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做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1 11:5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持有奇才经纶,《易·象》玄机,尤所精究。高论骇俗,少食象思。举进士不第时戈革满地遂隐名辟谷炼气撰《指玄篇》同道风偃。僖宗召之,封“清虚赴士”。居华山云台观,每闭门独卧,或兼旬不起,周世宗召入禁中,试之,扁户月余始启,持方熟寐齁齁,觉即辞去。斌诗云:“十年踪迹走红尘,四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创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一般春。”还山后,因乘驴游华阴市,见邮传甚急,问知宋祖登基,抟抵掌长笑曰:“天下自此定矣!”至太宗征赴,戴华阳巾,草矮垂绦,与万乘分庭抗礼,赐号“希夷先生”。时居云台四十年,仅及百岁。帝赠诗云:“曾向前朝出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已肯随征召,总把三峰乞与君。”真宗复诏,不起,为谢表,略日:“明时闲客,唐室书生。尧道昌而优容许由,汉甘盛而善从商皓。况性同辕鹤,心若土灰,政荷制服,脱箨栽冠,体有青毛,足无草屦,苟临轩陛,赔笑圣朝。数行丹诏,徒教彩凤衔来;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咏嘲风月之清,笑傲烟霞之表,遂性所乐,得意何言?”后凿石室于莲华峰下,一旦坐其中,羽化而去。抟好读《易》,手不释卷。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日:“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云台现。持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有顷,复日:“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舒心痛几死,食顷而愈。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教百岁,人罕见者:关西选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厦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摘编自《唐才子传》、《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注①辟谷: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②齁(hōu),齁:鼾声。③商皓:“商山四皓”的略称,借指高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不第/时戈革满地/遂隐名辟谷/炼气撰《指玄篇》/同道风偃
B.举进士不第时/戈革满地/遂隐/辟谷炼气/撰《指玄篇>/同道风僵
C.举进士/不第时戈革满地/遂隐名/辟谷炼气撰/《指玄篇》同道风偃
D.举进士不第/时戈革满地/遂隐名/辟谷炼气/撰《指玄篇》/同道风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邮传,即传递文书的驿站,唐代邮驿系统十分完备,无论中央和地方,都有专职的邮驿官吏。
B.禁中,指帝王所居宫苑,也作“禁内”“禁省”:帝王所居的地方,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C.万乘,一万辆兵车(一车四马为一乘),周朝以“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各诸侯国统称“万乘”。
D.《易》即《易经》,指《连山》 《归藏》 《周易》三本易书;传世的只有《周易》,传为周文王所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抟学富五车,有经世纬时之才。他自幼聪慧,读百家之书,过目不忘;后参加科举考试,可惜社会动荡,落第不中,于是产生“隐居修道”的思想。
B.陈抟隐居名山,习得睡功求养生。他到华山后,常关门独自睡觉,有时连续几十天不起床;周世宗曾考察陈抟的睡功,想不到一个月后,陈抟仍在熟睡中。
C.陈抟四辞朝命,远离红尘游山水。他先后拒绝了几位皇帝的出世邀请,由此可以看出,他早就看破红尘,与世不争,不贪富贵,不求仕禄,步步清净。
D.陈抟通《易》能预,颇富传奇似神仙。他喜好读《易经》,手不释卷;能预知人意,看出贾休复想要斋中的挂壁大瓢,也能预知郭沆家中之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2)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迪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B.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C.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D.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成人时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以示对其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号”,是指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称呼。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就是官员十天休息一天。
C.“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王公年次纪年、年号干支兼用等四种。“天禧”丁巳按干支纪年是公元1017年,公元1022年应该是壬亥年。
D.“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要立坛祭祀 “社”“稷”;“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社稷”与本文的意义一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颇有才气,受人赏识。他在赵郡时,柳开很赞赏他的文章,认为他能堪大任。李迪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心胸开阔,以国事为重。他因多次上疏阻止章献立为皇后即被贬衡州,后来赞美章献太后的盛德,与章献太后和好。
