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日:“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オ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雄以ロ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注]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説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规测风向。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暇与乡之子弟习射 ②与斗卮酒。
B.①俗俭嗇鲜知学 ②朝往,暮而归
C.①调桂阳军教授,亲老道远改兴国军  ②不敢兴兵拒大王
D.①与弟九渊相师友  ②若入前寿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陆九龄性情周谨的一組是( )
①哀毀如成人②益严规矩③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④悉通阴阳、星历、五行、ト筮之説⑤整襟正卧而卒⑥益修礼学,治家有法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⑤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陆九龄尊祟程氏的学説,但在秦桧把持朝政时,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学员都不遵循礼法,陆九龄就干脆回家,不跟着父亲兄长学习,自己追求名师读百家,昼夜发愤博览群书。
B.陆九龄在乾道五年考中了进士,本来调任桂阳军教授,但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教授。只是还没上任,赶上湖南的茶寇剽掠庐陵,人心惶惶。
C.陆九龄不仅在追求博学和习武练兵上用心,在治家方面也严格要求。他以礼传教对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他去世后,皇帝赠奉赐谥,学者文人也给予了他很高评价。
D.陆九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的授课方法是灵活的,如果人家需要他讲,他就从容地陈述讲解;如果人家并不说出自己的困惑,那他也不急于先为人师,而是尽量让対方自己体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2)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8 07:4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述字孝叔,湖州人。举进士,为御史台主簿,知温、耀、真三州,提点江西刑狱,累官都官员外郎,六年不奏考功课。知审官院胡宿言其沉静有守,特迁兵部员外郎,改荆湖南北、京西路转运使,再以覃恩①迁刑部郎中。
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甫退,述乃言甫为言官无所发明,且擿其隐慝。帝曰:“甫遇事辄争,裨益甚多,但外人不知耳。甫谈卿美不辍口,卿无言也。”
王安石参知政事,述兼判刑部,安石争谋杀刑名,述不以为是。及敕下,述封还中书,奏执不已。安石白帝,诏开封府推官王克臣劾述罪。于是述率御史刘琦、钱顗共上疏曰:“安石执政以来,未逾数月,中外人情嚣然胥动。盖以专肆胸臆,轻易宪度,无忌惮之心故也。安石任一偏之见,改立新议,以害天下大公。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世子孙,守而勿失;乃欲事事更张,废而不用。愿早罢逐,以慰安天下元元之心。曾公亮位居丞弼②,不能竭忠许国,反有畏避之意,阴自结援以固宠,久妨贤路,亦宜斥免。赵抃则括囊拱手,但务依违大臣,事君岂当如是!”
疏上,安石奏先贬琦、顗监处、衢州③盐务。公亮疑太重。司马光乃上疏曰:“臣闻孔子曰:‘守道不如守官。’孟子曰:‘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朝廷既违众议而行之,又以守官之臣而罪之,臣恐失天下之心也。”
开封狱具,述三问不承。安石欲置之狱,光又与范纯仁争之,乃议贬为通判。帝不许,以知江州。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有删减)
注①覃恩:广施恩泽,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②丞弼:辅佐的职位。③处、衢:二州在浙江境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B.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C.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D.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点:提举、检点之意。宋代开始设置提点之职,掌管司法、刑狱等事。
B.考功课:是指古代朝廷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考核。
C.结援:结成团伙而互相帮助,组成利益相关的党与,有结党营私之意图。
D.中书:宋朝的“中书”,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唐朝的“中书省”没有关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述屡次得到赏识。他在都官员外郎任上时,得到审官院的主管胡宿的认可和举荐;后来宋神宗又提拔他到吏部任职。
B.刘述为官耿直。刘述事先知道滕甫曾经在皇帝面前夸耀过自己,但还是在皇帝面前揭发了滕甫的奸邪之心,认为滕甫身为言官也没有什么业绩。
C.刘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面对参知政事王安石的改革,刘述与刘琦、钱顗两位御史一同反驳,认为王安石放任一己之偏见实施改革,损害了天下大多数人的利益。
D.刘述与王安石的矛盾冲突极其尖锐。王安石遭到刘述等人的弹劾之后,立即反击并上奏皇帝,想要将刘琦、钱顗先行贬官,然后又将打击的矛头指向了刘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石执政以来,未逾数月,中外人情嚣然胥动。
(2)安石欲置之狱,光又与范纯仁争之,乃议贬为通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完颜更名修。知江陵府,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之,盖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遗址浚筑,亘四十里。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先是,曦已献四州于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曦遣王钺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因卧疾。曦又遣其弟吴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欲自拔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遣参知政事李壁告变,且曰:“若遣吴总以右职入川,即日可瓦解矣。”
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召甲赴行在,多赐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复命以帛书赐甲曰:“所乞致仕,实难允从,已降指挥,召赴行在。”甲舟行至重庆,闻安丙等诛曦,复还汉中,上奏待罪。诏趣还任。甲奏叛臣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是岁,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
甲下令罢之。又乞以皂郊博易铺场还隶沔戎司,岁收租四万斛有奇,钱十三万,以裨总计。从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嘉定七年,卒于官,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 刘甲传》,有删改)
(注)高保融:人名,曾任江陵尹。潴:水停聚。皂郊: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B.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C.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D.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略有不同。
B.致仕,把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讳,我国古代用来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
D.权,指临时代职。在我国古代表示临时代职的还有“摄”“假”“行”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甲恪尽职守。他在湖北任职,对水利建设提出合理建议,被采纳;他在四川任职提出一些意见得到朝廷同意,又进行减税。
B.刘甲革除时弊。之前,对于来四川安抚的大臣,将领们多以互相送礼的名目行贿,他代理四川制置司事时,下令取消此项名目。
C.刘甲深得信任。皇上亲自称他为“忠臣”,并赏赐他金钱;朝廷听说有官员不和,写信询问他;西部边境的很多事都让他决定。
D.刘甲忠于国家。刘甲到四川任职,吴曦已经和金国勾结,两次派人拉拢刘甲,都被刘甲拒绝,刘甲回朝廷后告诉李壁破敌之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
(2)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B.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C.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D.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群牧判官,是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群牧司的判官。
C.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嫔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在担任群牧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皇帝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衡,字子平,浦城人。嘉祐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改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物有挂空籍者,奏请蠲之。又言:“三司经费,取领而无多寡,率不预知。急则敛于民,仓猝趣迫,故苦其难供。愿敕三三部判官,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三司使忌其能,出知汝州、颜州。

