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令。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服阕,乃慨然叹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实利微禄,私展供养。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于是养志衡门,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不营产业,节俭寡欲,丰约与乡邻共之。乡里遭乱,姊没人家,琦惟有一婢,便为购赎。然不为小谦,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并辟命,皆不就。诏征博士,又不起。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公车再征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行。由是君子仰德,莫能屈也。桓温尝登琦县界山,喟然叹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止足者也!”琦善养性,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恒以述作为事,著《三国评论》,凡所撰录百许篇,皆行于世。年八十二卒。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注)①默,通“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B.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C.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D.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这个称呼也用作明清两代对举人的雅称。
B.服阕,又叫“服除”,守丧期满除去孝服。阙,终了。官员服丧期满,朝廷会重新授予官职,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仕途上的新起点。
C.辟命,征召为官,任命以官职。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D.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汉代便有了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的传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琦事亲至孝。父丧悲痛过度,侍奉母亲勤勉,每天都是和颜悦色,并常担心缺少食物供养。母丧期间,堂屋一间免于火灾,其诚心感动上天。
B.何琦不重仕途。迫于供养家人而出仕为官,曾修养身心,不与外人交往,自娱自乐。后来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同时召他为官,都未从命。
C.何琦节俭寡欲。他与亲邻同甘共苦,丰俭与共,平时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他不让别人随便馈赠,而自己多余的,就会拿来送人。
D.何琦好古博学。他有见识,学识渊博,一直致力于著述立说,著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
(2)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6 04:5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注)。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 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 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 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 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 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与王恭、郁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 媚于会稽王,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 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 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 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 开府,曰献穆。对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 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与谢安有隙,闻安薨,诣族弟王献之, 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 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 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 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 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D.谥,是对死去的帝、妃、大臣等,评定其生平事迹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轻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 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 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 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 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
(2)初,珣与谢安有隙,闻安薨,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充。字次道,庐江灊人。充风韵淹雅,文义见称。初辟大将军王敦,转主簿。敦兄含时为庐江郡,贪污狼藉,敦尝于座中称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威称之。”充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傍人皆为之不安,充晏然自若。由是忤敦。左迁东海王文学,寻属敦败,累迁中书侍郎。

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出为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顗等以为佐吏。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进号冠军将军,又领会稽王师。及导薨,转护军将军。寻迁尚书令,加左将军。充以内外统任,宜相纠正,若使事综一人,于课对为嫌。乃上疏固让。许之。

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谋立康帝①,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成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

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献后临朝。诏曰:“骠骑任重,可以甲杖百人入殿。”复加侍中,羽林骑十人。

充居宰相,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些重之。然所昵庸杂,信任不得其人,而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亲友至于贫乏,无所施遣,以此获讥于世。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

(选自《晋书·何充传》,有删改)

