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羊皮扇鼓

①在陕北寒雪匝地的季节,我挤在涌动的人群中,热热地观看旷野上羊皮扇鼓方阵精彩的表演,心底因之而强烈地嘭嘭作响。

②开阔的山脚下,列立了百十号男女,他们身穿白羊皮褂大红裤子,在群山为背景的大地上等待声音的召唤。有了,是唢呐声,像是从天上忽然落下来的,又仿佛是从地下陡然冒出来的,游丝般苍凉悠蜿地响了起来,恍若无影的手指弹在人们的心尖上。鼓手们一惊一动,犹如春天里出圈的盖羊,哗的一下冲散而出。在浑亮的鼓乐声中摆首起舞,扭身踏浪。他们挥动百十面扇形羊皮手鼓,嘭嘭敲打,跳起来、缠起来、绕起来、腾踏起来、歌吟起来。忽而似嫩柳在春风间交错、忽而如茂密草地里一群蹦跳的蚂蚱,忽而像身醉心不醉的武士……天色由此一暗,羊皮扇鼓的群体舞蹈灿亮如焰。鼓声如雨,一重再重。左手鼓,右手槌,昂首向天,脚下旋转,轻轻地轻轻地敲出一片细语,那是对天的问候,那是对无所不能的上苍的敬畏:再看,鼓手们弯腰行地,状如收割,慢节奏打出一片浑厚之响,应该是他们对大地的感激,是对生长五谷的原野赤诚的祈愿。又一番鼓声激烈,鼓手们踢腿扬臂,阴柔中见刚硬,摇首蹈足,宛转中现强悍。面对面,手挽手,打得狂放,打得自由,打得似雨似风,春潮阵阵,歌颂人的伟大,鞭策着心灵的无边。那訇然而起的呐喊声,泼洒着一种胆气,犹是敢在虎口拔牙,亦能在权贵面前挺胸,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充满了拥抱生活的坚定,洋溢着处逆境而不弱的奋争。

③羊皮扇鼓是一种藏刚于柔、纳火于水的舞蹈,它不仅跳动出了粗犷古朴的美,而且让我体味到了生命的深沉和负重、容忍和期盼,它实实在在渲染了陕北人生存在高粱大峁之间,直面困苦的豁达脾性。无论是巫师手中曾经挥舞过的羊皮扇鼓,还是人员众多的群舞,都能压人心魂。在我童年的山村长夜里,时不时地听到阵阵古奥凄怆的鼓声,鬼魅一般久久飘浮,冷森森地怵人心胆。那天,我跟大人们看了巫师“跳神”,满脸胡茬的汉子,裸着上身,一手执了羊皮蒙制的扇形手鼓,一手使劲而优美地敲打,随着鼓点身不由己地舞蹈吟唱,他在努力拯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女人。巫师时而如虎如豹,飞跳扑闪:时而癫狂如痴,浪移醉步:时而吼喊如雷,跺脚有声:时而哀歌不止,一唱三叹。我看见头蒙红布的女人,端坐在小方桌上,痉挛哭泣。巫师的歌唱是那样的悲伤,那么的感人——半崖上开花半崖崖红,你为什么半路上惹闪人?扯不长的荞面剁不断的水,你为甚绝情坏良心?为你的爹娘为你的儿,吃苦受罪奴家无怨意。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你为什么还要嫌弃人……

④这是为一个人的生命做法事,用歌舞驱赶不明不白的病疾,用现实感极强的歌声,企望把精神失常的她拉回生活的正道。当然,这也是在用神秘的力量抚慰和激发受难者重新生活的勇气!在晃动的灯影下,众人肃立不语,木然观看,巫师操纵着神灵去按人的意志泯灭鬼怪。那时,没人怀疑这种击鼓而歌的虚幻。往往身患所谓邪病之人,经过巫师鼓歌一番,渐渐病消,重又旺盛地活了下去,不管后事怎样,都对生活充满了清醒而热烈的爱。

