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理解并欣赏歌词《雾里看花》,完成下面小题。
雾里看花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涛走云飞,花开花谢,
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烦恼最是无情夜,
笑语欢颜,
难道说那就是亲热,
温存未必就是体贴,
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哪一句是情丝凝结。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小题1】这首歌词耐人寻味,告诉人们什么?
【小题2】歌词中“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通过“借我”的直接反复,表达___________的愿望。
【小题3】结尾处三个语意相近的叠词的密集运用,用意何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9-28 03:07: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一种是误以为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化上,实际上除了红色化,也就把中华优秀传锐文化红色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另一种是一谈起红色文化就有些不自信,以为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诞生的文化,现在我们成为执政党了,要告别了,这两种观点,都是谈的,按照这两种观点,文化自信根本建立不起来。

既然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经过中国近代革命,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时期,始终没有中断,而且还获得了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生。既然中华优秀传文化经过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弘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了代的新生;那么我们当今所说的文化自信,自然是贯通古今,而绝非专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就是说,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意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摘编自李捷《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

材料二:

遵义师范学院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一隅,风凰山边、湘江河畔。百年的建校历史成就了学校丰厚的人文积淀,而其中影响学校至今的,便是红军长征过黔北时留下的深深的红色革命印迹,“红色文化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该校党委书记王大忠坚定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份自信,这正是为他们拥有着无数高权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所能给足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记者了解到,遵义师范学院一直本着“留得住、下去用得上”的育人准则,同时强调“坚持传承红色文化”。而这样的育人标准,似乎也正是继承了长征精神里舍小为大的精神,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甚至还对引领学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打好教育这一主题,正需要学生个体和学校组织的共同努力“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

(摘编自徐道君《红色文化能给传线教带来什么?》)

材料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无数革命先烈上下求索、肝胆相照,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这一长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革命志士之所以怀着执着的信念前赴后继地顽强奋斗,就是为了铲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结束人压人的历史,追求社会的正义公平,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是“红色经典”全程展开的价值脉格,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革命英雄克制了一己之私情别续,身于民族独立解放的大业,以国为家,以苦为乐,躬行不辍,严以律己,目的就是消除差别,与民同乐,这一朴素的人格与操守中是“红色经典”浓墨重染的价值主体,因此,“红色经典”并非一般的历史叙事文本,而是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大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了深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

