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贱羊之死

沈石溪

公羊歪梨是我放牧的这群山羊里的贱羊。贱羊,就是地位最低贱的羊。

它一生下来,脖子就向右歪了三十度。三岁了,个头还像一岁的羊那么大,活像长僵了的一只歪梨。它的毛白里透灰,没有一点儿光泽,稀稀疏疏,就像盐碱地里的庄稼。

在动物界,所谓阶级次序其实就是进食次序:地位高的,占有更多更精美的食物,地位低的,只能得到更少更粗糙的食物。每次进入草场,碧绿鲜嫩的草地都被其他羊占据了,它只能啃发黄的老叶子:饮水时,地位高的羊站在上游喝洁净的水,轮到它,只能喝被羊蹄搅混的泥浆。最不幸的是,没有哪头羊看得起它,当然,也没有哪头羊愿意跟它结伴扎堆,它总是形单影只。有一天黄昏,它壮着胆想接近一头名叫灰额头的母羊,可还没等它靠近,灰额头就跳着跑开了。歪梨满脸沮丧,从此,它的脖子歪得更厉害,身体缩得更瘦小了。

夕阳西下,我让牧羊狗阿甲将羊儿赶拢来,准备回家。从放牧的嘎秦草场到曼广弄寨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从索桥穿过峡谷,走的是直路,要少走十几里路:另一条是绕着山道转一座山,走的是弯路,比较远。

我赶着羊群来到索桥边。这是在滇西南一带大山里经常见到的一种简易索桥,狭窄的峡谷两边,拉两根粗粗的铁链,铁链之间铺着竹子算是桥面,两边各用一根藤条编挂,算是扶手,人和牲畜勉强可以通行。索桥全长约二十米,高四五十米,不算特别危险。山羊没有恐高症,我经常带它们走索桥,它们也习惯了。可是,那天傍晚,天空突然由晴转阴,刮起了凉风,吹得索桥直摇晃。无论我怎么吆喝,无论阿甲怎么龇牙咧嘴地恐吓,头羊二肉髯就是不肯上桥,直着脖子站在桥头,望着乌云翻滚的天空,“咩咩咩……”发出凄凉的叫声。头羊不肯上桥,羊群也都赖在索桥边不走。我总不能一只一只地抱过桥去吧。风这么大,索桥也确实晃得厉害,羊真要在索桥上被晃下去几只,损失就大了。于是,我临时改变主意,打算绕道而行。

我刚把头羊二肉髯引下桥,突然,羊群里“咩”地爆响起一声气贯长虹的吼叫。我吓了一跳,扭头望去,嘿,原来是歪梨在叫!它的叫声从来就是萋萎缩缩、平平淡淡的,怎么突然间吼得这么精神抖擞了呢?我正纳闷,只见它歪着脖子,挺着胸脯,雄赳赳地从羊群里蹿出来,“嗖嗖嗖”大步走上桥去。几十双羊眼统统被它的举动吸引了,就连头羊也被歪梨的勇敢震慑住,长长的羊脸上露出羞涩的表情,缩了缩脖子,悄悄钻进羊群里了。

在我的印象里,歪梨绝对不是傻大胆,恰恰相反,它平时的胆子比一般羊都小。每次过索桥,它都不敢和其他羊挤在一起走,生怕其他羊行走时左右摇摆,连累它一起摔下去。它总是走在最后,小心翼翼,颤颤抖抖。怎么一眨眼,懦夫变英雄了?

歪梨走过三分之一时,风越刮越猛,呼呼地从左侧山垭口吹来,吹得索桥像秋千似的猛烈晃荡。

别说羊了,就是人抓着扶手也会心惊胆战的。果然,歪梨趴在桥面上,四只羊蹄勾住竹排间的缝隙,不敢再走了。“回来!歪梨,回来!”我高声喊叫起来。歪梨本来就歪着的脖颈侧向背后,向桥头望来,它看见所有的羊都站在桥头紧盯着它,当然也看见了头羊二肉髯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混杂在企图逃离桥头的羊群中。“咩——”它气吞山河地长嘶一声,一个跃挺,绷直了腿,又站起来。“咩咩一一”母羊灰额头终于忍耐不住,朝歪梨送去一声既欣赏又担惊受怕的呼叫。随着灰额头的叫声,歪梨一个跳跃,朝前蹿出去一大步,像被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继续往桥中央迈进。

