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22 11:00: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83亿人,过去5年,手游用户数从9000万增长至5.54亿,而青少年成为游戏主力用户之一。

广东一所高校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针对518名中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青少年中,大受欢迎的网游以暴力题材为主。玩家对暴力网游接触量越大,则越倾向于认为世界是丑恶的、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同时对暴力的赞同度也越高,倾向于采取暴力行为解决矛盾冲突。

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受成瘾性电子游戏影响的群体呈现出低龄化、边缘化两大特征。

低龄化——00后甚至05后被称为“数字化原住民”,一些经营者在设计、运营成瘾性电子游戏时倾向于针对低龄群体。江苏省电子竞技运动协会副会长孙紫阳说,业余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往往比专业选手更容易对游戏成瘾,因为缺乏辨别力,游戏的设计能持续给他们以精神刺激,获得巨大快感。

边缘化——成瘾的青少年存在一些共性,如现实世界社交面窄、少有其他获取娱乐的途径等。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精神科主任医师陈振宇介绍,临床发现游戏上瘾的孩子社交能力差,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存在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农村、县城留守儿童成为重灾群体的原因。

成瘾性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巨大杀伤力有两大主因,一是复合成瘾难以断根,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持续的负面影响;二是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以粗暴甚至错误的规则冲击误导了未成年人三观,埋下严重社会隐患。

(摘编自《低龄化边缘化:成瘾性电子游戏正摧毁我们的新生代》)

材料二:

从6月19日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并且通知世界各国将这个病症纳入医疗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把“游戏障碍”正式列入“精神与行为障碍”,其典型症状是:无法控制地玩游戏、越来越经常将电子游戏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游戏时间。

要认定为游戏成瘾,需要满足下列条件:首先要表现出对游戏的自控力不足,其次是将游戏的优先级放在其他兴趣与日常活动之前,就算有身体或精神上的负面情况也要继续玩游戏甚至增加游戏时间,然后病患因为游戏已造成家庭、社会、工作等方面重大损害,最后需要至少十二个月才能确诊。

WHO称,对于游戏是否成瘾,相关行为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部分国家此前已承认游戏成瘾是重大的公共卫生议题,许多国家都有治疗游戏成瘾的戒瘾机构。

 (摘编自环球网科技)

材料三:

如今好玩的网络游戏多如牛毛,少数青少年游戏成瘾,精神颓萎、身体羸弱、学业荒废,甚至诱发盗窃、暴力等行为。因而,如何防止游戏参与者从“着迷”走向“沉迷”,是亟待破解的公共卫生课题。

正如工厂不能只顾盈利而肆意排污,游戏开发运营商有责任控制游戏的“副作用”,不能一切向钱看。日前,不少游戏开发商采用实名认证等措施,推出防沉迷系统;有的游戏公司还上线“数字契约”功能,引导家长和孩子订立使用契约……这些主动作为,展现出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业界也逐步认识到,应当努力从“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可以说,积极承担责任,主动转型升级,游戏行业才能摆脱困境,实现健康发展。

然而,市场如马,脱缰则野。近年来,有的游戏平台实名认证形同虚设,各类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手段频出,还有一些网络游戏传播低俗色情、渲染凶杀暴力,甚至扭曲历史、传播不良观念……这些顽疾,仅靠市场自我调节,显然难以消除。治理游戏市场乱象,必须善用法律与制度。除了事后下线封禁涉黄涉暴的网络游戏,能否加强源头评估与管控,将可能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拒之网外”?可否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用户,建立游戏分级制度?强化监管、创新手段,既是引导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共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必然要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走上网游成瘾之路,与其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有的家庭亲情冷漠或过度约束,激起“青春叛逆”,无形中将孩子推向网络游戏;有的家长自己就是“游戏迷”,为孩子树立起反面榜样。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游戏上瘾,要么粗暴地拔掉电源、没收终端,要么简单地将孩子送到“网瘾戒除学校”。事实证明,类似做法效果十分有限。与其一味苛责、视游戏为洪水猛兽,不如一点一滴改善家庭教育,通过增亲子之情、添假日之乐、促健康之趣,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培养多元爱好,提升自控能力。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上台阶的过程,当他们眼界更开阔、生活更丰富,游戏的吸引力也自然会减弱。

数字时代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也潜藏着风险和挑战。面向未来,进一步增强“反成瘾”的自觉、共同维护“数字健康”,我们才能更好地拥抱数字生活、追求美好生活。