(摘编自惠原冰,胡俊生《“红色经典“传承比文化的心价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
B.遵义师范学院建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其所拥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C.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
D.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也是“红色经典”一贯的价值追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红色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仅仅是对红色文化的不自信,同样影响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B.遵义师范学院将教书育人与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彰显了红色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
C.作为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的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色文化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当代实践价值,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小题3】从以上三则材料看,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和对待红色文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到城里种麦子
秦德龙
大光从城里拉回来个项目,组织种麦队,到城里种麦子。乡亲们一听就乐了,到城里种麦子?开玩笑吧?城里有地方种麦子吗?城里到处是玻璃盒子样的高楼大厦呀!不过,乡亲们都在想,如果真的能在城里种麦子,那也应该是春天一片葱绿,夏天一片金黄。
大光神秘地笑了:“城里人需要看见绿色。城里人已经分不清麦苗和韭菜了。”
这么一说,乡亲们都笑了。是呀,城里人越来越傻了。一些进过城的人,都知道城里有野菜饭店、粗粮超市、公园养驴、阳台养鸡……城里人还用吊车把乡下的老槐树弄去……这么说,城里人需要看见麦子,是可以理解的呢。
许多男人报了名,都想去城里种麦子。二妮对大光说:“给俺也报上吧,割麦的时候,俺敢和男人比,保证颗粒归仓!”
大光笑道:“二妮,到城里种麦子,不是为了有收成,而是为了种风景!”
二妮疑惑地说:“种风景?种什么风景?”
大光说:“跟你说,你也不懂。城里的麦子是不用割的。”
二妮惊讶地笑了:“不割麦子?”
大光说:“去了你就知道了。妇女们当然可以去,反正是庄稼活儿嘛。”
听大光这么一说,又有几个妇女报了名。
大光指挥着乡亲们,唱着豪迈的歌曲,向城里进发了。“麦浪滚滚闪金光,棉田一片白茫茫。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乡亲们唱着歌,到城里种麦子了。大光果然说的是实话,果真是在城市的空地上种麦子。路边、树下、坡上,闲置的空地,都撤下了麦种,撒下了乡亲们辛勤的汗水。
城里人望着乡下人种麦子,感到了少有的新奇。哦,不种美国草皮了,改种乡下麦子了。哦,绿化美丽的城市,要有自己的特色噢。有些早年当过农民的城里人,看见乡下人种麦子,表现出格外的亲切。他们纷纷端茶送水,或直接加入了播种的队伍。
乡亲们很感动,城里人太好了。一定要悉心呵护麦苗,让城里人看到绿油油的麦苗,看到金黄色的麦浪,吃上新麦磨的面、蒸的馍。
可是,麦苗正拔节,还没灌浆呢,大光却下令,让乡亲们把麦苗剪成“板寸”那么齐。这是干什么?这不是糟蹋麦子吗?这不是坏良心吗?有人问大光。
大光说:“我早就对你们说过了,到城里种麦子,不是为了有收成,而是为了种风景。城里人要的是绿色风景,你们不知道吗?”
二妮问:“绿色的风景当粮吃呀?这么多麦种撒下去了,不让长麦穗,真是鬼灵精怪。”
大光说:“对,城里的许多事,就是鬼灵精怪。明白吗,麦子长出了麦穗,我们就拿不到工钱了。我们的任务,就是搞绿化,用麦苗绿化城市。用麦苗搞绿化,比买美国草皮便宜多了,也许,这就是道理。”
二妮说:“我明白了,这就是你说的不用割麦子!原来,麦子根本就长不出来麦穗呀!”
大光笑道:“明白了就好,大家都干活儿去吧。麦苗老了,就锄掉它。撒上麦种,再种新麦子。就这样,一茬接一茬,记住,要的就是绿油油的麦苗!”
乡亲们会意地笑了,笑得很怪。二妮说:“看来是把麦子当草来种呀。大光,我不干了,我回家了。”
大光说:“也好,不想在城里种麦子的,可以走,来去自由。再回来,我还欢迎!城里总是要有人种风景的。”
有几个人跟着二妮一块走了。
可是,走了不多天,有两个人就摸回来了。他们告诉大光,带来了退化的麦种,只长麦苗,不长麦穗。
大光哈哈大笑。也许,撒下这样的麦种,农民才会心安理得?
于是,大光带领大家,播种了那些已经退化的麦种。二妮没回来,他也不介意,不久,他就将二妮彻底忘掉了。
大光成了在城里种麦子的专业户。他总在乐悠悠地想:啥时候到下一个城市种麦子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城里种麦子?开玩笑吧?城里有地方种麦子吗?”连用三个问句,刻画出乡亲们听到大光的话后惊讶好奇的心理。
B.文章引用歌词“麦浪滚滚闪金光,……”烘托出乡亲们进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与下文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反差。
C.文中两处画线部分都写了乡亲们的笑,前一次是因为觉得城里人分不清麦苗与韭菜可笑,后一次是因为难以接受把麦子当草来种而觉得可笑。
D.小说以“大光成了在城里种麦子的专业户”结尾,表明了作者对以大光为代表的农村青年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精神的赞美。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二妮这一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标题“到城里种麦子”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无人探测器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发射,4天后进入环月轨道。嫦娥四号将是世界首次在靠近月球背面南极的“冯·卡门陨石坑(Von Kármán crater)”着陆。如果在背面着陆并成功收集到更加详细的数据,将有望在月球构造和历史等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冯·卡门陨石坑是在巨大陨石撞击月球背面面形成的广阔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之中,由更小的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附近有很多被称为辉石的矿物,一般认为大概是由于陨石的撞击导致表面被吹走,内部岩石熔化之后覆盖了表面。日本国立天文台RISE月行星探测讨论室助教荒木博志解释称“如果弄清在盆地形成之后,发生过什么样的火山活动才形成现在的状态,将得知月球发生过怎样的演化”。

另外,一般认为,月球的北极和南极可能有水存在。冯·卡门陨石坑靠近南极,在环绕陨石坑的高高的山地的影子里,太阳光照射不到,存在发现水的可能性。水不仅将成为人类的饮用水,还将成为分解氧气和氢气、制造火箭燃料的材料,在宇宙中被视为重要资源。

——《日本经济新闻》2018年12月29日

材料二:

月球背面拥有独一无二的探索价值。它能屏蔽人类活动产生的无线电干扰以及闪电、极光带来的无线电发射,因此被认为是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的绝佳地点。同时,利用月球背面独特的无线电环境,可填补0.1~1MHz频段的空白,有望在太阳风激波、日冕物质抛射和高能电子束的产生机理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成果。