⑤扇鼓来自哪里?应该是在古老遥远的文明之初,羊皮扇鼓就诞生在了游牧民族的手中,驱赶豺狼,传递平安,消解寂寞,也许还曾发展成一种庆祝六畜兴旺的舞蹈。由于南鼓的饱满浑亮之声,演化为战场上助阵的武鼓,系上铁环,铮铮作响,杀气腾腾。多民族血液融合的陕北,在艰难生存的困苦中,承传了扇鼓,敲敲打打,变为消灾祛病的巫器,哭哭唱唱,一辈又一辈地延续下来。

⑥但是,当二十世纪末的艺术家把它改编成壮美的现代广场舞蹈时,它便更突显了向命运之神挑战以及鼓舞生存的品质。我看过安塞腰鼓洒脱刚猛气壮山河的阵容,我看过洛川的欢腾火热的场面,我也看过威风锣鼓的浩荡和大气,然而,羊皮扇鼓一经打起来,就不能不使人心生悲壮之美。它美在阐释陕北人不畏天命的高贵、不服命运的安排、不惧苦难的风度。可以说,羊皮扇鼓打的是一种解剖人生和慰藉心灵的哲学。告诉你生命不易,应该多些忍耐、多些沉着、多些坚持、多些准备、多些信心。

⑦陕北的羊皮扇鼓呵,一节一节,直打到人的心里去。

(取材于崔子美同题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雪匝地   匝地:砸在地上。匝,同“砸”
B.不为功名利禄所   累:读lěi,牵累
C.粗犷古朴   粗犷:粗率豪放。犷,读 guǎng
D.慰藉心灵   慰藉:安慰、抚慰。藉,读jiè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语言质朴而有气势,感情奔放、强烈,颇具感染力。
B.文章开头通过天地的寒冷与“我”的“热热”的对比点明题旨。
C.羊皮扇鼓产生于游牧民族,经不断融合才成今天的形式。
D.作为现代群体舞蹈,羊皮扇鼓今日的艺术内涵更加明晰。
E.文中巫师“跳神”时众人木然的表现,表明做法事是徒劳虚幻的。
【小题3】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从羊皮扇鼓的群舞表演中感受到哪些精神内涵?
【小题4】赏析第⑥段划线语句。
【小题5】文章结尾说羊皮扇鼓“一节一节,直打到人的心里去”。生活中,能“打到人心里去”的“羊皮扇鼓”还有很多。结合你的阅读或生活经历,你联想到什么?请写出其特点以及对你的心灵的打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4 11:05: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数字出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在全行业中占比继续提高。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20.85亿元,对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提高7.7个百分点,已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在线教育营业收入增长39.4%,势头迅猛,增长速度在数字出版所属各类别中名列前茅。
2017年数字教育出版的格局将初步显现,在线教育在垂直领域的模式顺利发展。出版业在教育领域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渐趋深入,出版单位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核心,以技术和平台数据为支撑,以数字产品为发力点,构筑完整的数字教育生态。出版单位以更加开放共融的,心态,与技术公司、互联网舟司、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材料二: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获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尚春明表示,在实际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包括外部环境、观念、机制、人才、资金、技术都会因储备不足而受到很大影响。
目前互联网仍在快速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不断优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魏王山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出版流程,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在发行、印刷、数据加工、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为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人工智能在出版流程的再造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可能,比如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很多新技术和机器在这一行业逐步得到应用。
(摘编自卢扬、郑蕊《数字出版产业累计用户规模超16亿》)
【小题1】下列关于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及增长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出版物出版总收入最少,数字出版比重变化最大,报纸出版总收入下滑最多。
B.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成为拉动新闻出版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
C.数字出版增长快,在总收入比重、增长额、增长速度和增长贡献率等方面保持领先。
D.报纸出版是新闻出版产业中下降的板块且降幅明显,它面临着来自数字出版的严峻挑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出版单位重视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技术和平台数据的利用,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重点来抓,会让数字教育出版格局更阔大。
B.随着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出版用户规模已超过16亿,这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C.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转型过程中虽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产业总收入在持续增长,这与数字阅读率连续八年增长有关。
D.《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为数字出版作了国家发展规划,设计了工程项目,制定了行业标准。
E. 为促进新闻出版业在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
【小题3】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将有哪些新趋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8月30日晚间,一款名为“ZAO”的AI换脸软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病毒式传播,用户只需上传照片,便可一键换脸影视作品明星,高度的趣味性、便捷性和社交性让这款软件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下载和转发,牢牢攥住朋友圈和热搜榜。然而,“ZA0在一夜爆红后,迅速遭到舆论反噬,其“霸王条款”和技术隐患引发全网声讨。