天空飘下一阵密集的雨,竹子铺排的桥面滑得像浇了一层油。歪梨走得东倒西歪,就像在跳迪斯科。可它仍坚定不移地朝前走着。刚走到桥中央,天空突然亮起一道闪电,把整座索桥连同歪梨一起照得雪亮。它不再是低“人”一等的贱羊,而是百里挑一、出类拔萃的优秀大公羊。

“轰隆”一声巨响,雷霆在索桥上空炸响,桥面猛烈颤抖摇晃,简直就像巨浪中的一条舢板。

闪电过后,我的视线一片模糊,等我再能看清时,桥面上空荡荡的,歪梨已经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桥下的深渊里传来物体砸地的訇然声响。

我不知道歪梨为什么要用生命来冒这次险。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值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羊歪梨的脖子“向右歪了三十度”,“活像长僵了的一只歪梨”,长相丑陋是歪梨地位低贱、处境艰难的重要原因。
B.小说中多次提及头羊二肉髯,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头羊的懦弱胆小,头羊的表现和歪梨形成了鲜明对比。
C.母羊灰额头送去“既欣赏又担惊受怕的呼叫”,表明歪梨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其他羊的关注,也与前文情节相呼应。
D.作者不清楚歪梨用生命来冒险的原因,“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值得”一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冒险行为的否定。
【小题2】小说多处描写狂风、暴雨、闪电等天气状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沈石溪曾指出,动物小说要处理好生物属性与人类文化的关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11 09:50: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化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侣及皇宫贵族,故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唐宋时期,香药输入的种类及数量虽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关于香药的记录也更为详细,但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颇,就连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也误将本是同物异名的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 
经过历代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无论从书写体例还是编撰内容来看,都更为准确详实。
明初以来,随着时人对香药特性的深入了解,东南亚香药在中国的应用重点逐渐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扩展至饮食调味。 
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以前记载香药的史籍主要为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香药主要作为药材、香品被时人使用。与前代不同的是,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明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例如,《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海洋图书对于香药的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从这类书籍的撰写者来看,他们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耳闻目睹香药贸易之盛况,对海舶香药的记载自然颇为准确,也更具针对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在明初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明初以来,随着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各类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不仅保证了香药在中国市场的供需稳定,且使这一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这一时期,记载香药应用于饮食的明代书籍则多为面对普通百姓的日用类书,因此,仅从书籍的类型及适度人群来看,明代的普通平民已开始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中。此外,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等,再次说明了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泛。 
(选自《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香药的输入数量、品类,保证了中国香药市场的供需稳定,使寻常百姓有机会接触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
B.由于香药输入途径、使用人群以及香药本身功用的局限性,所以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的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
C.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误将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的事说明唐宋之际人们对香药特性的认识并不十分准确。
D.关于香药的记载,明代史籍比唐宋时期的史籍更为准确详实,这与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用类书记载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说明人们已经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而已忽略香药的治病保健功效。
B.对香药特性了解的局限性使香药主要应用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而香药扩展到饮食领域表明人们对香药的特性已有深入的了解。
