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五代)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注)①潇湘:传说舜南巡时,其妃娥皇、女英未同行,她们深感不安,随后赶去。于洞庭湖畔,闻舜已死,亲人两别,悲痛不已,溺于湘水而死。
【小题1】从字数看,《浣溪沙》属于_________;从题材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__。
【小题2】本词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下阕作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1-05 05:4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俛,字思谦。贞元七年进士擢第。元和十三年,皇甫镈用事,言于宪宗,拜俛御史中丞。俛与镈及令狐楚,同年登进士第,二人双荐俛于上。自是,顾眄日隆,进阶朝议郎,袭徐国公,赐绯鱼袋。穆宗即位之月,议命宰相,令狐楚援之,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仍赐金紫之服。

十月,吐蕃寇泾原,命中使以禁军援之。穆宗谓宰臣曰:“用兵有必胜之法乎?”俛对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圣主不得已而用之。以仁讨不仁,以义讨不义,先务招怀,不为掩袭。古之用兵,不斩祀,不杀疠,不擒二毛,不犯田稼。安人禁暴,师之上也。如救之甚于水火。故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此必胜之道也。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固宜深慎!”帝然之。

时令狐楚左迁西川节度使,王播广以货币赂中人权幸,求为宰相。而宰相段文昌复左右之。俛性嫉恶,延英(殿)面言播之奸邪纳贿,喧于中外,不可以污台司。事已垂成,帝不之省,俛三上章求罢相任。俛居相位,孜孜正道,重慎名器。每除一官,常虑乖当,故鲜有简拔而涉克深,然志嫉奸邪,脱屣重位,时论称之。

俛趣尚简洁,不以声利自污。在相位时,穆宗诏撰《故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神道碑》,对曰:“臣器褊狭,此不能强。其子王承宗先朝阻命,事无可观,如臣秉笔,不能溢美。或撰进之后,例行贶遗。臣若公然阻绝,则违陛下抚纳之宜;俛受之,则非微臣平生之志。臣不愿为之秉笔。”帝嘉而免之。

俛家行尤孝。母韦氏,贤明有礼,理家甚严。俛虽为宰相,侍母左右,不异褐衣时。丁母丧,毁瘠逾制。免丧,文宗征诏,恳以疾辞。既致仕于家,以洛都官属宾友,避岁时请谒之烦,乃归济源别墅,逍遥山野,啸咏穷年。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固宜深慎
B.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固宜深慎
C.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固宜深慎
D.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固宜深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绯鱼袋,指绯衣和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三品以上紫袍,五品以上绯袍;而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唐代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B.吐蕃,公元七至九世纪,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它的实际立国者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因此吐蕃与唐朝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
C.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及近郊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御林军等。
D.节度使,官职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节度使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后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俛反对不义战争。吐蕃进犯泾原,朝廷派宦官带领禁军前去支援,他认为作为王者之师有征讨之举而没有杀伐之事,就是必胜之道。
B.萧俛本性嫉恨奸邪。王播用金银财宝贿赂宦官宠臣,求取宰相之位,萧俛对此痛恨至极,力谏无果,自己请辞相位。
C.萧俛为人耿介自清。皇帝让萧俛为王承宗之父撰写碑文,萧俛认为王承宗在先朝违抗王命,无可观事迹,因此不愿为其父执笔。
D.萧俛追求清静洒脱。萧俛居官后,为避免老部下和朋友逢年过节宴请、拜谒的麻烦,就回归济源别墅,过着吟咏逍遥的生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顾眄日隆,进阶朝议郎,袭徐国公,赐绯鱼袋。
(2)古之用兵,不斩祀,不杀疠,不擒二毛,不犯田稼。安人禁暴,师之上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
B.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D.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E. 词人写离愁没有采用直抒胸臆手法,而是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沿情布景,通过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小题2】这首词的下片与《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歌子•荻花
五代 李珣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③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注)①荻花:似芦苇,秋天常开紫花。    ②李珣: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③垂纶:垂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歌子”为本词词牌名,“荻花秋”为词题。词牌名提示,本词描绘的是江边渔人的生活;从词题则可知,本词内容是描写秋日风光。
B.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本词与***的《沁园春•长沙》在描写的景物内容上不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词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
C.江边荻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本词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词作意境清朗明丽,与《沁园春•长沙》绚烂大气、辽阔苍茫的意境不同。
D.词作上片写景。“橘洲佳景如屏画”总写橘洲秋夜之美。“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云烟飘渺,月光皎洁,镜头最后定格在船上的垂钓者身上。
【小题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