(摘编自姜赟《美好生活需要“数字健康”》)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于专业选手,低龄群体由于缺乏辨识能力,往往更容易受游戏的连续性刺激的影响而上瘾。
B.游戏成瘾给少数青少年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而,如何防止参与者游戏成瘾成了一个亟待破解的公共卫生课题。
C.对于某人游戏是否成瘾,WHO认为相关行为的表现要持续至少12个月,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
D.游戏开发商有责任意识,有行业伦理,能积极创新,游戏产业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就会有清朗的网络空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并制定了判断的标准,为卫生专业人员提供了诊断参考依据。
B.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游戏成瘾有别于我们平时认识中的“网瘾”,着迷甚至沉迷不能轻易地论定为到了精神疾病的程度。
C.那些家庭关怀缺失、少有其他获取娱乐的途径等青少年,比较容易成为沉溺于网游的玩家。
D.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内容各有侧重,但都论及游戏成瘾的成因、危害及破解措施。
【小题3】如何防止青少年游戏成瘾?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或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五一”假日旅游指南》,综合历年市场数据和旅行商预订情况,预计“五一”期间全国旅游人数超过以往,有望接待国内游客1.4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80亿元。五月份具有出游意愿的居民中,选择近郊游的比例最高,占31.2%,短途周边游市场火热。从旅游内容看,生态采摘、海边度假、徒步登山、古镇休闲等主题比较热门。在五月份具有出游意愿的居民中,选择出游时长7天以上的占18.1%,4~7天的占48.4%,2~3天的占29.3%,当天往返的占2.5%,63%的游客选择了拼假出游,其中“90后”年轻群体人数显著增多,成为旅游消费的潜力股。同时,选择和家人一起旅游的占55.1%,选择和好友结伴出游的占18.9%。

“黄金周”旅游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人们集中出行,热门景区和城市人山人海,汽车排成长龙,某些景点哄抬物价等。破解问题的一个关键是改进国民休假制度,改变目前全国统一放假使千军万马赶上一条羊肠小道的状况。加大推广带薪休假的力度,使更多的职工群体能自主安排休假时间,错开全民休假时段,才能缓解“黄金周”式假期闸涌式的休闲旅游的状况。

目前,保留国庆“黄金周”应是权宜之举,而推广带薪休假,建立周末、节日与带薪休假相结合的国民休假制度是长远之策,也是提升国民旅游休闲品质,推动休闲旅游经济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相结合,从粗放式、规模型向集约与效益并重转型升级的必然之举,也是国民休假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必然之举。

(摘编自光明网《2018年“五一”假日旅游指南》)

材料二:

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规模大、投资大、影响大,呈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文化效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经济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更新。乡村游能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种植业、交通业、商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行“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电商”“旅游+扶贫”“旅游+科技”等新业态,能促使农特产品转化成旅游商品,提升产品的价值。

中国文化是自始至终建设在农业上面的。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将那些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传统建筑、农耕器具、民间技艺保存下来,以活态化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传承和复兴了传统文化,具有战略高度的意义。当然,虽然形势大好,但部分乡村游建设层次低,缺乏长期规划,一哄而上的现象也需要引起地方管理者的关注,要加紧建立长期规划、审批机制。

据统计,“黄金周”长假期间,民宿的房源预订量同比增幅达到520%。其中,乡村民宿房源的预订量也有显著上升。其中,四川、广东、江苏、云南等乡村民宿发展较快的省份,订单量涨幅超过6倍。据某共享住宿平台统计,近期一直保持每天约1500个新房源上线的速度,更大的市场潜能正被激发。

(摘编自《新京报》《小猪短租:国庆期间民宿预订量增长520%,乡村民宿涨幅超6倍》等)

材料三:

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利益回扣链条驱动下,“低价游”仍是国内旅游市场难以根治的痛点。被称作“长城贵宾专线”的北京八达岭长城、十三陵“一日游”收费仅120元,行程中,游客不仅在导游“哄骗”下购买140元往返缆车门票,还有大把时间被安排在果脯店、玉器店购物,购物时间甚至超过游览景区的时间。一些地方购物、餐饮商家会给导游40%至50%的返点,在云南返点可为70%~80%。导游最终通过诱导、胁迫等强制消费手段来赚回扣。一家涉案旅行社7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购物回扣。除了购物返点,导游在游客自费项目中也有利可图,景区门票回扣和差价成为“一日游”导游收入的主要。

