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太祖即位,端知浚仪县,同判定州。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北门外。”端曰:“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太宗称善,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外臣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B.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C.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D.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是庙号称呼,指皇家家庙里供奉祖先中的最先者。
B.“河东”在古代指黄河以东的地区,“河”专指黄河。
C.“判、知”有主政、管理的意义;“出”指京官外调担任地方官的意思。
D.“表奏”指臣子向皇帝上表言事;“崩”指帝王、诸侯王、各地方主要官员之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为政清正简要,颇得民心。他在蔡州担任知州时,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希望吕端能留任。
B.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C.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本想杀死继迁的母亲,吕端知晓后,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仅仅以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吕端行事果断,大事审慎。太宗驾崩,吕端感觉不对,当即关押继恩;真宗垂帘接见大臣,吕端确认是真宗本人,才率众跪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
(2)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5 01:5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

(注)革:通“亟”,病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B.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C.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D.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三甲各若干名。只有一甲称进士。一、二、三甲榜上有名的都叫“进士及第”,或“登进士第”、“登进士榜”。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义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D.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后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几部史书。不过它的最后一部,即“清史稿”并不属于《二十四史》之中,并且是残本,民国时期并未编写完毕,这也是有人说是“二十五史”的原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B.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他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C.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
D.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庭坚,字才叔,广安军人。进士高第,调成都观察推官,为太学《春秋》博士。绍圣经废,通判汉州。入为枢密院编修文学,坐折简别邹浩免。徽宗召对,除著作佐郎,擢右正言。帝方锐意图治,进延忠鲠,庭坚在谏列,一时翕然称得人。
庭坚在职逾月,数上封事,其大要言:“世之论孝,必曰绍复神考,然后谓孝。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司马光因时变革,以便百姓,人心所归,不为无补于国家;陈瓘执义论诤,将以去小人,士论所推,不为无益于宫禁。乞尽复光赠典以悦人心,召还瓘言职以慰士论。又士大夫多以继志述事劝陛下者,臣恐必有营私之人,欲用其言以自售,谓复绍先烈非其徒不可,将假名继述,而实自肆焉。今远略之耗于内者,弃不以为守,则兵可息;特旨之重于法者,删不以为例,则刑可省。近以青唐反叛,弃鄯守湟。既以鄯为可弃,则区区之湟,亦安足守?臣谓并弃湟州便。”庭坚言论深切,退辄焚稿。
是时,议者往往指元祐旧臣在廷者太多。庭坚为帝言司马光、吕公著之贤,且曰:“陛下践阼以来,合人心事甚众,惟夫邪正殊未差别。如光、公著甄叙,但用赦恩,初未尝别其无罪也。”又荐苏轼、苏辙可用,颇忤旨。曾布因称其所论不当,帝命徙为郎,俄出为京东转运判官。任伯雨言庭坚立身有本末,不应罢言职。庭坚亦辞新命,改知汝州,又送吏部。李清臣从而挤之,改通判陈州。
卒,年五十七。绍兴初,诏赠直徽猷阁。
(节选白《宋史·张庭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
B.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
C.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
D.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始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后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D.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与科举考试等职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庭坚才智出众。在参加殿试中他考中进士,步入官场后任过成都推官,并担任过太学博士,后来又被皇帝任命为谏官。
B.张庭坚尽职尽责。他任谏官才一个多月,就多次上密奏言事。他认为应因时而变,没必要完全恢复前朝的法令。
C.张庭坚爱惜人才。他任职期间请求恢复司马光、陈瓘的职务;又向皇上举荐苏轼、苏辙,这一建议合乎皇上的心意,被采纳。
D.张庭坚性格耿直。他在上奏中认为司马光改革是人心所向,利于百姓;他也指责过皇上对邪正没有区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锐意图治,进延忠鲠,庭坚在谏列,一时翕然称得人。
(2)陈瓘执义论诤,将以去小人,士论所推,不为无益于宫禁。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

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B.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能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C.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D.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
(2)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徒河南。举进士,调鄠主簿。鄠民有借兄宅居者,发地得瘗钱,兄之子诉曰:“父所藏。”颢问:“几何年?”曰:“四十年。”“彼借居几时?”曰:“二十年矣。”遣吏取十千视之,谓诉者曰:“今官所铸钱,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数十年所铸,何也?”其人不能答。为晋城令,富人张氏父死,旦有老叟踵门曰:“我,汝父也。”子惊疑莫测,相与诣县。叟曰:“身为医,远出治疾,而妻生子,贫不能养,以与张。”颢质其验。取怀中一书进,其所记曰:“某年月日,抱儿与张三翁家。”颜问:“张是时才四十,安得有翁称?”叟骇谢。

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况,出所以事其长上。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帮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类所。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新养。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在县三岁,民爱之如父母。

熙宁初,用吕公著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每召见,从容咨访。将退,则曰:“卿可频来求对,欲常相见耳。”日,议论甚久,报午正,先生始退。中人相谓曰:“御史不知上未食乎?”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当为卿戒之。”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

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年五十四。

(选自《宋史·程颢传》,有删改)