“ ZA0”引发争议的一个关键是其对用户信息使用权的过度索取。在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同意的“用户协议”中,“ZA0”运营者要求:“你同意或者确保实际权利人同意授予‘ZA0’及其关联公司以及‘ZA0’用户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责,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 ”在引发网民讨伐后,“ ZA0”方面很快耐除了相关内容。然而,当媒体将这一条款摘出来摆在用户面前时,很难不引起用户的恐慌。

蚂蚁金服方面很快公开回应,支付宝的3D人脸识别技术能够“有效地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至于用户肖像滥用问题,极棒实验室安全研究员宋宇昊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ZA0’从用户处获得的信息主要是肖像图片,从技术角度而言,它并不比其他上传照片的APP有更多风险,但 ‘ZA0’向用户索取了肖像使用授权,这意味着用户会暴露更多的风险。”

“ZAO”引发网络争议的另一个关键在于版权问题,为了避免版权纠纷,“ZA0”在版权声明中表示:“短视频和表情素材,除了特别声明是‘ZA0跟合作方进行版权合作的之外,均来自于用户自发的上传,‘ZA0’不享有素材的商业版权。”而如果用户使用“侵犯他人名誉权、肖像权、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合法权利”,造成任何第三方损害,用户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还要一并赔偿“ZAO”及其关联公司遭受的损失。

“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可以用它来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去年,百度CEO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曾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言论指向中国互联网用户在“隐私”问题上的的某种隐忍,也暴露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对于用户信息使用的心态。

材料二

我国法律体系中尽管有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但是没有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及相应实施细则。国家互联网应急响应中心在2019年4月发布《2018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显示,个人用户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个人资产银行账户、地址等隐私遭到窃取的人数多达150万,移动应用APP在高权限下获取用户信息,假冒“热点”APP等诱骗用户下载并提供个人信息等,都使得用户隐私信息遭到泄露。2018年圆通快递公司外泄约10亿用户信息,华住酒店集团泄露约5亿用户信息,万豪酒店泄露约5亿用户信息,顺丰速运泄露约3亿用户信息,这些只是影响较大而被披露才为人所知,实际上被泄露的个人用户信息可能还有更多。而作为用户个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信息何时被收集、何时被用于何事,除企业机构未能较好地保障用户信息原因外,无明确的可落地的实施细则也是重要因素。

此外,互联网环境本身是一个匿名化网络环境,尽管不像暗网、深网等对网络内容实施高度匿名化,但是也并非真实世界环境。由此也引发了如网络暴力、虚假消息传播、不良信息传播等负面影响事件。对此,因家通过网络实名制的方式,希望改善网络环境并为更有力的监管提供条件。

对于网络实名制,尽管中国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但推行完全网络实名制还处于的 阶段。网络实名制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促进网络环境更加健康,但是网络实名制需要考虑其推行程度,即权衡匿名化是否不能存在于未来网络之中。网络实名制也有其积极作用,但是网络匿名化并非一无是处。网络匿名化本身使得一部分人能够更为理性的发表言论而无需担心遭到恶意报复,这在人民监督政府工作以及举报不良行为上有着积极作用:而实名制对于利用匿名网络而随意发动网络暴力、散播不良信息的行为有着遏制作用。因北,应在需要实名化监管的领域推行实名制,而对于容易泄露隐私信息的领域采取匿名化。当然,匿名化不意味着肆意而为,匿名表达也需要受到约束和限制,对于违反约束的匿名表达可以依靠技术手段进行控制。

