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手机操作系统主要应用在智能手机上。按照源代码、内核和应用环境等的开放程度划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可分为开放型平台(基于Linux内核)和封闭型平台(基于Unix 和Windows 内核)两大类。安卓系统是基于Linux 的开放源代码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该系统是首个为移动终端开发的真正的开放的和完整的移动软件,支持厂商有三星、索尼爱立信、联想、中兴、华为等。iOS则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属于类Unix 的商业操作系统。此系统属于封闭型平台,仅供苹果产品使用。

美国某市场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18年安卓系统占全球市场份额85.9%,iOS系统占14%,两者市场份额之和近乎垄断。艾媒咨询分析,中国市场上超过90% 的国产手机首选开放的安卓系统,安卓系统拥有如此高市场占有率不足为奇。

(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二:

2018年中国手机用户下次更换手机时的品牌倾向


(中国信息产业网)

材料三:
2019年8月9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 余承东公布了华为操作系统——鸿蒙。鸿蒙是面向未来的、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
针对苹果和安卓两大移动操作系统的不足,鸿蒙首先解决的是跨平台的应用效率和部署,这种突破离不开鸿蒙的内核架构——分布式架构。这种架构能使搭载鸿蒙系统的多终端设备互联互通,实现跨平台无缝体验。现场演示显示,不同硬件的不同模块都可以跨平台互动。比如,基于远程大疆人机与手机视频通话的场景,对方的视频直接就是无人机视角,这是一个创新的应用类型。再如,多屏协同的应用,可以在安卓和Windows系统间同屏拖拽,实现高效办公。鸿蒙内核的分布式架构,破解了原来手机App在电脑上无法通用的困局。
与安卓系统采用宏内核不同,鸿蒙采用微内核。宏内核的核代码冗余太大,难以保证设备流畅性。而鸿蒙采用的微内核所带来的另一大优势就是,进程间通讯效率提升5倍。
鸿蒙首次通过“形式化方法”增强可信执行环境内核安全性。和安卓系统相比,鸿蒙采用的微内核优势是天然无Root(终极权限)。安卓系统采用Root权限,一旦这种权限被索取,那么整套系统的控制权即被攻破;而鸿蒙则采用“微核+外核”的方式,其中微核单独控制,而外核部分的每项模块单独锁定,即使某一项被攻破,也只能控制其中一个模块,并不能获取系统所有权。
鸿蒙系统不仅能提高跨平台应用效率,最生态的部分是解决跨平台开发难题。鸿蒙是一个开源的微内核操作系统,意味着全球开发者都有可能在鸿蒙发展中贡献一份力量。发布会现场演示了一款音乐类App,可在手机、车机、大屏上自动化兼容,解决了跨平台开发难题。
关于鸿蒙是否能应用到手机中,余承东说,当然能,而且随时都能用,正因为华为考虑到生态和合作伙伴的原因,才会优先支持谷歌安卓操作系统,如果安卓无法使用,我们随时启动鸿蒙。

(选自京燕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依据开放程度分为开放型平台和封闭型平台两大类。
B.三星、索尼爱立信、联想、中兴、华为等手机的操作系统都是开放型的。
C.安卓系统、iOS两大操作系统占据了目前手机市场的主要份额。
D.在成功开发出鸿蒙系统后,华为手机将不再使用安卓操作系统。
【小题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老用户的购买和复购倾向统计显示,国产手机仍是消费者的首选。
B.鸿蒙系统采用新式架构,可以让消费者体验多屏协同、跨平台沟通。
C.鸿蒙在多方面的性能上都优于其他系统,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复购倾向。
D.属于开放型操作系统的鸿蒙,可以让所有开发者都能够改善其系统性能。
【小题3】请结合材料,概括鸿蒙操作系统的优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15 07:48: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论学究气

法蒙田

小时候,看意大利喜剧,其中总有一个逗乐的迂夫子。那时,想到我们这里给满腹学究气的教书先生的绰号也一样饱含讽刺意味,心里总免不了要气恼。他们的学识极多于我们,珍惜他们的声誉,难道不是我们起码该做的吗?可我又很难解释,为什么最斯文的人偏偏将他们视如敝屣。以后,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发现这些人的看法还是极有道理的,“最伟大的学者不是最聪明的人”。