(注)瘗(yì)钱:陪葬的钱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B.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C.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D.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中人:宦官,宦官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
C.熙宁: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故习惯上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哲宗”。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死”通称。其他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颢担任鄠县主簿时,有一个借住兄弟房子的平民发现了地下埋藏的钱币,兄弟的儿子谎称这钱币是父亲所藏,程颢很快查明了真相。
B.程颢担任晋城县令时,富人张氏的父亲死了,结果清早有一老人到张氏的门前自称是他父亲,还拿出书信做凭证。程颢揭穿了老人的谎言。
C.宋神宗非常欣赏程颢的才华,经常询问他的意见,并希望他经常来与自己对晤,两人相谈甚欢之时甚至会忘记吃饭。
D.程颢坦率地表达了对王安石变法的不认同,王安石本与他交好,至此恼羞成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
(2)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愚,字必明,衢州龙游人。幼警敏力学。弱冠入太学,有声,受业者甚众。侍御史柴瑾、祭酒颜师鲁、博士林光朝深器重之。瑾每奏对称上意,则曰:“臣客刘愚为臣言。”师鲁尝奏愚行艺,上记曰:“此向者柴瑾所荐也。”“上舍释褐,居第一。调江陵府教授,早晚为诸生讲说,同僚相率以听。愚益谦下,与叶适、项安世讲论不倦,每以隐居学道为乐。
岁满,帅王蔺致书剡辟,固辞,贫不能归。外移安乡县令,邑逋赋万计,愚核实数,宽限期,民不见吏而赋自足。会岁歉出常平米赈贷邑佐持不可愚曰有罪不以相累出缗钱数千万召商籴他郡而收元直米价顿平犹积廪数千石以备饥旱。邑有范仲淹读书地,为绘像立祠,兴学,士竞知劝。
诸司交荐,改秩,愚雅不乐仕进,遂致仕。丞相余端礼,乡人也,与愚有旧,且召堂审,愚竟舍去不顾。结庐城南,颓坦败壁,蓬蒿萧然。著书自适,《书》、《礼》、《语》、《孟》皆有解。年八十三而卒。故友与其门人私谥曰谦靖先生,后更谥曰靖君,乡郡祠之。
妻徐氏在家时,其母将以嫁姑子之富者,徐泣曰:「为富人妻,不愿也。」遂归于愚,居破屋中,一事机杼。愚尝怀白金归,徐怒曰:「我以子为贤而若是,亟具归。」愚出书以示,束修得也,乃已。有梁鸿之风焉。
子克、几、凡。克蚤以诗名,叶适尝称其可继陶、韦。
(节选·自《宋史·刘愚传》
注:①上舍: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②梁鸿:东汉人,少孤,受业太学,一家贫而尚气节。娶同县女孟光,夫妻相敬如宾,共入霸陵山中,荆钗布裙,以耕织为业,咏诗弹琴以自娱。后以梁鸿喻指丈夫,亦喻贤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岁歉/出常平米赈贷邑/佐持不可/愚曰/有罪不以相累/出缗钱数千万/召商籴他郡而收元直/米价顿平犹积廪/数千石以备饥旱。
B.会岁歉/出常平米赈贷邑/佐持不可/愚曰/有罪不以相累/出缗钱数千万召商/籴他郡而收元直/米价顿平/犹积廪数千石以备饥旱。
C.会岁歉/出常平米赈贷/邑佐持不可/愚曰/有罪不以相累/出缗钱数千万召商/籴他郡而收元直/米价顿平犹积廪/数千石以备饥旱。
D.会岁歉/出常平米赈贷/邑佐持不可/愚曰/有罪不以相累/出缗钱数千万/召商籴他郡而收元直/米价顿平/犹积廪数千石以备饥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传授儒家经典.,有时设国子学(国子监)。
B.祭酒是学官名,东汉有博士祭酒,隋唐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者。
C.私谥指古时人死后由亲属或门人给予的谥号,如陶渊明谥“靖节”即为私谥。
D.束脩指捆成一捆(十条)的干肉,本指学校送给老师的报酬,后也借指薪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愚品学俱佳,深受名流器重,他二十岁进入太学后,就有很多人跟随他学习,柴瑾、颜师鲁先后向皇帝推荐他,最终他以上舍第一名的成绩出仕。
B.刘愚仁民爱物,体恤百姓困苦。安乡县民拖欠赋税数以万计,他身为县令,并未派县役催逼,只是核实数目,宽缓期限,后来老百姓都缴清了赋税。
C.刘愚朴素淡泊,不以仕进为念,他辞去官职之后,丞相余端礼因为与他同学有旧,想要重新起用他,他不乐意,宁肯去过那种隐居著述的清贫生活。
D.刘愚清廉如水,夫妇同甘共苦,妻子,徐氏不愿嫁给富人,嫁给刘愚后居住在破屋中,专注于纺织之事。写徐氏,目的是从侧面表现刘愚的高尚品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匕
(1)结庐城南,颓垣败壁,蓬蒿萧然,著书自适。
(2)愚尝怀白金归,徐怒曰"我以子为贤而若是,亟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