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注]最久,孝宗甚眷之。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瑾败,乃复故。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土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决囚江北,引疾归。起补兵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戡宁王宸濠乱。嘉靖六年,诏守仁总督两广兼巡抚。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硃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硃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讲幄:指天子、太子听讲官进讲之处。A.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
B.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
C.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
D.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称礼部尚书。 |
B.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到二十岁,故称“弱冠”。 |
C.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 |
D.擢,提升官职,此外“授”“除”“拜”均可表示授予官职,“迁”则指官职调动。 |
A.王华德才兼备,深受世人好评。他曾考中状元,担任学士等职,深受孝宗眷顾,年逾古稀,仍能依制为母守孝,受到士人赞美。 |
B.王守仁不畏权贵,惨遭廷杖贬谪。他为了营救被刘瑾逮捕的戴铣等人,直言上奏,却惨遭杖责,被贬离京,担任南京吏部尚书。 |
C.王守仁因俗化导,深受百姓爱戴。他担任贵州龙场驿丞时根据当地习俗教化引导百姓,夷人十分欢喜,纷纷伐木造屋供其居住。 |
D.王守仁勤奋刻苦,开创阳明心学。他探求程朱理学,数年也无收获,居蛮荒无书籍,仍终日研究旧有知识,求之于心格物致知。 |