植物会因太多的水而溺死,灯会因太多的油而窒息,同样,人的思想会因饱学、装满纷繁杂乱的东西而理不出头绪,压得腰弯背驼,枯萎干瘪。远离公众事务的哲学家,他们庸碌无能,难以担负公众事务。你让他们来仲裁某桩诉讼案,他们要问清楚,他们做这有没有生命,会不会动,人是否跟牛不同。因此,俗人鄙视他们,认为他们不通世事,自高自大。至于另一些哲学家,我要说,他们不但博古通今,而且还是行动的巨人。他们和锡拉库萨的几何学家很相似。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某位几何学家从冥思苦想的纯科学研究中走出来,把某些研究付诸实践,于是他很快就发明了可怕的守城器械。然而,他自己却对这些发明不屑一顾,认为这有损于科学的尊严,这些创造不过是学徒的活计和儿童的玩具。那些哲学家也一样。有时,人们让他们经受行动的考验,他们就展翅高飞,对事物的领悟更加透彻,他们的胸怀和思想仿佛就更加博大精深。但也有一些人,也许是太过聪明,看穿了世间名利纷争的无聊,看到无能之辈掌握政权,就退避三舍。赫拉克利特把王位让给了兄弟,人民就责备他不该自命清高,整天和孩童在神殿前玩耍,他回答道:“与孩童玩耍难道不比和你们这帮人一起治理国家强吗?”

我不再气恼于对满腹学究气的教书先生讽刺的行为,我把这个错误归咎于他们对待学问的态度不正确。看来我也受到时下风气的感染,写随笔会到处搜集我喜欢的警句名言。表面的东西似乎传授起来更为简单,在现行的教育方式下,如果说学生和先生尽管饱学书本,却并不聪明能干,看起来也头脑简单,这是不足为怪的。我们的父辈花钱让我们受教育,只关心让我们的脑袋装满知识,至于判断力和品德,则很少关注。我们只注重让记忆装得满满的,却让理解力和意识一片空白。我们的学究传授知识,就像鸟儿有时出去寻觅谷粒,不尝一尝味道就衔回来喂小鸟一样,从书本中采集知识,只把它们挂在嘴边,仅仅为了吐出来喂学生,的确迂腐可笑得很。更糟糕的是,那些学究的学生和孩子们学到的那些口耳相传的所谓知识,不过是用来作为炫耀、交谈和引经据典的资本。我们只会说:“西塞罗是这样讲的,这是柏拉图的习惯,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原话。”可我们自己说什么呢?我们指责什么?我们做什么?鹦鹉都会这样学舌。

我们总是扶着别人的胳膊走路,致使我们的力气丧失殆尽。像这样乞讨来的有限的才能,我是十分厌恶的。即使我们可以凭借别人的知识成为学者,但要成为哲人,却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智慧。我憎恨那些并不聪明的哲人。