嫦娥四号带有低频射电频谱仪、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器和中性原子探测器。其中,低频射电频谱仪用于探测0.1~40MHz范围内的太阳低频射电特征和月表射电环境: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用于测量月表包括带电粒子、γ射线和中子的综合粒子辐射剂量及LET谱,以及测量月表快中子能谱和热中子通量。这将为未来载人登月安全活动和月表综合粒子辐射模型修正提供最新数据支持。此外,为了验证动植物在月面太阳自然光照和低重力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嫦娥四号着陆器上还搭载了一个重量为3公斤的月面微型生态圈,内含植物种子及昆虫卵等。

——《南方周末》2018年12月14日

材料三:

中科院研究团队通过对玉兔二号巡视器获取的光谱数据的分析发现,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与月球正面月海玄武岩质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展现出低钙辉石的光谱特征,并暗示有大量橄榄石的存在。进一步的分析证实,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物质中揪视石相对含量最高,低钙辉石次之,仅含有很少量的高钙辉石。这种矿物组合很可能代表了源于月慢的深部物质。

对覆盖着陆区域的高分辨率遍感图像数据和高光谱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着陆器和月球车位于玄武岩“平原”的撞击溅射物上,这些溅射物来自东北方向的芬森撞击坑。

科学家李春来说,南极-艾特肯盆地(SPA盆地)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同时,SPA盆地深达13公里,是月球上最深的撞击盆地,很可能会挖出月壳深处甚至月慢的物质。40多亿年前SPA盆地形成时已将月壳减薄或完全剥离。芬森坑是由小天体撞击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表面而形成,其犹如在南极—艾特肯盆地表面打的一口“深钻”一般,进一步将南极-艾特肯盆地表面以下月球更深部物质挖掘出,产生的溅射物四处抛射,呈辐射线搬布在冯·卡门撞击坑”平原”上。因此,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仪分析到的对象,正是芬森撞击坑挖掘、抛射到冯·卡门撞击坑表面的月幔物质。

此次基于探测数据的研究结果,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的正确性,加深了人类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

——《中国青年报》2019年5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12月8日我国无人探测器嫦娥四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的冯·卡门陨石坑,这项世界创举有助于揭开月球背面的一系列秘密。
B.冯·卡门陨石坑是由小陨石撞击南极—艾特肯盆地,导致表面被吹走,内部岩石熔化之后覆盖了表面形成的坑洞。洞内有许多被称为辉石的矿物。
C.月球背面拥有独一无二的探索价值,它既是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也是研究太阳风激波、日冕物质抛射和高能电子束的产生机理的绝佳地点。
D.中科院研究团队分析月球正、背面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证实月球背面的土壤主要由橄榄石、低钙辉石、高钙辉石等源于月幔的矿物组成。【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预降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里的冯·卡门陨石坑,受科研目的和探月任务的影响,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
B.月球背面能屏蔽人类活动产生的无线电干扰以及闪电、极光带来的无线电发射,为“玉兔二号”与地球相互传递信息带来了困扰。
C.嫦娥四号着陆器上搭载内含植物种子及昆虫卵等的月面微型生态圈,这项实验对人类未来在地外星球生存具有重大意义。
D.着陆区来自东北方向的芬森撞击坑的减射物的光谱特征,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正确性。【小题3】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工程的重要任务有哪些?请阅读上述三则材料,分要点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第一期《科学》杂志封面,向人们介绍了史上最强棋圣“阿尔法零”——两年前惊艳亮相的“阿尔法狗”进化版。“阿尔法”系列人工智能不仅在棋牌领域打遍人类无敌手,最新的“阿尔法折叠”还能有效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并在12月初的一个国际竞赛中击败众多对手夺冠。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和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问世60余年、遭遇多次质疑的人工智能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真正进入了落地实践阶段。从科研成果和应用层面看,人工智能正在众多领城“开疆辟土”。专家们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像水、电一样无所不在,颠覆和变革医疗、金融运输、制造服务、体育和军事等各个行业。

那么,人工智能将来到底会有多“智能”?会不会威胁到人类?其实,人工智能有强弱之分,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它都将处于“弱智能”阶段,只能局限在特定的封闭领城。业界的一致看法是,人工智能会放大并提升人类智能,但不能取代人类。至于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形成独立人格,专家们认为,按照现有技术模式,其可能性为零,机器人革命甚至毁灭人类完全属于好莱坞式的杞人忧天。而且,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影响也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未来5年,尽管7500万份工作将被机器取代,但1.33亿份新工作将同步产生。

(摘编自《迎接“新智能时代”》新华社新媒体2018年12月17日特稿)

材料二:

