸禄的闲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肖胄家世显赫,受到器重。他的曾祖父、祖父两代担任宰相,徽宗知道他的家世后,授予官职;金人知道他的家世后,也非常看重他。
B.韩肖胄孝顺父母,尽心侍奉。他曾为了便于侍奉生病的父亲请求补授地方官,与弟弟寓居在南越几十年,侍奉母亲十分孝顺。
C.韩肖胄不惧危险,出使金国。他担任通问使时,局势艰险,他慷慨受命,出使金国,返回时,金国送给他毡车并且设宴款待。
D.韩肖胄积极建言,加强守备。他提出让以前务农的部分军士耕作,或者招募江北流民及江南无业愿意迁徙的人授给田地,创立屯田制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相四年,王师传燕,肖胄策幽蓟且有变,宜阴为守备。
(2)接伴者逆于境,谓当称谢恩使,肖胄论难三四反,遂语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做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进士第一。通判亳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坐预进奏院宴饮,出知蕲、楚、舒三州。复修起居注。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溱曰:“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徙成德军,时方开六塔河,宰相主其议。会地震,溱请罢之以答天戒。溱豪侈自放,简忽于事,与都转运使李参不相能,还,判流内铨①。参劾其借官曲作酒,以私货往河东贸易,及违式受馈赆,事下大理议。溱乃未尝受,而外廷纷然谓溱有死罪。帝知其过轻,但贬秩,知和州。御史以为未抵罪,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遂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帝悼念之,诏中书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方擢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遭此大祸,必至狼狈。宜优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敕其妇兄护丧归。溱开敏,善议论,一时名辈皆推许。然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目为“七字舍人”云。

(节选自《宋史·吕溱传》)

注①流内铨:宋代官署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B.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C.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D.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一,指科举殿试一甲第一名,又称状元;第二、三名惯称榜眼、探花。
B.经筵,为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由翰林学士等官员充任或兼任。
C.加,文中指加衔,即在原任官职上增加职衔,多为虚衔,借此享受超越官阶的优待以示荣宠。
D.舍人,可指古代随侍在权贵身边的亲近属官,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文中指显贵子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溱忠直敢谏,不畏权贵。侬智高进犯岭南,皇帝下诏令发往各地的邸报不得擅自通报这一消息,他直言诘问;他曾上书直斥宰相陈执中,称其为奸邪之人。
B.吕溱放纵轻忽,受劾降职。他放纵不羁,怠慢事务;因和都转运使李参不和睦,被诬陷擅借官曲酿酒、违规接受馈赆,交由大理寺审议,被贬为和州知州。
C.吕溱仕途波折,政绩卓著。他历任要职,又屡遭贬谪;知开封府时,他一改前任失职无为的积弊,明察决断诉讼之事,震慑豪强奸恶之辈,颇有政绩。
D.吕溱明敏善议,持重自守。他为人通达明敏,擅长品评议论,很受当时名流推崇;然而他能自我持重,在杭州时,接待宾客往往只有寥寥数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
(2)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