(选自《蒙田随笔》,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在作者看来,学究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第一段中“最伟大的学者不是最聪明的人”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青花瓷
左世海
当麻大急匆匆赶回村里时,他的弟弟麻二和妹妹麻花早到家了。昏暗的屋子里,除了盘腿坐在铺着破芦席的土炕上的娘,还有位陌生的秃顶老头。
“这是你们吴叔叔,你们爹生前的好友。”娘向麻大他们介绍道,“今天让你们回来,是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
“啥事呀?大老远催人回来,我单位还忙着呢!”麻大瞄了眼坐在炕上的老头,疑惑地问。
“可不是,有话快点说,我公司还有事要办。”麻二有些不耐烦了。
“你们都吃公家饭,哪有我忙,早上走得急,家里猪还没喂哩。”一旁的麻花也嘟哝道。
“他叔,还是你来说?”母亲望了望众人,示意秃顶老头先说。
“是这样!”老头拧灭手中的烟头,望着麻大笑笑,“十年前,你爹老麻和我在一个施工队干活,两人相处得亲如兄弟。有一天下班后,老麻见一个衣衫破烂的老婆婆,蹲在路旁冻得浑身发抖,她的面前放着个挺好看的青花瓷瓶,说啥也要卖给他。老婆婆说这是她祖辈留下的东西,为了吃饭活命,只好拿了出来。当时,老麻看她确实可怜,一咬牙花了100元买下了那只青花瓷瓶。”
“那,后来呢?”麻大禁不住问道。
“后来,老麻又跟着施工队去了河南,我没去,临走时他把花瓶存放到了我家,说等返回时来取。不料这一走竟然杳无音信。直到上个月,我遇到一个和他一起打过工的老乡,才知道那年他在河南工地出了事。唉,好人命苦啊。”
老头说着,从提包里小心地拿出一个布包,捧到麻大娘面前,一层层打开后,果然露出一只尺余高的很好看的青花瓷瓶。
麻大、麻二和麻花见了,立即凑过脑袋来。
“这可是宝贝呀!”老头又说,“前些日子我专门找专家看了,说这是地道的宋代官窑真品,按现今的价,少说也在50万元以上。”老头边说边将花瓶递给了麻大娘。
麻大娘盯着花瓶,抚摸着,半晌,两行浊泪从满是沟壑的面颊淌下。
麻大等人听后呆了。
“我和你们爹是兄弟,虽然他走了,但我不能做出见利忘义的事情。这不,我经过多方打听,才找到你们这个村子,这次物归原主,我也放心了。”
“这……这花瓶真值那么多钱?”麻大瞪大眼睛,紧盯着娘手里的花瓶,有些不敢相信。
“这还有假?”老头笑笑说,“专家亲自鉴定过的。本来,我想出50万,把花瓶留下来,可你娘非要把你们一个个都叫回来,商量后再定。”
“娘,我看卖了吧!50万,值了!”麻大说。
“娘,大哥说得对,卖了吧!”麻二和麻花在一旁帮腔。
麻大娘看看儿女们,又望望对面坐着的老头,迟疑着,最后摇了摇头。
“这……您老糊涂了咋的?”兄妹几个急了。
“我不卖自有不卖的理由!”麻大娘抹着泪,思虑了片刻说:“你们爹死了,这是他的东西,我想留个念想,有它在身边,就像有你们爹陪着我一样,我不孤单。再说,我不愿看到你们为分几个钱弄得六亲不认、家事不和,要卖也要等我死了后,你们咋分、咋闹,我不想看到。”
麻大兄妹听了,面面相觑。
“你妈说得也对!”老头插话道,“这古董嘛,越放越值钱,到你娘百年之后,就不止这个数了。”
麻大兄妹听了低头不语。
老头走后麻大抢先发话了:“娘,我看您跟我到市里去吧,这老屋走风漏气的,哪像人住的地方。”
麻二赶紧说:“娘,还是跟我到县城去,您这么大岁数了,每天还出去捡垃圾,您听听村人背后咋骂我们,说您养了几头靠不住的白眼狼。”
麻花也急了,说:“娘,跟我到镇里去吧,看看您脏的,衣服、被褥多年没人洗,都快发霉了。去我那儿,给您换一茬儿新的。”
可麻大娘始终摇着头,抚摩着那个花瓶,浊泪横流。兄妹们我看看你,你看看我,没辙了。
月初到了,麻大破天荒地提着大包小包回来了,说:“娘,我工作再忙,以后每月也都会来看您,您想吃啥,尽管说。”
麻大走后没两天,麻二也回来了,说:“娘,以后我每月专门请假回来看您,您没零花钱和我说,我少下一顿馆子,就够您用了。”
未到月底,麻花又来了,说:“娘,这是我给您买的新衣服,您先换上,我这就给您洗被子去。”
村人见麻大他们隔三岔五来看娘,都说:“这麻婶有后福呀,早些年一个人凄惶得没人管。现在好了,俺以后老了要是能像她这样,就知足了……”
麻大娘听后,嘴上笑着,眼里不由又淌出几滴眼泪。
两年后的一天早晨,麻花突然给麻大打电话,说:“出大事了!咱娘屋子烟囱倒烟,昨夜她一氧化碳中毒,等人发现时,已经去了!”
麻大听后立即驱车赶回村子。
安排完娘的后事,麻大、麻二和麻花迫不及待地取出娘珍藏的那个青花瓷瓶,话不过三句,就吵闹起来……
在麻大娘的坟前,一个秃顶老头一边烧纸,一边喃喃念叨着:“老嫂子,放心走吧。要不是我当初编了个故事,给你一个假古董,你这晚年咋活呀!”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麻大娘先是因丈夫早逝、儿女不孝而生活孤苦,但丈夫生前好友送来的一个假古董青花瓷瓶使她的生活出现转机,幸福地度过了晚年。
B.麻大兄妹开始时怀疑青花瓷瓶的真伪,但秃顶老头说已请专家鉴定过是真品,他们就不再怀疑,而真心对麻大娘孝顺起来。
C.小说的对话描写很成功,作者用典型化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极富艺术感染力。
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但意蕴深远,作者通过写麻大娘因为一个青花瓷瓶而命运好转的故事,突出了“该怎样赡养老人”这一社会问题。
【小题2】麻大兄妹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
【小题3】小说描写秃顶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三教融合,滥觞汉魏南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热于宋代,至明代达到高峰。中国历史上,三教之间一直有争论,一直有融合。在争论中融合,在融合中争论。本文采取三教融合的表述,而不采用“三教合一"的表述,是因为三教一直在融合中保持着个性,三教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真正地“合一”。如果三教真正地“合一",就不可能各美其美,而成了儒非儒,佛非佛,道非道。三教在斗争和融合中始终保持着个性和特质,在融合中保持着张力,在不失各自特性的同时又能吸纳对方的长处,在各美其美的同时又能美美与共,这才是三教融合的妙谛。