最近几年,人工智能在中国特别火,无数技术人投资者、企业家转移阵地,投身其中。有专家认为这种跟风是一个很危险的势头,当下人工智能火爆,更多的是盲目跟风造成的虚假繁荣。

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应用和产业的驱动,实际上,人工智能的科学基础是数学,在现有模式下,所有的人工智能都必须转化为计算问题。“第一步就是如何建立合适的数学计算模型。”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东明说,“如何解决很难的数学问题、证明数学的猜想、发现数学的理论,这是目前人工智能仍然难以触及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乔俊飞表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要获得根本性的突破,需要数据重组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提高。

另外,一项技术的应用落地与发展,关键是人才,但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蒋昌俊认为当前的研究是“跟着任务走,‘快餐式’的研究”,人工智能的应用只有架构在夯实的基础之上,才会繁荣。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的“近忧”》中国科学报2018年12月13日)

材料三: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曾出品了一个名叫诺曼的“暗黑版AI”,它会以负面想法来理解它看到的图片。团队希望通过诺曼的表现提醒世人:用来教导或训练机器学习算法的数据,会对AI的行为造成显著影响。

但其实,当人们谈论人工智能算法存在偏差和不公平时,罪魁祸首往往不是算法本身,而是带有偏差、偏见的数据。偏见、刻板印象、歧视这些人类社会的痼疾,已经深入社会肌理。在这样的语境中产生的数据,携带着大量复杂、难以界定、泥沙俱下的观点。如果研究者没有意识到或着手处理这一问题,机器学习的偏见几乎无解。真正的“公正算法”或许是不存在的。但通过正确地校准标签、数据的均衡和可靠等,机器出现偏见、谬误甚至失控的可能会相应减少。此外,研究者也应该着手建立一种预防的机制,从道德约束技术标准的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价值观的干预。

还有一个更真实可感的忧虑关乎隐私。我们每天的吃住行都已经充分数字化,与之相伴的隐私暴露风险也呈指数级上升。目前,国内从消费电子领域到安保、数字金融等领域都在逐步引入人脸识别技术,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身份信息,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信息都被机器收集。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就处在“裸奔”状态。但在人脸识别技术领域,我国目前尚无相应的安全监管机制。