材料三

大数据在深刻变革社会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伦理问题。“世界数据化”引发的伦理争议,对当代社会秩序与人伦规范构成了严重冲击,传统伦理价值观亦遭受前所未有的解构与破坏。

一方面大数据造成的“数据垄断”无处不在,导致信息侵权与权益分配不公。首先,大数据的挖掘和使用被行业巨头、政府主导,如国内的百度、腾讯,国外的Facebook、微软、谷歌,这些公司牢牢把握数据源与技术优势,几乎垄断了大数据市场。无论个体还是国家,皆有可能成为垄断的牺牲品。“棱镜门”事件即是一则典型案例。事件被揭露后,美国政府及谷歌等几大公司,都没有进行有效回应,且有迹象表明这一监控他国的“棱镜计划”仍在继续,这严重破坏国家间的互信;其次,一些公司或组织通过大数据深度加工,精确地了解市场需求、用户心理,预测竞争者动向,使公司业绩突飞猛涨。

然而这些“数据红利”源于所有用户数据信息的让渡,先不论已享受智能化便利的人群,那些偏远山区的民众也在忍受各类推送信息干扰,成为大数据营销下的广告靶子。此外微信6.1版本为展开广告营销的背后,不少用户更不情愿忍受屏蔽之苦,这些都折射出数据垄断背后的应用伦理困境。

另一方面,大数据带来的“数字记忆”或人的自由发展问题,无时无刻不令人忧虑。所谓数字记忆,即指数字化生存的状态下,所有行为留下的数据足迹,会被永久记忆,一般人无法删除,“遗忘的权利”被剥夺,这颠覆了生物规律。甚至可以说,这一“数字记忆”模式会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数据的奴隶”。英国的维克托·克托舍思伯格在《删除》一书中也提到,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正在瓦解我们天生的遗忘能力,“数字王国”记住了那些有时最好被遗忘的信息,如Facebook 照片上会被网络永远铭记,谷歌记得所有我们搜索过的信息和时间,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出现的加点字词的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噬:指受人之惠,反加批评。“噬”的读音是shì
B.不假思索:指说话做事迅速。其中“假”和“狐假虎威”的“假”意义相同。
C.肖像:指通过各种形式再现自己的形象。“肖”的读音是xiāo
D.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乱象。“轩”的第四画是“丨”。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ZAO”删除用户协议里可随时随地使用个人信息的条款,就能平息恐慌。
B.“ZAO”因为获得的用户信息主要是肖像图片,所以会暴露用户更多的隐私。
C.电影素材的明星告使用者侵犯肖像权,那么“ZA0”赔钱,再找用户赔偿。
D.中国互联网用户在“隐私”问题上的隐忍,是为了换得便利,安全或效率。
【小题3】下列填入材料二横线处的成语,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B.观望风色C.进退维谷D.大有可为
【小题4】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和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外泄具有数量大、范围广、隐蔽性强的特点。
②暗网、深网等高度匿名化的网络不会出现网络暴力、传播虚假信息等现象
③网络匿名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传播不良信息,也能有效监督政府工作
④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推行网络实名制,需要靠技术手段才能保护隐私信息。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小题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百度掌握了数据源和技术优势,因而会发生信息侵权和权益分配不公的现象。
B.美国政府及谷歌等主导的“棱镜计划”由于“棱镜门”事件曝光而彻底失败。
C.微信6.1版本通过广告营销获得利益,是靠用户让渡个人数据信息实现。
D.舍恩伯格认为数字技术正剥夺人们“遗忘的权利”,对人的发展会产生影响。
【小题6】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保护个人隐私?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另一个高度

刘瑜

①你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事实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就是这样的人。

②你能想象这个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你很难想象,环顾我四周所有具有上述特征的朋友,我也不能。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离开了自己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