佛教和儒道教在各自发展传播的过程中,都努力汲取对方的精华,融合互生。这种融合有三个维度:一是社会伦理方面的融合,二是学术观念上的融合,三是宗教实践上的融合。佛教与儒教在社会伦理上的融合,表现为佛教吸纳儒教观念,消弥了“不孝”“不忠”的责难,而主张佛门的忠孝;佛教与儒道教在学术理论上的融合,表现为三教都充分认识到心性的作用,强调三教同源于一心、初心、善心;佛教与儒道教在宗教实践上的融合,表现为三教都导人向善,主张普度众生、仁者爱人、仙道贵生。

在佛教与儒道的融合过程,三教同源的观念一直存在,这就在源头上为三教的融合找到了理论基础。三教圣人都一致指出,三教的源头,就是心性的源头。明朝吏部尚书陆光祖向王龙溪问三家之学时,龙溪回答他说,佛氏重“明心见性”,道家重“修心炼性”,儒家则重“存心性”三教工夫皆用于“心”。 只是因为情境的差异,导致“心”发挥了三种不同的功能。 蕅益智旭进一步指出,三教之“道”之所以相同,是由于三教之“心”相同:“自心者,三教之源,三教皆从此心施设。苟无自心,三教俱无;苟昧自心,三教俱昧。” 而此“心” 非他,乃是仁民爱物之心:“ 三教深浅,未暇辨也,而仁民爱物之心则同。”在具体运用层面,儒家以此心来“保民”,佛家以此心来“度生”,道家以此心来“爱物”。

佛教和道教、儒教长期共存,互相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瑰美景现。这在观音形象的演变、大足石刻的雕像中表现得尤为特出。观音菩萨既是佛教的菩萨,也是道教的神仙慈航真人,又是儒家的孝顺女儿;大足石刻既有缤纷多彩的佛菩萨造像,也有佛教与儒家融合的孝道的造像,有儒家的石经、道教的诸神,还有将三身佛、孔子、老子堂而皇之供列在一起的佛龛,以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三教融合的思潮。

(选自吴言生《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美美与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三教融合”的表述符合三教一直在融合中保持着各自个性的事实。
B.三教同源的观念是三教能够融合的理论基础,这“源”就是心性的源头。
C.三教在社会伦理、学术理论和宗教实践方面的主张是一致的,都导人向善。
D.三教同有“仁民爱物之心”,只是在具体运用层面上表现为不同的侧重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以三教合一若能成立就不可能各关其美的推断来证明“融合”一词表述的准确。
B.第三段引用两位古人的言论是为了说明三教圣人都认为三教同源,工夫皆用于心。
C.尾段运用例证法,以观音形象的演变和大足石刻雕像说明三教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D.文章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与道教、儒教的融合来说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美美与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三教之间只有各美其美同时又能美美与共,才能避免彼此争论、斗争,走向融合。
B.佛教早期曾给人留下“不忠”“不孝”的责难,吸纳儒教观念后这种状况得到改变。
C.佛教吸纳儒教观点才被儒教文化圈接受,表明不同文化应彼此尊重,接受对方。
D.三教融合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的名义

袁省梅

一九四六年深秋的一天,羊凹岭的阳光很好,风也柔和,绸子般拂在李妮的脸上。

李妮纳着鞋底,竖起耳朵听屋里男人跟人低低地说话,她不安地向左右巷子看个不停,一针要拉扯好一会儿。

男人他们在说什么?李妮不知道。男人不跟她说。李妮是男人的童养媳,男人却唤女人姐。男人从县城的学堂回来后,就忙了起来,经常出去,一出去,几天都不回来。也有人来家里找男人。人一来,男人就唤李妮出去,嘱咐她别远走,坐门口。