C.《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书籍能够对香药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是由于书籍的撰写者熟知香药产地、贸易等情况。
D.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代关于记录香药特性及应用的书籍已扩展到日用类书等,不再局限于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药不仅具有药用、食疗保健等功能,还具有调味及腌制功能,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就有不少关于香药应用到饮食中的记录。
B.早在汉代已有部分香药传入中国,但直到明初香药才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此时,香药的消费重点也由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C.从现存史籍来看,明代记录香药的书籍与前代相比具有香药特性的记载更为详细准确,香药应用的记录更为丰富及撰写者日益增多等特点。
D.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说明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明代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8分)
乡愁的滋味 肖复兴
关于乡愁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过的:乡愁是一枚邮票。这样说,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乡愁是远离家乡产生的一种情感,家乡和乡愁构成一种胶着状态的关系,而与家乡的距离是乡愁的必备条件,所以,乡愁才需要借邮票邮寄。也就是说,没有了这种距离,便无所谓乡愁。
记得几十年前,我到北大荒插队,第一次离开北京的家那么远,远得仿佛到了天之外。到达北大荒的第二年,中秋节那一天,一清早天就飘起了细碎的小雪花,渐渐变大,很快天地一片白皑皑。早知道北大荒冬天冷,没有想到冬天也来得这么早。但再大的雪,也要过中秋节呀!坐上一辆小型柴油车,赶到一百里外的富锦县城,买回来的月饼,掉在地上能砸个坑,咬得牙生疼。思念北京,那里毕竟是我的家,那种感情一下子浓得化不开,却又无从发泄。那时生产队的小卖部只剩下了罐头,其他可吃的东西早被知青抢购一空。最后,买了两筒罐头,是那种香蕉罐头,一个罐头里两根截成四节的香蕉。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香蕉的滋味伴随着乡愁的滋味。那是我第一次尝到了乡愁的滋味。
如今离开北大荒已经整整40年,却一次次地思念那片曾经风雪弥漫的荒原。这40年中,尽管我曾经前后回去过三次,却依然怀念那里的乡亲和那里的土地。40年让曾经的荒原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远离那里越久,这个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就越长,乡愁便不由而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乡愁随之加深。
后来看学者赵园的著作,她在论述荒原和乡土之间的差别时说: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一种价值态度;而荒原更联系于认识论,它是被创造出来的,主要用于表达人关于自身历史、文化、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的认识。她还说,乡土属于某种稳定的价值情感,属于回忆;而荒原则由认识的图景浮出,要求对它的解说与认指。
赵园的话,让我重新审视北大荒。对于我们知青,它属于荒原还是乡土?属于乡土,那里却确实曾经是一片荒原,我们只是如候鸟一样的匆匆过客;属于荒原,为什么包括我在内的那么多知青如今把它当作自己的故乡一样频频含泪带啼地还乡?过去曾经经过的一切,都融有那样多的情感价值的因素。对于我们知青而言,北大荒这片中国土地上最大的荒原和乡土的关系,并不像赵园分割得那样清爽。这片荒原,既有我们的认识价值,又有我们的情感价值;既属于被我们开垦创造的荒原,又属于创造开垦我们回忆的乡土。
于是,我更加明白了,乡愁,除了和乡土或者说和故乡的时间与空间距离的关系之外,还需要一个必备的条件,那便是回忆。回忆,是填充乡愁情感的物质,像血脉一样,流淌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中,让这种情感,在这样一次次回溯流淌中,日久弥新而情不自已。
今年的中秋节,我再一次要在美国度过。我居住的地方只是美国中部一个很小的大学城,我春天来这里的时候,这里只有一家华人超市,很小,只能买到一些简单的东西。而现在,仅仅半年的时间,已经又开张两家华人超市。前些天,听说新的一家华人超市开张,是占领了原来一家高档家具店的地盘,空间大许多,重新装修开业。慕名而去,一进门,便看见了熟悉的月饼,摆在了醒目的位置上。想必店家也是想赶在中秋节前开业。赶节日前开业,是中国店家传统的做法,为的就是讨个口彩,在这里是为赢得远离家乡海外人的乡愁。不管怎么说,毕竟可以吃得到家乡正宗的双黄莲蓉月饼了。
其实,年轻人已经不像我们那样喜欢吃月饼了,觉得油腻又太甜。但我去这家华人超市的时候,不少华人大学生花比买一个汉堡包贵几倍的价钱买一块双黄莲蓉月饼。排在我前面到收银台的一个女大学生拿着一块月饼付款的时候,和收银员对话说的是汉语,一听口音就知道是老乡北京人。和她说起话来,她举着月饼一笑:好几年没回家了,但也要过中秋节呀,怎么也得吃块月饼尝尝家的滋味呀,就当是回家了。
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一种价值态度。这一点,赵园说得对,正因为如此,乡愁才有了价值。乡愁升华的最高形式,便是还乡,无论是千里迢迢真正意义上的还乡,还是如这位女大学生一样精神还乡。
(选自2014年9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小题1】文中写了哪些“乡愁”?请依据文本加以概括。(4分)
【小题2】作者对学者赵园关于“荒原和乡土”的论述持什么态度?(4分)
【小题3】文章详细叙述女大学生买月饼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小题4】统观全文,你认为作者对于“乡愁”有怎样的深刻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谐”就是“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导源于巫与优,优即以谐为职业。在古代社会中,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优往往同时是诗人。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