注:①康帝:时为琅邪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B.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C.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D.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掾,即“掾史”,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可分为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
B.征士,指的是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魏晋以后,在选择人才方面虽有九品官人法,但自汉代起存在的征辟制也没有完全被废除。
C.宗庙,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D.释典,即为解释经学典籍。文中何充“性好释典”说明他重视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充风韵深沉高雅,凭借文章德行著称,为人正直,因王敦之兄王含之事开罪于王敦,又因拥立皇帝之事得罪了康帝,故屡遭贬谪。
B.何充认为一些重要职位应分人统管,这样可以互相纠正错误,否则就会造成让事情专管于一人的局面,而且对此人的考核也难以公正。
C.康帝病重期间,庾冰、庾翼想立简文帝,然而何充提出了立皇太子的建议,并在康帝驾崩后奉遗诏,立太子为帝,这便是晋穆帝。
D.何充酷爱佛教,大修寺庙,供养的和尚以百计,浪费亿万而不吝惜。然而亲戚朋友贫困,他却没有任何施舍馈赠,世人对此颇有微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
(2)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改醮:改嫁。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③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故。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刘终,服阕 服阕:服丧期满
B.昔舜、禹、皋陶相与语 相与:互相
C.华善之     善:好,对
D.而憎疾从事 疾:痛恨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感恋弥至,遂以成疾 ②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B.①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②之二虫又何知
C.①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②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D.①后卒于家 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全部能表现李密敦厚和孝顺的一项是(   )
①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②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
③有暇则讲学忘疲 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⑤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⑥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孝敬祖母,尽心尽力。他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刘氏生病,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学习刻苦,富有才华。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李密臧否人物,客观公正。面对司空张华的询问,李密认为安乐公比齐桓公差了很多,从他们功业的成败即可看出。
D.李密心怀不满,最终免职。他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对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心怀怨恨;他因在诗中表达不被重用的不满而被免职。
【小题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 遂寝不行,温薨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在职六年,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顷之,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时更营新庙,博求辟雍、明堂之制,宁据经传奏上,皆有典证。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诰访之,宁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 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釆磬石,以供学用,改率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续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宗庙之设,各有品秩,而宁自置家庙。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 而敢专擅, 惟在任心。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初,宁尝患目痛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修之一时,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捶之余。长服不已,洞见墙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于家。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B.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C.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D.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也称“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褐”指粗布衣服。
B.卒,古人对死的称呼有多种,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庠序,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在周代称“庠”,后来也泛指学校。
D.经传,儒家典籍与传的统称,“经”是儒家典籍,“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宁尊崇儒礼,重视教化。任余杭令,他兴办学校,施行礼教,效果良好;任豫章太守,实行多项举措弘礼授学。
B.范宁为官耿直,不避亲属。他指斥朝中的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外甥王国宝谄媚事奉会稽王,他没有容忍。
C.范宁忠于职守,受到信任。在中书侍郎任上,他提出许多有益政事的建议:朝廷有疑难议题,孝武帝常向他咨询。
D.范宁专心好学,读书勤奋。他年少阅读广泛,后免官在家仍勤读经典,张湛给他开的药方也侧面反映他读书勤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傳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人也。玄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郡上计吏再举孝廉,太尉,皆不就。州举秀才,除郎中。五等建,封鹑觚男。武帝为晋王,以玄为散骑常侍。及受禅,进爵为,加附马都尉。帝初即位,广纳直言,开不讳之路,玄及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玄上疏,诏报曰:“举清远有礼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乃使玄草诏进之。玄复上疏,帝下诏曰:“二常侍恳恳于所论,可谓乃心欲佐益时事者也。”俄迁侍中。初,玄进皇甫陶,及入而抵,玄以事与陶争,言喧哗,为有司所奏,二人竟坐免官。泰始四年,以为御史中丞。时颇有水旱之灾,玄复上疏,诏曰:“得所陈便宜,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又安边御胡政事宽猛之宜,申省周备,一二具之,此诚为国大本,当今急务也。”五年,迁太仆。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玄应对所问,陈事切直,虽不尽施行,而常见优容。转司隶校尉。献皇后崩于弘训宫,设丧位。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玄恚怒,厉声色而责谒者。谒者妄称尚书所处,玄对百僚而骂尚书以下。御史中丞庾纯奏玄不敬,玄又自表不以实,坐免官。

然玄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于是贵游慑伏,台阁生风。寻卒于家,时年六十二,谥曰刚。玄少时避难于河内,专心诵学,后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玄初作内篇成,子咸以示司空王沈。沈与玄书曰:“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每开卷,未尝不叹息也。‘不见贾生,自以过之,乃今不及’,信矣!”其后追封清泉侯。

(选自《晋书•傅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
B.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
C.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
D.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在汉时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刘秀讳改称“茂才”。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为举士科目。后唐宋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
B.辟是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自汉代起实行,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确定是否任用。隋唐以后,主要实行科举制。
C.五等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是为公、侯、伯、子、男。“封鹑觚男”“进爵为子”中的“男”“子”即为爵位。
D.受禅即接受禅让,此处指晋武帝司马炎接受魏元帝的禅让而称帝。禅让是传说中五帝时期帝位传承制度,如尧禅让于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玄博学善文,著述颇丰。他擅长写文章,年少在河内避难时就求学专心,入仕后仍笔耕不辍,著有《傅子》,被王沈高度评价,但他自认赶不上贾谊。
B.傅玄宠命优渥,深受信赖。傅玄年少时就被州郡推崇,晋武帝即位后又加官进爵,进谏虽不都被采纳,但常受到宽容,死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C.傅玄曾做谏官,直言进谏。晋武帝刚即位的时候广开言路。他常常上疏,泰始四年谈论农业、水利、边防等事项,被皇帝认为是当前必须的事务。
D.傅玄性格刚直,缺乏容人之量。它曾和皇甫陶高声争论,被弹劾丢官。参加众卿会议回答皇帝问话,议政激切直爽。每有奏疏检举,常睡不着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上疏,诏报曰:“举清远有礼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
(2)五年,迁太仆。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
【小题5】献皇后死后,傅玄为何对着同僚大骂尚书?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