李妮知道男人是叫她看着人,她隐隐觉得男人在干大事,可她不问,一句也不问,提着蒲团端着针线笸箩就坐到了大门边,有人来,她就咕咕地唤鸡,或者咪咪地叫猫。屋里的声音倏地就静默了。

有一天,李妮从门缝看见屋子的土墙上挂了一块红布,红布的一角有灿灿的镰刀锤子样。男人和两个人站在红布前,举着拳头……李妮一惊,针扎到了手上,心慌慌的轻手轻脚地又坐到了门口,还好,巷里没人。李妮听说过红布的故事。李妮没想到男人也跟红布有关系。李妮的心一下子热热的。

一个深夜,男人发高烧,咳咳着唤来李妮,把一个布包交给李妮,说,姐,这个很重要,关系着五仙村一村人的命。

男人说,姐,你行吗?

李妮说,你行我就行。

男人点点头,说,姐,让你受苦了。

李妮眼里一热,却装作镇定地说,放心,我在,信就在。

李妮把信揣在肚兜里,转脸走时,说,我有一个事。

李妮说,我想在那块红布前,也举一下拳头。

男人不解,为啥?

女人说,因为你在红布前举过。

男人的心一下就柔软了起来,心潮涌涌荡荡。男人是没想到他的童养媳他的姐姐,一个看上去粗粗笨笨的女人原来有思想觉悟。

男人从墙缝里出一团柴草,柴草里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李妮看见了那块红布。男人把红布挂在墙上,告诉李妮这是党旗,共产党的旗。男人说,在党旗下宣誓,就是共产党员了,就要为人民做事。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流血牺牲不怕,严刑拷打不怕。

男人看着李妮说,你怕吗?

李妮说,不怕。

男人说,入党,得经过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审查。

李妮说,我等。

李妮要走时,男人扯过一条围巾给李妮围上,说,冷,小心点。

李妮知道,围巾是男人县城的女同学送给他的。可李妮没有拒绝。李妮喜欢男人给她的这份温暖。

李妮没想到送完信回来后,屋门洞开,不见了男人。

李妮抱着围巾,瘫坐在地上,嗷嗷地哭。李妮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再看见男人时,是在县城的乱坟岗。男人被敌人暗杀了。

日子长长短短地过着,李妮的每个晚上,都要抱着那条围巾说一会儿话,家长里短,社会变革,唠唠叨叨,有什么就说什么。隔上一段日子,李妮还要把那面党旗拿出来,挂在墙上,想起男人在党旗前举拳头的样子,也举个拳头,笑一阵,哭一阵。

好多年后,县志上有了男人的名字,县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也刻下了男人的名字。男人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名共产党员,组织参加了多次对敌战斗,发展了多名共产党员……年老的李妮每年都要抱着围巾抱着那面党旗去陵园祭奠男人。李妮去的日子不是清明节,而是男人叫她送信的那个日子,是她在党旗下举拳头的那天,也是男人给她围上围巾的那天。

李妮把党旗挂在碑前,上了供品,点了香烛,围上围巾,举起拳头,喃喃一会儿,然后,就走到碑前,在男人的名字上划来划去,划着划着,李妮的脸上就划出了一行行的泪水。

李妮从陵园出来,还要到政府办公地方去。李妮要政府给她一个名分——她是男人的媳妇。

李妮一遍遍讲她的童养媳的故事,讲婆婆给他们成亲的故事,讲男人跟人在党旗前宣誓的故事……独独的,她不讲自己送信、放哨的事。李妮觉得这些跟她要的名分没有关系。政府经过调查,给了李妮军人家属的荣誉,再编写县志时,男人的故事里就多了一个名字——李妮。政府还要给李妮一笔抚恤金,李妮不要。李妮抱着男人给她的围巾,抹着眼泪说,有这个名分就够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的羊凹岭深秋平静的风景和李妮纳鞋底时的神态、动作等紧张状态形成对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男人的心一下就柔软了起来,心潮涌涌荡荡”这一句,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人对李妮的怜爱和敬重。
C.小说采用顺叙手法,脉络清晰。同时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叙述视角集中,刻画出了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
D.小说文字简洁,善于运用动词。如小说中加点的“掏”“摸”两个动词,反映出男人在当时的局势下,对收藏党旗的谨慎。
【小题2】小说中的“李妮”这一人物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红布”与“围巾”在文中内涵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①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C.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隐心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D.隐身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D.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