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性。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谐最富于社会性。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则雅俗共赏,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虽然他们所喜欢的谐不尽相同。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侵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傲中忘形尔我。

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引起谐趣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拙。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了。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为笑柄,如一首民歌:“门前歇仔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大缺点——刻薄势利写得十分脱皮露骨。除这两种之外,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后汉书•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

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例如《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从几方面看,谐都具有两面性。首先,就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的感情来说,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如果尽是恶意,则是直率的讥刺或咒骂。一个人既拿另一个人开玩笑,对于他就是爱恶参半。恶者恶其丑拙鄙陋,爱者爱其还可以打趣助兴。因为有这一点爱的成分,谐含有几分警告规劝的意味,可以说,凡是谐都是“谑而不虐”。其次,就谐趣情感本身来说,谐是美感的而也不尽是美感的。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成为谐的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的意象;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第三,就谐笑者自己说,他所感到的是快感而也不尽是快感。它是快感,因为丑拙鄙陋能带来一时乐趣。不过可笑的事物究竟是丑拙鄙陋乖讹,是人生中一种缺陷,多少不免引起惋惜的情绪,所以同时伴有不快的感觉。

(选自朱光潜《诗与谐隐》)

【小题1】下列对于“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谐是喜剧的雏形,它带有讥刺的意味,能使人们在谐笑中认清被讥刺对象的丑陋而对其深恶痛绝。
B.和其他艺术方面的趣味相比较,谐极富于社会性: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
C.容貌的丑拙、品格方面的亏缺、人事的乖讹等都会成为谐的对象。其中,容貌的丑拙最为常见。
D.“谐”就是“说笑话”,开玩笑。如果人们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社会,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优以谐为职业,汉初的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曾经是优。
B.谐趣是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人们正襟危坐而形成隔阂时,它能消除隔阂,活跃气氛。
C.《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属于谐,因为它所讥刺的对象奴隶主穷凶极恶,不符合谐的对象的特点。
D.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是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此谐不完全是美感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这就是谐趣。
B.一个人如果尽善尽美而没有缺陷,就失去引起谐趣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们谐的对象。
C.品格方面有亏缺的人常常成为谐的对象,在这方面,人们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
D.谐在给人们带来快感的同时又带来不快,因为嘲弄的对象带有人生中的一种缺陷,不免引起惋惜情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即兴与推敲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即兴的特点是趁热打铁。作家内在形象被唤醒并活动时,文思泉涌,势不可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王勃写《滕王阁序》,李白“斗酒诗百篇”,都属即兴创作。有时,即兴表现为“我不觅诗诗觅我”的紧急状态。一连串的形象、意念、词句以及主要脉络的情节如排山倒海般自动涌现,写都写不及,作家只能抓住轮廓匆忙记下,过后再补充和完善。司汤达53天写出《巴马修道院》,巴尔扎克于1831年写出75种作品,都属此类。即兴作品大都有首尾贯通,情感炽热,有一气呵成之势。
但即兴不是没有酝酿而凭空出现的。首先,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王勃铺排大量典故,李白诗歌中丰富的社会和人生经验,都是长期积累和有意储备的。任何酣畅淋漓的即兴创作,都是作家调集平生的记忆信息,厚积薄发形成的。其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刹那似乎容易,实际上兴会的来临极难。没有气氛和契机,即兴无由发生。王勃拥被而卧,李白饮酒,巴尔扎克喝黑咖啡,便都是借此来制造某种刺激情境,以待兴会到来。第三,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期酝酿的产物。司汤达写《巴马修道院》虽53天,但其准备和酝酿却花了6年。最后,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李频“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复活》中马丝洛娃的初次登台亮相的一个场景,托尔斯泰花费了10年时间,修改达23处之多。徐志摩说他作诗,从一点意思的晃动到一篇诗的完成,没有一次不经过“唐僧取经”似的苦难。
推敲不仅表现为词句的精选,也包括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等。由于文学创作的工具和媒介都是语言文字,因此,所有的推敲也都以语、词为主来进行。推敲的好处是精雕细琢,表达心象精确鲜明,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正如即兴创造需要推敲一样,推敲创造有时也会出现颇为畅达的即兴。较长时间的词句斟酌,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灵感和兴会。
即兴和推敲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不可把它们绝对分开。对于具体作家来说,有的可能以即兴为主而以推敲为辅,有的则相反。不管他采用哪种操作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以通过文字欣赏来消费的文学作品。
如果把即兴与推敲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也许更有利于物化的实现。在语言文字的操作实践中,凡著名作家都能发挥即兴与推敲之所长,为己所用。李贺每有兴会,便立刻记取一鳞半爪,存之“诗囊”,回家后反复修改。欧阳修兴会突至,即使如厕,也要马上笔录,过后挂于墙壁,再三推敲。
——节选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E、即兴创作是比较感性的,但它的背后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积淀;推敲创作是比较理性的,但它的背后又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即兴、灵感。
A.虽然即兴创作在表面上具有突发性,但实际上,它是作家情感和经验累积后的必然结果。
B.一部经过推敲而创作的作品,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而即兴创作的作品,我们很难感受到作家的匠心。
C.由于徐志摩的作品没有一次不是推敲出来的,因此,读徐志摩诗,我们是感受不到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的。
D.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作家就必须借助即兴和推敲两种方式,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消费的文学作品。
【小题2】下列各项,最不能直接表现作者推敲过程的一句是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B.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C.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D.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小题3】(小题3)请简要概述即兴创作产生的条件。(4分)
【小题4】文中说到“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根据文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说明。(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当代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受调查的青少年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民间文学中的人物知之甚少。这是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地位失落的又一个缩影。