熙宁初,还判太常寺。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出知郑州,弛牧地四千二百顷以予民。复判太常,知审官西院。使,宴射连发破的,辽以为文武兼备,待之异于他使。归复命,言辽境无备,因此时可复山后八州。不听。

衡患学者不知古今,纂历代帝系,名曰《编年通载》,神宗览而善之,谓可冠冕诸史;且念其尝先多士,进用独后,面赐三品服。判吏部流内铨,尝有员阙,既拟注,而三班院辄用之,反讼吏部。宰相主其说,衡连奏疏与之辨。或曰宰相之势,恐不可深校,衡不为止,至诉于御前。神宗命内侍偕至中书,宰相见之怒,衡曰:“衡为朝廷法耳。”以状上请而视之,相悟曰:“若尔,吏部是矣。”乃罪三班。

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神宗曰:“卿为仁宗朝魁甲,宝文藏御集之处,未始除人,今以之处卿。”衡拜谢。至郡,会官立法禁民贩盐,衡言:“民恃盐以生,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请如故便。”

元祐中,历秀、襄、河阳、曹、苏州,加集贤院学士,复以待制知扬、庐、宣、颍州,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章衡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B.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C.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D.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时代,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
B.修起居注,文中指官名。起居注是古代由官员撰写的有关皇帝日常言行等内容的记录。
C.辽,文中指古国名,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D.学士,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指官名,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始设专职,宋代地位职掌与唐代略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衡反对弊政,体恤百姓。三司经费领取混乱,并给百姓带来困扰,他对此提出改正意见;他把大片牧地给百姓;他反对禁止百姓贩盐的做法。
B.章衡出使立威,忠于国家。他出使辽国,宴射时表现优异,被辽国人另眼相看,回国后,他根据辽国边境防备空虚情况提出收复国土的建议。
C.章衡不惧权贵,维护法律。他在吏部任职,所拟定的官员被三班院否决,他据理力争,不惧宰相的权势,坚持维护国家法律,最终得到宰相的理解。
D.章衡文才突出,获得信任。他所编的《编年通载》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考虑他有才却未被重用而赐予他三品官服;他被皇帝信任,到重要的官署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敕三部判官,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
(2)民恃盐以生,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请如故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会人。少力学,尤习本朝典故。以父任入官,进《艺祖庙谟》百篇。又言:“元丰制,六察许言事,章惇为相始禁之,乞复旧制,以广言路。”从臣力荐之,迁一秩,为湖北提刑司干官。未几,入为主管吏部架阁文字。丁母艰,服阕,进《典故辨疑》百篇,皆本朝故实,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核其正舛,率有据依,孝宗读而褒嘉之。擢大理司直,迁敕令所删定官,通判楚州。郡守吴曦与都统刘超合议,欲撤城移他所,大性谓:“楚城实晋所筑,最坚,奈何以脆薄易坚厚乎?”持不可。台臣将劾其沮挠,不果。会从官送北客,朝命因俾廉访,具以实闻,遂罢戎帅,召大性除太府寺丞。陈傅良以言事去国,彭龟年、黄度等继皆去。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为户部侍郎,升尚书。朝论将用兵,大性条陈利害,主不宜轻举之说,忤韩侂胄意,出知平江,充荆湖制置使。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疫,大性首议振贷,凡三十八万缗有奇。前官虚羡,凡十有四万五千缗,率蠲放不督,民流移新复业者,皆奏免征榷。边郡武爵,本以励士,冒滥滋众,大性劾两路戎司冒受逃亡付身,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率缴上毁抹。江陵旧使铜镪,钱重楮轻,民持赀入市,有终日不得一钱者。大性奏乞依襄、郢例通用铁钱,于是泉货流通,民始复业。除刑部尚书兼详定敕令。卒于家,年七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惠。
(选自《宋史·李大性传》)
注①羡:盈余。②钱重楮轻:指纸币不能兑换成铜钱,贬值。楮:纸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B.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C.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D.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艰,遭逢母亲丧事。古代在职的官员,如父母去世,一般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B.敕,可以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皇帝下达制令的形式一般有谕、旨、策、制、诏等。
C.榷,文中指税。榷,也指专卖。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诉讼、军令、考课等事务,长官是刑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性积极进言,主张广开言路。他因父亲的恩荫步入仕途,积极进献文章;他反对章惇禁言的做法,认为应该恢复以前的进言制度。
B.李大性关注边防,为政务实。楚州郡守和都统想弃城而去,李大性表示反对,差一点被台臣弹劾;李大性把察访情况如实报告朝廷,有官员被惩处。
C.李大性不惧权贵,力除弊政。他反对出兵打仗,得罪人而被调出京城;前任官员不追讨欠税,他予以纠正;有人利用边防政策进行舞弊,他予以处理。
D.李大性关注民生,体恤百姓。江陵地区使用铜钱,纸币贬值,有人做买卖一天换不到一枚铜钱,李大性建议使用铁钱,解决了民生问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核其正舛,率有据依。
(2)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疫,大性首议振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