在市场监管方面,由于“低价游”的各个环节涉及旅游、交通、工商、网信等多个部门,需加强综合执法,并形成监管合力。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地方立法加强对“低价游”的震慑管理,对不合理低价非法揽客,诱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参加购物活动,擅自变更行程或甩团、甩客的旅行社或个人,追究民事、刑事责任。日前,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同多部门取缔非法“一日游”黑窝点,并责令多家购物场所停业整顿。消费者也要理性消费,对于低价团甚至零团费线路要警惕。要加强自身权益的保护,在出游前务必签订合同,注意合同中的不合理条款内容,保存相关证据,最大程度保护自身利益。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低价游”禁而不绝,回扣成最大利益驱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五一”假期,很多群众选择以出游的方式度假。其中,近郊游占据的比例最高,国内旅游人数创新高,国内旅游收入为880亿。
B.五月份有出游意愿的群众,选择出游时长在4~7天的接近半数,当天往返的较少,超过半数的游客选择了拼假出游,其中年轻人显著增多。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逐渐兴起并繁荣,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D.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带动比如农产品加工、服务、种植、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与农业、生态、电商、扶贫、科技等产生了互动关联,形成了一批新的业态,使农特产品有机会转化成更高价值的商品。
B.中国文化源于农业文化,从文化复兴的高度看待新农村的发展,以活态化的方式对传统的民俗、技艺等进行传承和创新,有着战略意义。
C.“黄金周”长假期间,民宿的客房预订量、新房源上线的速度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乡村民宿行业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
D.材料介绍了“黄金周”期间火热的旅游市场状况,分析了乡村旅游这个逐渐兴起的旅游市场,并对“低价游”这个典型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建议。
【小题3】概括材料中提出的当前旅游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并给出解决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镰

洪忠佩

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

②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③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 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④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母亲衣 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当时,我虽然已过了懵懂的年龄,却只知道开镰收割是人与村庄、季节、田野建立的一种秩序,即便自己站在“冷浆田”(水冷田瘠)里挥镰,也是被动的,甚至是木然的。

⑤那个时候,总觉得稻田里斑鸠与麻雀的欢呼雀跃,都比我快乐得多。

⑥俗话说,秋前夏末,半死烂活。物质匮乏的年月,人也显得卑微无助。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一把木柄的禾镶,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 那一丘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一天又一天,一年 又一年,从给母亲打下手到参与收割,我常常找不到语言表达的出口,更忽略了躬身收割的母 亲,俨如对大地虔诚的膜拜。

⑦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禾苗的嫩绿与青葱,谷穗的饱满与金黄,以及“禾秆城”〔稻草垛〉褪去金黄的灰褐色与斑白色——这是我对乡土田野色彩的记忆和认知,还有一种食为先的生存宿命。后来,我看到列维坦的《秋 收》和米勒的《拾穗者》等油画作品,无论作品的主题还是色调,都激活着我远去的记忆。

⑧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

瘌痢头,光油油;

糯米饭,蒸芋头。

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

……

手捧苞芦(玉米)棵,

脚烘石炭火,

神仙皇帝不如我。

⑨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⑩我欣喜地看到,在家乡婺源的大鄣山、賦春、镇头、中云、江湾一带,近几年有村民种植有机稻尝到甜头,开始走规模化有机化的路子。他们不仅种田能够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购置农机也有补贴。在那层层叠起的翻滚的稻浪中,禾镰的欢吟已经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收割机。场面虽然没有北方麦收那样壮观,但却成为山村田野一道新的风景。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0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开门见山点明题目,自然引出下文母亲开镰收割的往事。
B.第③④两段描写了母亲躬身收割稻子的情形,既表现了母亲熟悉农事、勤于农事的品 质,又写出了农耕生活的艰辛。
C.第⑧段引用童年的歌谣,回忆了 “我”童年时期美好而快乐的生活,说明“我”对乡 土色彩生活的记忆只有稻子的色泽和色调。
D.本文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抒发了“我”对母亲及乡土的深厚情感。
【小题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不能删掉,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附图: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摘编自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  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知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为之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2017年3月16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B.材料二表明大学生创业往往面临难以筹到启动资金的困境,对此有关部门应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C.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
D.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B.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显示了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直截了当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D.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四关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而材料三关注的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