(摘编自《年终盘点:这一年,人工智能在争议中前行》科技日报2018年12月2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尔法”系列人工智能虽然智能超群,但其优势局限于某些领域,例如“阿尔法零”只能在棋牌领域打遍人类无敌手。
B.人工智能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其间遭遇重重质疑,但近年来发展迅猛,正在向众多领域扩张,并真正进入落地实践阶段。
C.依托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和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人工智能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它仍处于“弱智能”阶段。
D.人工智能可以放大提升人类智能,但它毕竟是人类创造的,无论怎样发展,都不可能超越人类智能,更不可能替代人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经历了一个由科研走向实践应用的过程,随着各种新理论新技术的出现,它将无所不在,并给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影响。
B.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主要受应用和产业的驱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虽然因盲目跟风而火爆一时,但这种虚假的繁荣很难持久。
C.人类社会的弊端会对数据产生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如果不消除这些影响,算法就会存在偏差和不公平,人工智能就有可能作恶。
D.人工智能自问世以来备受质疑,对于它会不会威胁人类未来这一问题,材料一持乐观态度,材料二未涉及,材料三持悲观态度。
【小题3】要保证人工智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天的情调
钱歌川
①柳叶欲枯,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残了,犹剩几枝抗傲着严霜,秋天老去,如果有着晴和的天气,即算日历上告诉我们已经到了立冬,我们决不相信今年的冬天到了。直到一个礼拜天的早晨,我坐在客厅中翻阅当日的报纸,忽觉到一片片的冷风钻到我的颈项中来,我疑心是北窗没有关好,举目环顾一下,室中所有的门窗都紧闭着。这才怪啦,风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在夏天的时候,把所有的门窗都打开,还邀不到一丝风进来,现在四围都关好,倒有风了。我只得寻着风所来的方向去看,原来是从窗户的隙缝中进来的。那隙缝窄小得透不过光,但冷风却仍可以长驱直入,直吹到坐在离窗口七八尺远的我的颈项中来。这时我才相信确是冬天到了。
②人们总是不肯爱惜自己现在的处境,做学生的,羡慕人家在社会上办事;等到自己出了学校入社会任职时,又羡慕无牵无挂的学生。到了夏天,说他宁喜欢冬天;到了冬天,他又觉得还是夏天好。其实,无论什么事,绝不能尽善尽美,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人们如果能隐恶扬善,只看它的好处而不看它的坏处,那么凡事都能得到其中的乐趣了。
③现在又是冬天了,所以我要对你说,我爱冬天。无论它的寒风怎样刺骨,无论它的阴霾怎样闷人,无论它的白日怎样短促,无论它的暗夜怎样凄凉,我仍旧爱它,我爱它就是因为现在我在它的怀抱里。
④冬天早眠的滋味,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试想你从一个漫漫的长夜中睡了醒来。便有啁啾的小雀在屋檐前窃窃私语。太阳光从窗帘缝中窥进来,使你不敢把眼睛睁开来回看它,偶然眯着眼望一望,你至多只能看见窗玻璃上凝聚着一层水蒸气,隔断了窗外的世界,使你只好重新闭上眼睛,而想起夏天早晨所见的花草上那一层薄薄的露水,或甚至疑心自己乘着陆放翁的烟艇在雾锁的湖上荡漾。直到太阳驱散了晨雾,把眼前的湖光山色毕现出来的时候,你朝南的卧室中,已被阳光占满了。这时便再不能做那些白日之梦了,只好细细地来咀嚼透尝早眠的滋味,温暖的被褥好像青春一般地令人留恋。你如果是文人的话,这时便要为你的文章做腹稿,怎样开头,怎样起伏。怎样结束,从头到尾都想好,只等起身动笔。
⑤冬天的太阳是人人都感着极可爱的。礼拜天的上午吃过早饭大家坐在太阳中闲话,或是找点极不重要的事情做做,或是弄点小小的点心吃吃,忙里偷闲,格外有趣。你要是住在乡下的话,这时便可走出到町畦上去,看长天中飘忽的白云,田地上傲霜的野草,而透明的空气正招待着一个透明的心怀,枯叶无声地落到你的脚边,你才感到果然有一片微风掠过你的面颊。银杏经霜而变得金黄的叶子,远远望去就像一树黄金在太阳光中闪耀,谁说冬天的原野是空虚的呢?
⑥每逢大雪,就是从小就住在降雪地带的人,也要感到很大的趣味。有时早晨起来朝窗外一望,一切全埋在白雪之下,仿佛把人间所有的污秽都给掩盖了。我常爱在大雪天出去踏雪,满以为留下了一些足迹在地上,等到你回头看去早已莫辨来时路了。茫茫天地间,小小的人迹,是随时可以埋没的。若能大步踏去,倒也能得到一种飘然之感。四围的树木和房屋都立着不动,凝视着雪花的飞舞,而自己竟能置身其中,和着那种无声的旋律,一块儿来舞,你想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回事啊。
⑦春天像一个穿红着绿的乡下姑娘,实有点俗不堪耐;夏天像一个臭汗涣发的粗野武夫,令人不敢向迩;秋天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虽然也有几分爱娇可喜,但仍不及冬儿姑娘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她没有一点轻浮的颜色,而富有坚强的意志。
⑧除了前述的这些体验而外,决不可忘了冬夜的围炉。那是冬天最后的乐园,无论贤愚贫富,都莫不以此为归。我们为衣食在外奔波了一天,饱尝风霜的凌虐和工作的逐迫,黄昏时抱着一颗冻馁的心回到家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妻儿的慰藉,试想这时与家人围坐在一盆熊熊的火炉旁,乐叙天伦,温情可掬,不仅烤热我们的身子,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白天的疲劳,好像成了别人的事,屋外的寒风也就失了它的威胁了。
⑨一炉火,一壶茶,便可以使我们精诚团结,深夜不散。即算那最有传染性的呵欠,一再地来催我们,谁也不肯首先离去。深刻的冬天所给我们的指示,也许要算这个为最有意义的了。现在正是冬天,外面风刀霜剑,我们大家乐呵地团结起来吧。
(原载1935年12月25日《新中华》第3卷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开头以叙述为主,写自己对冬天冷风的体验,突出了冬天的酷寒,引出后文对冬天各种情调的描写,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喜爱。
B.作者寓哲思于文中,着力表现自己对冬天喜爱的同时,在第②段中对人们不珍惜自己现在的处境、羡慕他人、见异思迁的思想大加批判。
C.第⑥段中,作者在冬天踏雪时认识到人世功名不能长久,正如足迹会被大雪埋没,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能体会到飘然之乐。
D.第⑦段将冬天与春、夏、秋三个季节比较,突出了冬天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意志坚强的特点,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E. 在表现冬天情调时,作者多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情景,抓住自身的心理感受加以描摹,细腻而真实,极富感染力。
【小题2】“冬天的情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在行文中先后使用了多种不同的人称代词,选择其中两种,分别举例阐释其表达效果。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