民间文学以口头讲述为媒介,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也变得新奇自由,可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往往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都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同时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每一个从自己家乡成长起来的人,都深受家乡风俗影响,从方言和方言所承载的故事、歌谣和谚语中获得了生命之初的情感与意义。

所以说,民间文学的传承实现了民间社会对文化同源观念的认同,培育了中国人极其重要的乡土意识,而文化同源观念与乡土意识正是中国文化中家国情怀的逻辑前提。从更大的层面讲,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无不殊途同归地反映着民族友好、政治大同、社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群众,正是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而如今,中国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均被外来的新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教育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奥特曼替代了葫芦娃,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我们认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首先要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理解中国民间文学关于善良、勤劳、奉献、和睦、友爱、正义、协作等价值观的叙事模式,重新建构这些智慧资源的日常生活路径,逐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从而实现让民间文学重回日常生活的目标。其次,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日本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今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传统民间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尤其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化产业有效嫁接起来,那样传统民间文学才能凭借新的载体重新走进当代人的生活。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文学有其自身特点,以口头讲述为媒介,审美表达大多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
B.家乡的方言及其承载的故事、歌谣和谚语,是人们获取生命之初情感和意义的源泉。
C.儿童成长初期接受的童话教育几乎全是西方童话,中国民间文学面临着传承危机。
D.增强对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就要对民间文学进行挖掘,重新建构日常生活路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当代中国青少年对民间文学人物了解甚少的事实反映出民间文学地位失落的现状。
B.文章指出民间文学的传播媒介与审美表达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走向衰落不可避免。
C.文章指出民间文学对培育中国人的乡土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D.文章从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传承能力两方面指出了解决民间文学传承危机的具体措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受调查的青少年对海外与本土动漫形象的喜爱程度说明海外动漫的制作水平更高。
B.民间文学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其衰落必然会导致文化认同的缺失。
C.民间文学传承共同价值观,因而反映民族友好、政治大同、社会和谐的文明主题。
D.对传统民间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解决失去原有传承场景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