C.李迪为人耿直,敢于进谏。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不少守将躲避战争,他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皇帝赞赏他的行为但没有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负气俶傥,豪视一世。辟知南川县。章惇经制夔夷,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部使者念独商英足抗之,檄至夔。惇肆意大言,商英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惇大喜,延为上客。归,荐诸王安石,擢监察御史。哲宗初,朝廷稍更新法,商英上书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先帝陵土未干,即议变更,得为孝乎?”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京罢相,起知杭州。过阙赐对,奏曰:“神宗修建法度,务以去大害,兴大利,今诚一一举行,则尽绍述之美。法若有弊,不可不变,但不失其意足矣。”留为资政殿学士。顷之,除中书侍郎,遂拜尚书右仆射。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时久旱,彗星中天,是夕,彗不见,明日,雨。徽宗喜,大书“商霖”二字赐之。商英为政持平,谓京虽明绍述,但借以劫制人主,禁铟士大夫尔。于是大革弊事,行钞法以通商旅,蠲横敛以宽民力。上疏抗言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帝颇严惮之。尝葺升平楼,戒主者遇张丞相导骑至,必匿匠楼下,过则如初。商英意广才疏,凡所当为,先于公坐诵言,故不便者得预为计。有郭天信者,以方技隶太史,徽宗潜邸时,尝言当履天位,自是稍眷宠之。商英因僧德洪与语言往来,事觉,鞫于开封府,御史张克公疏击之,旋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天信亦斥死。京遂复用。未几,太学诸生诵商英之冤,复还故官职。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赠少保。
(节选自《宋史·张商英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
B.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
C.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
D.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刑部掌管国家法律、刑狱事务。张商英“为吏部、刑部侍郎”,就是做了吏部、刑部的副长官。
B.仆射,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职权有变化。文中“除中书侍郎”“拜尚书右仆射”是任张商英为宰相。
C.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字即扫帚之意。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彗星出现被看作吉祥的征兆。
D.潜邸,指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也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和“东宫”的含义不等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商英做事不够谨慎,仕途因之受挫。他在公众场合谈论政务,给他人以可乘之机;因和郭天信有来往被贬官,幸有太学生们为他伸冤才得以官复原职。
B.张商英有声望,能改革弊政规谏君主。他能团结心志相同的官员,得到大家称赞;他还大力革除蔡京执政留下的弊事。他直言进谏皇帝,皇帝因对他心有忌惮而厉行节俭。
C.张商英支持新法,两度为新法辩护。哲宗初,他巧妙地利用“孝道”来反对更改变法;徽宗年间,皇帝召见他对答问题,他上奏赞美新法,主张遵循新法旨趣。
D.张商英有豪气有辩才,受到擢升。章惇狎侮郡县吏,无人敢与之共语;张商英受命而来,随机挫败他的狂妄之言,受到章惇赏识,因之被推荐、提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若有弊,不可不变,但不失其意足矣。
(2)商英因僧德洪与语言往来,事觉,鞫于开封府,御史张克公疏击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B.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C.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D.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春秋》《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聪敏强记,少有才华。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奇伟。欧阳修也认为他的文章很是奇异。
B.曾巩面对灾疫,处理得法。越州遇收成不好,他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江西大疫,他命各县镇、驿站,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讨安南时,他事先准备好供应军队之所需,不扰民;担任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
D.曾巩除盗安良,治理有方。掌管齐州时,既调动百姓参与铲除奸盗,又善待自首的盗贼,还设计谋抓住了一个尤其凶残的不听招降的盗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2)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磨勘是古代政府通过勘察官员政绩,任命和使用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C.轼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D.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 狱:刑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母程氏亲授书  焉用亡郑陪邻
B.泛梁山泊 其身也,则耻师焉
C.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可 臣敢上璧
D.卒不得大用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