③但,这并不是一个追梦人如何历经艰险实现辉煌的励志故事。如果是这样一个故事,这个男主角应该20出头,英俊潇洒,在书中碰上一个有钱人的漂亮女儿,当然肯定也会碰上一个嫉妒他才华的小人,该小人势必要跟他争夺那位小姐,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男主角成为大亨,有情人也终成眷属。

④《月亮和六便士》却不是这样一个故事。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好吧,这两件事其实没那么不同,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当然这里所说的梦想,是真的梦想,不是“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电视报纸说”里被说出来的那个蓝图,不是蓝领白领之上的那个金领,不是猎人给麻雀设的圈套里的那点米粒。

查尔斯疾步如飞,如愿以偿地追上了他的噩运。5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⑥ “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电影《Big Night》有这样一句台词,查尔斯让我想起这句台词。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

⑦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⑧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虽不信神,我想这就是那个人们应当在胸前划一个十字架说“阿门”的情景。

【小题1】第①段作者写“一个朋友”的作用是________。
【小题2】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
【小题3】从上下文看,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
【小题4】根据作者对查尔斯故事的引述,诠释毛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题目内涵_____
【小题5】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④段励志的故事是为了反衬查尔斯故事的不落俗套的悲壮。
B.第⑤段作者说查尔斯追逐梦想是“越过人性”,意为他超越了普遍人性。
C.第⑥段中别人做加法查尔斯做减法意似于老子所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D.第⑦段作者形容梦想是“妖冶”、“锋利”时对梦想的感情是爱恨参半的。
【小题6】文章最后一段很有特点,请从手法和结构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证了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简单来说,我认为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不得不说,是好是坏我们仍不确定。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利。我们别无选择。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存在着问题的趋势,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现在和将来得到解决。”
中科院院士张钹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不一样,它不会举一反三,更不会“知其所以然”。使用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十分小心。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机器通过“黑箱”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取得的智能,由于与人类认知行为存在根本差异,因此也将带来潜在的风险。智能机器不是代替人,而是要协助人做好工作。人和机器各有优势,要互相了解才能实现人机协作,但人还是人机关系的主导者。依照这种思想,才可能将人工智能引向人机合作的发展道路。
(摘自《教育家》,2017年11月)
材料二

(选自“搜狐科技”,2018年3月21日)
材料三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学术进步,一些人工智能拥有深度学习算法,拥有较强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能力。但是人工智能还不能真正地理解我们所看、所说、所思、所想,就像个弱智。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瓶颈,如何让机器拥有常识,熟悉我们的思维世界,这将是一项技术难题。
现在的硬件技术发展可以说相当迅速,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没有普遍使用机器人助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软件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机器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过程去指挥复杂的组织结构。
我们知道只要是人设计出来的软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这样会导致黑客的攻击行为,通过使用各种小把戏来欺骗人工智能。而且这种漏洞一旦被居心叵测的人发现,这家伙就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破坏行动,后果可想而知。
在2017年的网络入侵防护系统机器学习会议上,人们就在讨论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控制在安全和人类伦理道德范围内,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好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行业能起到公正的决策,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保持美好的一面。
(摘自“云博汇物联网”)
材料四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应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有序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采取“政府主导、专家主体、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方式,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安全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环节和应用场景,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法规、标准,划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边界。
“对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也要进行知识普及,用伦理道德加以约束。”张妍说,“在市场推广和应用环节,还要建立安全评估和市场准入机制。”
除了伦理和法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还在建议中指出,应该加快科学普及。
神化人工智能,会让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贬低人工智能,又让公众对人工智能不敢信任。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才可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
“人工智能是造福还是为祸,核心就是要看社会法律体系能否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框架下,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能否到位。”刘庆峰强调。
(摘自《科技日报》,2018年3月20日《有了安全边界,人工智能才能有序发展》)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霍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是他一生中见证的最深刻的社会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与日俱增。
B.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这样可以从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约束。
C.张钹认为,人工智能只有走向人机协作的道路才会更有前途,而人机合作人是主导者,应充分发挥人、机优势。
D.要想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既不能神化人工智能,也不能贬低人工智能,要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
【小题2】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和张钹他们二人在对待人工智能上观点一致,他们看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关键看人类的运用。
B.如果社会法律体系能够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到位,人工智能就可能为人类造福。
C.从产业投资角度来看,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在2011年初见规模,以后几年内,该领域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
D.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阐述和分析,让读者对人工智能有了全面了解,并明白了人工智能今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小题3】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与国学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书法是艺术,国学是学问。把书法当成国学,与把传统文化当成国学如出一辙。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

那么研究书法的学问是不是就是国学了?不全是。举个例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

古代书论文献大多是文学性描述,多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文学手法,且行文简略,如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经典概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思是取法古人,不能背离时代条件,同时又不能随大流,过于迎合今人。写不出自己,看不到古人,是书法大忌。孙过庭以简短八个字,把古今书法的道理说通了。而这用短短几个字就能说透的问题,今人千言万语也未必能达其真谛。所以,凡遇古书论,都需用文献学方法,对所涉字词进行训诂学研究,这些自然属于国学范畴。   

按照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划分,国学研究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一类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前者侧重于认识,后者侧重于实践体悟。书学也是如此。

书学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书法的基础是汉字,研究书法必须研究汉字本体,故此,书学的基础是字学,也即小学,小学又融于国学之中。所以,国学中的字学或小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作用和影响。辑校和注疏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阅读和运用古代书论文献时,必须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训诂或校注,否则易发生误读。譬如现在我们时常用“天真烂漫”一词形容书法作品至高的美学境界,但从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对 “烂漫”一词的注解可知,“烂漫”的本意是花开十分,已渐有凋疏之意,用在书法上,则指笔法粗疏导致的墨法凋疏,字法散乱。

书学还是有关人生体悟的学问。它不但需要对古代书论进行研究,更需要亲自实践。美感体验,或者说有关书法美的积淀,是在长期的笔法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而笔法的获得,又在于对人生、生命与自然的体悟,即唐人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要有向外和向内的追求。向外追求最后都归于向内追求。向外追求自然,于自然万物中获得关于笔法的学问,譬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荡漾而悟笔法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这方面,古代书论多有描绘,但过于玄虚。当然,笔法也可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古代书论获得,但读书也需进行人生体悟,读书而不体悟,等于吃饭而不细嚼、必定是“囫囵吞枣”。

所以,虽然书学与国学息息相关,但国学只是方法和途径。研究美、探讨美,是书学研究的终极旨归。但这美, 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美学,而不是西学体系中的美学,故美学又必须建基于国学之上。国学也不是贴标签,而是实实在在地坐冷板凳,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选自朱中原《国学与书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学属于美学范畴,而国学是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二者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
B.孙过庭《书谱》中用“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八个字,将“既看到古人,又写出自己”的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透了。
C.书学的基础是字学,字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的作用,而辑校和注疏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作者反对读书者“囫囵吞枣”,意在表明在笔法的获得途径中,人生体悟比阅读古代书论更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即表明观点,然后对书法和国学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解说,引出了后文的论述。
B.作者在第三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书学是靠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从这一点来说它属于国学范畴。
C.文中举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荡桨而体悟出笔法的例子,强调了书学需要向外追求自然。
D.文章结构属于“总—分—总”模式,最后一段给出结论,再一次说明书学和国学虽有联系但并不等同。
【小题3】根据原文肉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学和国学是息息相关的,国学是书法研究最终探究的美学的基础,书法是国学研究的对象。
B.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书法作品至高境界的“烂漫”用在书法上指笔法不好,说明当下已没人关注古书论。
C.书学不仅是关于智识的学问,还是关于人生体悟的学问,对其研究既要加深认识,又要实践体悟。
D.书学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但因古代书论的描述过于玄虚,还需要向外追求自然,亲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